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 |《读鉴笔记》第38集:幸好有个鄂千秋:行赏论功的规则
一 说
汉纪三
汉高帝六年(庚子,前201年)
革命胜利后,如何分蛋糕?“文官”“武将”两大利益集团,谁先谁后,分多分少,这是萦绕在刘亭长心中的大问题,因为事关社稷。如果说分多分少这个定量问题还好解决,那“排名先后”却是个棘手的定性问题。百官争功,人心浮躁,论功行赏要定个规则。
先来“三杰论”定调。
那天刘亭长在洛阳南宫设宴,说是要与众臣玩“真心话大冒险”:大家敞开心扉谈为什么“刘胜项败”?
成王败寇,各种讨好是免不了的,不但拍马,还上套,有人就直接说出了“项羽不懂得分享”这个败因,话里有话。
刘亭长暗自一笑道:“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后勤保障有萧何,带兵打仗逢战必胜有韩信,我能够信任并重用此“三杰”,才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啊!”
群臣听了都很信服,因为文官武将都被代表性的表扬和肯定了。殊不知,刘亭长其实用“三杰论”给后续论功行赏打了个码,两个文官,一个武将,且张、萧、韩并不是按照姓氏排名,言者有意,听者要留心啊。
再用“人狗论”压场。
到了开始分剖符节(一存帝所,一授诸侯,以为凭信),诸功臣们封侯的节骨眼上,张良智慧,非常认真地谢绝了刘邦要封其第一功臣的好意,说是当年起兵,有幸得遇明主,多年来言听计从,已有知遇之恩。今若有功,封在留地就足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食邑。于是刘亭长把功劳最显赫的萧何,封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八千户)。
武将们不干了:“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攻城掠地,出生入死,多则身经百战,少的也有几十回合。而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战功,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罢了,为什么封赏反倒在我们之上?”
亭长说:“诸位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却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他就像猎人一般,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的目标,功劳当然比猎狗大!”碍于老大的权威,武将们都不敢再言语了,当然对于“人狗论”心里肯定不服。
幸好有个“鄂千秋”。
列侯封赏完毕后,亭长还要确定首功十八人的名次地位。
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该排第一。”听到这,说实话刘亭长心里也为难。虽然自己内心很笃定要把萧何排第一,但此前已经给了萧最多的封赏。话要怎么说出口?幸好有个鄂千秋“解围”。
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群臣的建议是错的(群臣议皆误)!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不过是一时的事情。皇上与项王相持五年,有几次几乎丧失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有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皇上下令让他做的,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皇上最危急的时刻,这种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现在纵使没有曹参等几百人,对于汉室也没有什么损失。汉室就是得到曹参等人,也不一定得以保全。怎么能让一旦之功凌驾在万世之功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第一位,曹参居次。”
这些话都说到刘亭长心里去了,便顺势确定萧何为一等功,还以荐贤为由封侯重赏鄂千秋。
由此,刘亭长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按自己的心意确定了萧何的功勋,毕竟“坐天下”将更有赖于文官集团的治理。
二是进步分化了文官武将两大政治集团,更有利于刘亭长的平衡与驾驭。
三是为后世评功论赏确立了规则,万世之功大于一旦之功,文臣治理高于武将维稳。
再回头说说鄂千秋。
鄂君不仅善于揣摩上意,更是位仗义执言的明眼智士。刘亭长是这样表扬鄂千秋的:“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经过鄂君的点评就更加显赫了。”鄂千秋点评萧何有理有据,句句都在关键点上。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鄂千秋不深谙治国的道理,又怎能与刘亭长“同频”,关键时刻为亭长解围,并以一己之力“得罪”群雄呢?现在许多人,容易被咋咋呼呼的“漂亮”事所吸引赞叹,以善于“揣摩上意”为本事,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肤浅。不妨拜“鄂千秋”为师,尽管鄂君在《通鉴》中只是零星一现,司马光先生又怎么会随随便便将一个人载入史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