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溪源出蟠龙洞?

2021年4月1日,彭政豪先生在“文史新天地”公众号发表《道光〈东安县志〉(41)》,对山人于2021年3月31日在泷西山人公众号发表的《程溪不是南山河的又一佐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山人首先对彭先生对本文的关注表示感谢。既然是学术讨论,山人在此也对彭先生的观点提出异议。

山人在《程溪不是南山河的又一佐证》中,引述了明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一四·舆地志(二)》的如下记载:

德庆州……三洲岩……龙岩在其阳(相传有龙穴于此,岩口有水,方丈余,青碧而深,不可测,故云)程溪之水出焉。(顾微《广州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乃古悦城县水曲也。一名灵溪水,水口有厓,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峰(按:当为“降”的讹文)。《州志》误以蒲为温氏。陈献章诗:山作旌幢拥,江絣镜面平。舟航乘晓发,云物入冬晴。鼓到江心绝,槎冲石角横。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

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

山人认为,三洲岩南面的龙岩,是指康熙十一年《东安县志》“界在东西两邑”的龙岩。而这个龙岩康熙六年《西宁县志》是把它作为西宁八景之一的,曰“龙岩双鲤”。

程溪之水出于龙岩,而南山河不是源出龙岩。山人因此得出结论:

程溪不是南山河(大洚水、洚水)!

彭先生认为山人这种想当然的做法万万要不得。他在《道光〈东安县志〉(41)》中说:

结合上下文,这句话是说龙岩在德庆三洲岩的南面,但连滩镇龙岩双鲤在德庆三洲岩的西偏南方向且距离较远,因此并不是明朝所说的“龙岩”。既然“阳”在古籍中是指南面,我们应在三洲岩的正南方面寻找,那就是现在的蟠龙洞,方位是正南,而且直线距离与三洲岩并不远。

蟠龙洞(来自网络)

彭先生的理由是,嘉靖《广东通志》关于龙岩有如下记载:

相传有龙穴于此,岩口有水,方丈余,青碧而深不可测,故云。

然后说:

再看云浮蟠龙洞的百度词条:

……

第一段说“蟠龙洞……因其洞体迂回曲折,形若蛟龙,故得名”。明嘉靖年间的认识是“相传有龙穴于此”。第二段说“(1985年后,云浮)市政府加大了对(蟠龙洞)景区建设的投入,于蟠龙洞旁兴建蟠龙天湖”。明嘉靖年间蟠龙天湖只是方丈有余的深不可测的碧水。

彭先生认为,嘉靖《广东通志》“相传有龙穴于此,岩口有水,方丈余,青碧而深不可测,故云”,写的就是蟠龙洞。

蟠龙洞(来自网络)

至此,我要把彭先生给我的“这种想当然的做法万万要不得”的话回赠给彭先生了。理由是:

嘉靖年间任何人,包括《广东通志》的编纂者,都还不知道如今的云浮有个蟠龙洞呢!

《揭秘云浮蟠龙洞的“前世今生”》具体介绍了蟠龙洞被发现的过程:

1983年11月初的一天上午,狮子山东面的山坡上,28岁的采石民工梁碧与内弟两人在靠近山脚的石口作业,到了午饭时间,梁碧便把铁锤和钢钎放进旁边被炸松的石缝中收藏,以便轻装回家吃饭。把20多厘米长的钢钎横着放进去后,却听到石缝中传出阵阵“哐铛、哐铛”的石铁碰击声,清脆而幽远。他再把手伸入去一摸,“糟糕!钢钎掉下去了!”两人立即把石块撬开,一个半米见方的洞口露了出来,里面一片黑暗。两人匆匆回家吃过午饭,拿着手电筒回来钻入洞内寻找钢钎。

刚钻入洞口,梁碧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面前是一片雪白而形态各异的奇石,手电光照上去,晶莹剔透、闪闪发光。两人一路前行,奇异不断涌现,雪白的石柱、石笋、石幔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更让他惊奇的是前行几十米后,有一像蚊帐的巨石从洞顶悬垂而下,折绉在电筒照射之下,黄白剔透,用手触摸,光滑冰凉,用掌敲击即发出悠扬的响声……

蟠龙洞(来自网络)

就这样,蟠龙洞被发现了!

蟠龙洞在1983年11月初才被采石民工梁碧与内弟发现,422年前的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其中的“相传有龙穴于此,岩口有水,方丈余,青碧而深不可测,故云”,怎么可能是写蟠龙洞的呢?

彭先生在文中还说:

地名的演变过程是:清朝除了把程溪改回洚水,把程溪之名指配给悦城河外,同时把龙岩改名蟠龙洞,把龙岩之名指配给南江西岸龙岩双鲤之处,与南江东岸的虎岩隔江相望。

请问彭先生,你这个说法有历史证据支撑吗?没有的话,是不是属于想当然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