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最让杜甫草堂成为网红的诗当属少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才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甫名为写茅屋被损毁,实则感慨“国破山河在”的忧国忧民之情。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诗中描写自己的痛苦,和人民所正在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这正是杜甫所谓一代诗圣的伟大。诗中自己的苦,天下寒士的苦,人民正在水深火热的苦融为一体,在疾风狂雨的暗夜,世人脑海翻腾的不仅仅是“吾庐独破”,更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以及“安得广厦”庇佑老百姓的忧国之情。
少陵这种炙热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大声疾呼,要求变革的崇高理想,数千年来,一直激荡者人心,从未改变。
少陵笔下的草堂,浣花溪畔旧迹可寻。杜诗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成文于此。
目前的草堂完整的保留了明清修葺扩建以来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除了经常游人如织外,确实是成都一处美丽的景点。
杜甫草堂现由草堂旧址、梅园、草堂寺三部分组成。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草堂内的唐代遗址。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证实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袭重建的史实,意义重大。
杜甫草堂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圣地。据统计,少陵在草堂的近四年十年,一共写了240余首诗。除了前面所述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外,余亦爱《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和“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表现出少陵作为“狂夫”贫困不移,虽半生潦倒却仍心怀天下的坚贞之志。诗圣高洁的品格,如同沧浪之水一般,洗涤人心。
余自河洛而来,至蜀中屡见诗圣之胜迹,于草堂之熙熙攘攘人群中更觉身心澄澈,如穿越时空,遇见少陵一般。睹物思人,观景吟诗,走过一代诗圣的寓所,感佩河南老乡颠沛流离之中,仍不忘国家之心,不经意间,已经是泪潸潸。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是。

您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