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适销对路的古籍今译出版物——从白话本《浮生六记》畅销说开去

只要内容是好的,表现形式只是为传达内容服务的;表现形式越为大众所接受,传播效果就越好。我们不能对市场的需求置若罔闻,而需要对这一市场提供最佳的产品。对古籍类出版物市场来说,那就是提供适销对路的古籍今译产品。
做适销对路的古籍今译出版物
——从白话本《浮生六记》畅销说开去
文 | 曹亚瑟

出版人、媒体人

听出版界的朋友说,市面上行销的几种《浮生六记》白话文译本,每种销量都在百万册以上,我听后很吃惊。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浮生六记》就作为明清小品的代表作行销于世,由于林语堂极为推崇《浮生六记》的女主人公芸娘,称其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这个评语对该书销售的推动作用很大,不过那也就是三五万本的销量。但是,我过去总以为,像《浮生六记》那样接近白话的浅显文言,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是不需要翻译为白话的,那样就失去了原文之美。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过俞平伯和金性尧点校、注释的《浮生六记》,虽然属于常销书,但总销量也不过是几万册。

记得20世纪90年代,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古籍全译丛书,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出版古籍全译丛书,争议很大,我记得每次低价书展上这套书都是常客,可见销量一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还出版过一套20多本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相当于《资治通鉴》的全译本。可见这类全译本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只是市场规模不太大。

从专业人士的角度说,古籍点校、注释已基本能满足多数读者的需求,做全译本未免像把稀饭嚼成碎渣喂给读者,过去一般都认为这是“小儿科”的做法,对读者理解古籍之美是没有助益的。所以长期以来,我是一直反对、也很少看古籍全译出版物的。

可是,面对白话本《浮生六记》的畅销,我陷于反思之中。为什么此前的文言本《浮生六记》从未出现过如此畅销的情况?也许市场上早就有一个白话本的空白,而没有人来填补?也许我们是过分高估了读者的古籍阅读程度,也过分低估了古籍今译的市场?对比市场需求,我觉得我们过去放着一块现成的市场不去满足,这种思路是不对的。只要你的内容是好的,表现形式只是为传达内容服务的;表现形式越为大众所接受,传播效果就越好。就像一个短视频,你内容再好,没有点击率,也就不会有什么传播效果。例如传播效果极好的《舌尖上的中国》,全民都在观看、都在评说,你想不火都不行。

我们不能对市场需求置若罔闻,而需要对这一市场提供最佳的产品。对古籍市场来说,那就是提供适销对路的古籍今译产品。

想通这一点,我觉得根据古籍市场的读者状况,我们完全可以提供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

其一,专业类古籍,主要是研究人员、专业士阅读的,出版点校注释本就足够了。这些专业类古籍,没有大众市场,也就没有必要搞什么今译。

其二,对古籍的大众类市场,完全可以搞白话本、全译本,让古籍“活”起来,降低门槛,拉进古籍与大众的距离。近些年已经有一些出版社做了诸多尝试,如中华书局已成规模出版的所谓“三全”本,即“全本全注全译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同样,出版社可以做多种尝试,比如我主编过“闲雅小品丛书”,以原文、注释、解读的方式,选择短小、有趣的文章,与现代人的生活拉近距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