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驰//向柳树学习


向柳树学习(散文)
·马腾驰
儿时,我在老家大张寨上小学。记得那年春季开学不久,语文课堂上,我摇头晃脑地跟老师学会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老师把“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讲得形象而生动。他讲课时的那个表情,那个以手当剪刀的动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放学后,我跑到村子东门外的大柳树下,仰起头,看那细细长长的枝条上的柳叶。一个人傻傻地想着:“似剪刀”的“二月春风”,是怎么样剪出来这一树柳叶来的?
村子东门外的那棵大柳树,树干粗壮,长得高大挺拔。不管从哪一个方向回村子,远远就能看到这棵大柳树。大柳树,成为大张寨人回村的一个显明路标。
那时,我和玩伴们星期天去县城逛,不买啥,也没钱买啥,只是好奇地看看在村子里不曾见过的新鲜东西,看看满街的人。游逛完,一出县城西关,往西南方向望去,就能看见村东头那棵柳树硕大的树冠。看,那是咱村的大柳树!就这一句话,玩伴们齐齐地朝村子的方向望去。看见大柳树的我们,脸上就有了温暖的笑意。就是,那就是咱村的大柳树!柳树长得大呀,隔了十几里路都能看见哩!玩伴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言语中还夹杂着那么一丝自豪感。看到大柳树,我们好像看到了家,脚步也跟着轻快起来。

长大了,读了《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了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还有许许多多写柳树的诗歌。从书中,知晓了送别亲友、真情流露的灞桥折柳典故,也看到很多关于柳树的传说。因为老家的大柳树,因为那么多写柳树的诗歌与典故传说,柳树,在我眼中多了满满的诗意,感情上,对柳树也就多了一份特别地喜爱。
真正和柳树朝夕相伴,是1999年至2014年。那时,我住在南阳街,上班在学道门巷南口东侧的渭阳东路上,道路两旁,是两排整齐漂亮的柳树。这里属于咸阳市的渭城区。
唐代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就写到古都咸阳的柳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通过巧妙地时空转换,营造出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意境悠远而绵长,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后来,这首诗纳入乐府,成为感人至深、久唱不衰的歌曲。
因为王维的这首名诗、奇诗,因为诗中的“渭城朝雨”与“客舍青青柳色新”,我对渭阳东路的这两排柳树,就更有了一种穿越千年的认同感。我也臆想了,这些柳树,可否是当年王维笔下柳树们的子孙?如果是,荣光之极的它们,就是柳树家族中“名门望族”的后裔们了。嗬嗬,哪些柳树,能有它们的先祖这样被千年传唱的殊誉?

15年间,我每天出南阳街,沿着渭阳东路向西去上班,下班再顺着渭阳东路回家。我每天最少4趟从柳树下走过,从发芽到落叶,柳树在每一个季节的生长变化,我都了如指掌,都看得清清楚楚。
每当春回大地,时令虽已进入春季,冬的余威尚在,天气仍然寒冷。其它的树木还在沉睡之中,这两排柳树,就最早感知到春的消息,僵硬的枝条开始变得柔软起来。很快,枝头就爆出了毛茸茸、黄黄的柳芽儿。没几天,柳芽儿就变成亮人眼目的嫩绿色。
你看,那柳枝如同春天的五线谱,柳芽儿,仿佛是可以弹奏出天簌之音的音符。柳芽儿,又像一群荡秋千的小娃娃,他们刚才还打着大大的呵欠,这会儿,马上就舒展开身子,随着微风在空中摇摆着,细细听,可以听到他们轻轻的嘻笑声呢。柳树,给初春带来了无限生机。阴冷、少绿色,沉闷了一个冬天的人们,眼睛不由一亮,呀,柳树发芽啦,春天来啦!
夏天,垂下的柳树枝条几乎要挨着了地面。细细密密的一树枝条,真像流下来的绿色瀑布,人从这绿色瀑布中穿过,那种感觉真是特别地好。
秋天,绝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开始变黄,一阵秋风刮过,它们飘下枝头,沙沙沙地落到地上。此时,柳树的叶子仍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地绿着。到了数九寒冬,树木叶子已落完,只有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晃动着,颤栗着,柳树叶子,却顽强地坚守枝头。
记得前几年的一个冬天,那天晚上的雪下得特别大,第二天早上,我从渭阳东路去上班时,路两旁,绿绿的柳树枝叶上,落满了晶莹洁白、厚厚的一层雪。那个场景震撼了我,这看似柔弱又坚强如松柏一样的柳树,令人肃然起敬!
柳树,虽然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种树,在我心目中,它却是树木中的真君子。它易生易活,不娇贵,不哗众取宠,平实坚韧而具有了不同于一般树木的品格与精神。
柳树不管大小,尽管其树干粗糙,节节疤疤,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一律是挺直向上的。它不屈媚,不附炎,堂堂正正,磊磊落落,如正直的人一样,具有坚硬的骨头。
柳树,是树木中让人尊敬了的勤劳的树。别的树木还在冬眠的美梦里,它就早早起了身,冲破严寒,把春的信息最早告诉给人们。它那早到了的醉人的绿,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带来了希望。柳树发芽,春天已来临,坚冰已破,阳光普照,还有什么可怕的,还有什么趟不过去的河,还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
秋冬季,万木凋零,一派萧杀之气中,柳树把它的绿色,给人们一直延续到了深冬。柳树的勤劳是一贯的,它不是做给谁看的!
树中君子的柳树,我是崇拜它的,我是要向它学习了的。
2020年12月30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单个网页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多版本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鞋》《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打铁花》获2019年1月21日《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已于春节前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该书已被国家图书馆与多家图书馆收藏。散文集《花本无心自在开》由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生命深处的真情吟唱》,该书即将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快递‖《背馍记》作者马腾驰签名本开始快递寄书
马腾驰散文集《背馍记》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全书36万字,由“心有沉香,何惧浮世”、“釆一缕阳光,温暖红尘过往”与“给心留一片宁静的地方”等六辑组成。
散文集《背馍记》,精选了包括作者具有广泛深远影响力的名篇《背馍》在内的86篇散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腾驰的散文,我是喜欢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浓,他的文字里,纯净温馨的气息时时在涌动。他的散文语言朴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贴心的笔触写他的过往之事,写他的痛切感受与深长情怀。他很多的乡土散文,不仅仅是昔日生活的一个记忆,更是挥之不去常常萦绕于胸间的悠长乡愁,读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发出许多的感慨来。”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院长白描先生说:“腾驰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写就,饱含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读来格外动人。
“腾驰是近年来陕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书写的乡土题材作品,让一个时代的中国记忆复活,这样的作品是会传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