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岫出云云磨寺——探访田黄大峪口云磨寺

鲁王文化,记录真实的历史

关注 鲁王文化

一起走近真实的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留言讨论

山岫出云云磨寺

——探访田黄大峪口云磨寺

作者:马加学

“佛寺相依大石岩,殿宇巍峨山壮观。山岫出云云磨寺,石泉流水水绕山。日落庭院月代烛,风动帘珑柏参禅。幽情雅趣空如许,尽付时人冷眼看。”这首刻在残碑上的诗,落款为“泗滨朽夫范希义题”,范希义者,兖庠儒生也,描绘的是云磨寺在成化嘉靖时期的美丽景色。

云磨寺位于凤凰山西侧田黄镇大峪口村南的小山间,主峰海拔406米,从石碑记载来看,该山在嘉靖前称磨旗山,后又称娄峰山,在《吴志》《清胡志》《乡土志》中记为云濛寺山或云蒙寺山,张登岚还称为多稼山,曾写过一篇《多稼山记》,如今称为红山子。这座寺庙在明朝时的碑刻上称云磨寺,该寺正式修建于明朝初年,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拆除,共延续了六百余年,也应该算是古寺院了。

几十年来,云磨寺一直湮没在黄土和草莽之下,前年修盘山公路时,工程队在云磨寺遗址挖出了两块残碑,村书记谯立东和会计席涛把它们收集堆放到了关帝庙前,成为见证和研究云磨寺历史的可贵史料,才使得云磨寺的历史重新呈现在我们的视野。

一块是《重修云磨寺碑》,立于嘉靖末年至万历初期之间,撰文者鲁藩邹平王府奉国将军凤山,书丹者邹县儒学生员陈宗虞,碑文文字为双面刻。石碑先是记载了云磨寺的位置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邹县治东七十里许炬越神山西北,丹凤山东,间一小山,山名磨旗山,地势美饶者。奇之,西畔石岩扃出,诚堪燕子之舌,其下百步有泉,冬夏不涸,其北有山拥抱,其南有山拱峙,北向其中一曲地,虽不广而风水攸钟,曲内旧有小庵,不知肇基何时。”接着详细记述了寺院新建和重修的过程:明洪武初年,有一个叫德戒的僧人游历于此,他见此处地势优美,遂欲于此停岩建寺宇以安徒众。他就找到小庵下面的邵云商量,邵云一家“举家同心喜舍山田,永赡寺。”僧戒得为善之资后,躬率徒众,运土凿石,千苦不辞,“三载之后,寺功乃成,及观此处,山围水绕,云雾升降,曰云磨寺”。修建的寺院规模为:“正殿三间,中塑当阳大佛,东西并列文殊普贤菩萨,旁侍阿南迦释,右护法,两山塑罗汉大仙,南建大雄宝殿三间,东西伽蓝祖师一殿两间。”后来随着香火渐盛,僧徒增多,又在该寺东边的山峪口处复建朝阳寺一座,令徒众居之。

成化末年,鲁王一道令旨,将此寺封属为鲁府香火院,在此设柴炭厂一座,将今天的十八盘山、凤凰山等设为鲁府柴炭山,将附近的刘家庄、罗头、辛庄、枣园一带设为赡寺田,令各村庄“皆出钱谷,以助是寺之缘”。这次寺院封属,实际是鲁王府的一次强取豪夺的土地兼并,寺院周边的山岭土地村庄均成了鲁府的私家田产。好景不长,到了弘治年间,寺规渐残,寺僧渐散,邵云之孙邵昂继祖志而重修寺院,由于嘉靖初年,天气大旱虫蝗相循,寺僧近乎散尽,寺院的规模也残损大半,云磨寺没有修成。到了嘉靖二十三年,邵云的玄孙来到寺院,看到已绝无僧迹,止存殿宇,佛像倾颓残敝不堪,因而启禀于亲王,令旨遂奉祈化修理,为强化了鲁王府对云磨寺的控制,鲁王府于嘉靖二十六年闰九月十八日颁发一道谕示,刻于石碑之上:“令旨执照,僧人全喜,系内府看守娄峰山云磨寺僧人,本地方人等,不许擅自骚扰,如违具启,治罪不饶。”这次修寺期间,嘉靖三十三年又遇到了大荒,修寺遂止。直到嘉靖四十年,年成好转,五谷颇丰,该寺得以再次重修,重修后的壮观程度次于创建之时,但“四方景物,皆足以状是寺之观”。

这块石碑的反面,刻着众多捐资者的名字,左下角刻着范希义的诗,诗的题目是《写寺中外风景口号》。虽然石碑的内容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字迹损毁严重,难以全部辨识,但经过反复辨认和拓印,大致弄清了云磨寺的修建过程和其恢宏规模,范希义的诗也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云磨寺优美壮观景色的诗意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石碑中提到,寺院西有安丘府王陵寝、东有邹平府陵寝一处,撰文者凤山还说:他的祖父与范希义素识并是街邻,范希义曾告诉过凤山,云磨寺“切近吾祖陵寝,嘱予为文”。凤山的记载应该是准确的,云磨寺西边的罗头村曾于1962年发现了鲁安丘荣顺王朱当澻及其两个妃子的墓,但是东面的邹平府陵寝至今还没有被发现,这块碑的出土,应该可以有助于发现此陵墓。

明万历至清乾隆期间,不管是民间还是官府,对该寺肯定也进行过修缮和典祀,据谯书记听村里老人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邹县文史馆的王轩曾把一通乾隆朝的碑找人拉到县城去了,不知现存放何处,他还说,现在村里几户人家的墙上和水库边上,仍有刻着"大清"“乾隆"字样的石头,这都是村民砸的寺庙里的碑。

另一块是《重修云磨寺佛殿碑记》,立于嘉庆七年,记载得是周边群众对云磨寺再次重修的情况。据碑文记载,当时云磨寺周围的景色依然非常优美:“涧水潺湲,蟠绕左右,又有石棚巨厦,天造地设,碧池映桃色以微红,人言杂鸟声…昭人耳目矣。”但是寺院因受到风雨摧残,失去了庄严肃穆的气派,“其何以安神明而隆祀典哉?”于是,周边村庄人家“咸输赀财重为修葺矣”。碑上刻着众多输赀财之人的名字。此碑撰文并书者为孔昭焜,字堇生,撰文时还是“曲邑读并四氏学生员”,于嘉庆十五年中了举人,道光七年升任为开县知县。其父孔广闲,四府始建造者;祖孔继涵,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曾祖孔传钲,正一品荫生;高祖孔毓圻,六十七代衍圣公。当时孔昭焜能为此寺院撰文,说明云磨寺是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

根据大峪口80岁以上老人的回忆,他们小时候还经常去云磨寺玩,寺院基本完好,内有出厦大殿三间,殿后有房三间,殿前有五六十通碑,四周围墙高低不等,大木门已朽烂,民国时期,本村秀才张丕矩父子曾在寺里办过学堂,抗日时期,邹东民主政府在寺里办过纺织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寺院的砖瓦石碑都被附近群众陆续拆除,运去用来盖屋铺路架桥修水库了。

今天,云磨寺虽然荡然无存,但是一些遗迹依然存在,其遗址上偶尔还能见到少数破砖碎瓦、砸碎的大石,大峪口村其中的两个自然村至今依然叫上云磨寺村、下云磨寺村,原寺院下的一块平地老百姓仍然叫作和尚林,寺西岭的一条小路仍然叫作和尚路,寺院遗址的地方称为庙窝,寺院附近至今还有十余棵巨大的槐树、杏树、松柏树,树龄都在一两百年以上。

《增广贤文》中说:“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一座云磨寺,历经六百年,它曾经有过“山围水绕,云雾升降”的壮观,曾经有过“涧水潺湲,蟠绕左右”的秀美,曾经有过“山岫出云云磨寺,石泉流水水绕山”的幽丽,虽然庙庭殿宇已不存在,但是大峪口村周边景色依旧是白云绕山间、清泉石上流,依旧是群鸟相来聚、杂花漫山坡,依旧是房舍错落安、百姓比邻居。如今,宽阔平坦的盘山公路从村旁穿过,幽丽秀美的大峪口与外面的世界更加畅联;高等院校的书画基地落户村中,藏在深谷人未识的小山村将会一朝惊艳众人知。我对云磨寺探访虽然是深冬时节,通过石碑足以想象的到此地景色,甚至开始对大峪口村产生了迷恋之情,我也不禁写诗一首:“清泉夭桃似武陵,浮云乱花胜锦屏。千山踏遍无闲处,一入此地忘归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