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王王氏:《三槐堂铭》里的家风家训
下王王氏:《三槐堂铭》里的家风家训
元丰二年(1079),苏轼上任湖州。正好,好友王巩家中重修莘县故居“三槐堂”,为了传扬祖先的嘉行懿德,传承家学渊源,勉励王氏后人,王巩逮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请苏轼为“三槐堂”撰文。苏轼当然义不容辞,援笔立就,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三槐堂铭》。后来,这篇美文不仅入选了《古文观止》,比喻朝廷三公的“三槐”竟然还成了王姓氏族的代称。
《三槐堂铭并述》
在这篇不到700字的文章里,苏轼可谓是用心良苦。“天可必乎”?文章以一句天问开头,斩钉截铁地抛出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记叙了王巩的曾祖父王佑手植三槐的传奇,王巩的父亲“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的事迹,说明仁爱厚施、积善成德,才使王氏一族得到了子孙多贤,福祚绵延不绝的福报,使三槐堂名扬天下。良好的家规、家教、家训、家风,是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
忠厚传家
忠厚不是老实无用,而是为人处世尽职尽责,厚道仁义,施不望报。有一副经世楹联写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在这方面,“家长”王佑起了典型带动作用。当时,宋太祖手下有名大臣叫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受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宋太祖命令王佑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王佑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性命担保符彦卿无罪。他直言上疏给皇上不要猜忌大臣,滥杀无辜。符彦卿因此免于获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
诗书传家
中国人历来重视“书香门第”“家世因缘”,一门三杰,满门忠烈向来为人津津乐道,如汉朝班固、班超、班昭,魏国曹操、曹丕、曹植,西晋张载、张协、张亢,宋朝柳永、柳三复、柳三接,明朝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等都是一门三杰的杰出代表。“渊源有自”,名门望族不是家财万贯,不是暴发户,它更多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基因遗传,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厚的气质学养。三槐王氏中,王佑,“雄才直气”,王巩,“好德而文”,不仅如此,上至王佑的祖父,下至王巩的后人,上下几代,都是绵延不息,人才辈出,皆成楷模。可以说,诗书的传承,影响至远。
清白传家
王巩的爷爷王旦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家里的衣服被褥,家具炊器,都朴实无华。不仅自己简朴,他还谆谆善诱,教导子弟。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玉带很好看,想购买一条。他拿着玉带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现在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还有一次,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先辈旧居不忍拆除为由,多次推辞。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
一千多年前,一位老人独自在庭院中栽下三棵槐树,自信满满地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
一千多年后,听到这个故事,仿佛是在听一个神话,或者一个传奇。因为,神一样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老人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不仅如此,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颇有政声。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多有卓越的政绩。
苏轼《三槐堂铭并序》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①,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②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三槐堂王氏家训
三槐阴骘,道德为先。 恪守孝悌,忠义诚虔。
三槐萌贤,和善为先。 知羞廉耻,忠恕仁俭。
三槐荫庭,礼义为先。 和睦友爱,恩泽解难。
三槐郁葱,书香为先。 诗文承家,学识养涵。
三槐尚能,技艺为先。 勤习苦练,蔚为示范。
三槐笼罩,“世宝”为先。 功绩隆德,世代相传。
游埠西山王村、余家垅村为三槐堂王氏后裔,始祖为王回,字子乔,为周灵王太子。始迁祖为王应历,南宋初由安徽歙县泽富王村迁居兰溪太平乡西山王村,后分派八厅,余家厅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