【湖泗窑】瓷器鉴赏
.
湖泗瓷窑址群初创于晚唐五代,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其中以宋代为主。窑址群分布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南部的梁子湖和斧头湖一带,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范围内,迄今已发现窑业堆积145处。已查明烧制青白釉瓷的窑堆98座。窑堆一般高约5米,最大的高达9米。湖泗瓷窑址主要为龙窑结构,也有少量的馒头窑,它们分布在湖畔低矮山丘上。
湖泗窑其产品分白瓷系(影青瓷)和青瓷系两大类。以普通老百姓的日用生产、生活用器为主,产品种类丰富,有碗、盏、盘、碟、壶、罐、高足杯、瓶、粉盒、灯、钵、盂、熏、枕等。其中,出土的影青釉瓜棱执壶极为精美。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湖泗窑址群中有5座古瓷窑得以发掘:舒安王麻窑(1988年)、土地堂青山窑(1989年)、湖泗浮山窑(1995年)、安山杨家澥窑(1999年)、安山陈家垅窑(1999年)。湖泗窑址群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延续的时间长,在长江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古代窑址中实属罕见,再现了湖北地区1000多年前陶瓷生产营销盛况,改写了湖北无瓷窑的历史。
湖泗窑址的发现是长江中游古陶瓷生产的一个重要链接,使南方和北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陶瓷生产的历史得到衔接,使中国大地的陶瓷生产的长河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2001年6月,国务院将“湖泗瓷窑址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泗窑址为何出现密集窑群?从已发现的180余处古瓷窑来看,湖泗窑址大都集中在江夏境内的梁子湖和斧头湖地域。作为湖北惟一的地方窑口,湖泗窑为何在江夏沿湖地块扎堆?
王麻窑是湖泗窑址群中发掘的第一座古窑。王麻窑址位于江夏区舒安乡西约5公里的官山村王麻湾南边的小山丘上,西北临梁子湖汊,东北至纸坊镇约35公里。四周平原、丘陵和湖汊交错分布。虽然原发掘的窑址已经回填,但依山而筑的巨大窑堆和散落的瓷片,仍让人感觉它的古老和壮观。
1982年,武汉市文物处文物普查队曾对该窑址进行过专题调查,发现堆有瓷片和窑具的窑堆63座,王麻窑堆就是其中之一。1988年该窑堆遭到严重破坏,农民修路取土时暴露龙窑一座,并破坏了窑炉尾部遗迹。同年秋至1989年夏,武汉市博物馆考古队与江夏区博物馆联合对该窑堆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出较完整的龙窑一座,出土大量青白瓷器和窑具。1995年春夏,上述两单位再次合作,对窑炉两侧的废弃堆积进行发掘,并在窑炉前部发现5组作坊遗址。
王麻窑址出土的遗物主要是日用陶瓷器、窑具和工具三大类。日用陶瓷器是王麻窑址出土数量最多的器物。据有关部门统计:王麻窑共出土陶瓷器(片)7080件,器类有碗、盏、碟、盘、钵、壶、五管瓶、枕、薰炉、罐等。王麻窑的发掘,从此改写了湖北无瓷窑的历史。
据当年参加发掘的武汉大学考古系专家贺世伟考证,王麻窑的发掘是近10多年来湖北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它为全面研究湖北地区乃至长江中游青白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该窑产品类型丰富,式样变化多样,釉色以青白釉为主,其次为青釉、白釉,酱黑釉最少。胎色以灰白胎最多,铁青胎较少。装饰技法多样,题材丰富,窑工综合运用刻、划、粘贴、雕、印、镂、剔等方法在器物上装饰菊、莲、水草等花纹,风格简练飘逸,带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
其中,出土的一件青白瓷枕做工精致,是王麻窑的代表作。1992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在江西景德镇德安宋墓中发现湖泗窑生产的青白瓷碗和钵,证明宋代湖泗窑的青白瓷与景德镇的青白瓷具有同等价值,广受社会欢迎。
浮山窑:经典的南方宋代龙窑
浮山窑位于江夏区湖泗镇浮山村西北的一座低矮山丘上,它是依梁子湖汊冲积而成的滩地,南临浮山小学,其四周分布着不少含有文化遗物的窑堆。该山丘海拔40.4米,据说,未发掘前,其上生长着低矮茂密的灌木丛和杂草,地面上到处可见废弃的窑砖、匣钵片、垫饼和影青瓷片。1995年秋至1996年初,武汉大学考古系、武汉市博物馆与江夏区博物馆联合对该窑址进行首次发掘,获得了重要的成果:发掘出龙窑遗迹两座,清理出瓷器(片)、窑具等文化遗物数万件,极大地丰富了湖北陶瓷考古研究的内容。
浮山窑出土的瓷器颇为丰富,大多数是青白瓷,器类有碗、盏、碟、钵、壶、薰炉、器盖7大类。浮山窑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宋代龙窑,其特点是窑炉的布局合理,二窑皆南北向顺山丘地势俯冲而下,东西并列而建,很有地方特色。这对于节约建窑成本,降低生产消耗有很大意义。
浮山窑的使用效率是很高的。从两窑窑床砂层的情况来看,至少可经过4次连续烧造,由于不断地烧造,使得窑床不断加厚加高,从而被迫增高窑墙,加大窑室,以减小建窑周期,增加产量,使瓷器生产得以连续进行。浮山两窑的发掘为研究我国宋代龙窑的结构、烧制技术、建筑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和研究信息,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南方宋代龙窑的认识。
未来将打造一座遗址公园
湖泗瓷窑曾炉火旺盛、光彩夺目,为了让它重现当年的风采,江夏区正着手保护好、利用好湖泗瓷窑址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湖泗瓷窑址群大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