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了的县衙,逝去了的西宁文化……
从都城顺西江而下,16里,是罗旁。
罗旁如今是个小地方,上世纪50年代称罗旁公社,80年代后叫罗旁镇,21世纪初合并到建城镇,成为建城镇属下的一个社区。
但在明代,罗旁是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其范围之大,非后世的罗旁公社、罗旁镇可比。《粤西丛载》二十九卷载:“(罗旁)东界新兴,南连阳春,西抵郁林(今广西玉林)、岑溪,北尽长江(即西江),与肇庆、德庆、封川(今封开县东南部)、梧州仅隔一水。”此为广义之罗旁。明万历四年(1576年)冬,两广总督凌云翼率朝廷20万大军征剿罗旁瑶乱,次年春天奏凯。凌云翼上疏建议在此地建州设县,加强管理,防止逃往广西的瑶人卷土重来。于是把泷水县升格为州,州名罗定。罗定州的东、西两面,各置一县,东为东安县,即今日的云城区、云安区;西为西宁县,即今日的郁南县。罗定州与东安、西宁两县之名,乃取罗旁瑶乱已平定,东、西两面皆安宁之意。
从罗旁转入建城河——从前的文昌江,溯流而上十来里,就到了如今的建城镇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建城街。
建城街
别小看建城街这个地方,明、清和民国三代,这里是西宁(郁南)的县城!这里曾孕育出灿烂辉煌的西宁文化,创造出有待我们挖掘、整理、宣传的郁南古代历史!
山人近十年来虽然每日浸润在令人向往的西宁文化中,每日畅游在郁南古代的历史长河里,但如果 让我从总体上去谈西宁文化、郁南古代历史,未免过于空泛。
且让山人把远镜头推向这个明、清和民国三代的县城北面。
这里曾经有一座小山,形如枕头,人称玉枕山。
玉枕山上长着很多老松树,风一吹过,松涛翻滚,谡谡作响。清初知县赵震阳组织县里的文人骚客评选“西宁八景”,玉枕山就被列为了其中的一景,曰“玉枕松风”,可见景色之优美。
西宁县衙就建在景色优美的玉枕山下。
西宁县衙旧址
但在444年前的万历五年(1577年),西宁县衙的第一次选址,并不在这里。这个地方原来是用来建西宁学宫的。
那第一次选址的西宁县衙在什么地方呢?在后来县衙右面的山顶!
但上级认为,新建的县城人口稀少,县城面积太大,不利于守卫。于是决定把学宫右面的山规划到城外,计划建学宫的地方改建县衙,学宫改建到县城的东南角。但县城东南角这个地方右边山势压迫,前面空地不够,后面还是低洼地,县里的士大夫认为气数容易泄漏,不能聚集,不适宜建学宫。于是把这个情况向凌云翼总督报告,凌云翼认为他们的意见很对,要求西宁官府重新考虑学宫的选址。经过反复考察,最后确定在县衙右面建学宫。关于这个情况,霍与瑕的《西宁县儒学碑记》有详细的记载。
县衙建在玉枕山下后,玉枕山就被称作了“县主山”。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卷一·舆地志(上)·山川》:
玉枕山在城北半里,山势绵延,宛如玉枕,为县主山。
西宁县衙旧址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山人:西宁县衙修建于何时?山人提供以下两个答案:
一、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二·建置志·县署》:万历五年(1577年)由首任知县朱宽建成。
二、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卷之八·艺文志》中的何维栢《西宁县儒学碑记》说:
经始万历戊寅秋,逾年己卯冬告成。
即县署于万历六年(1578年)动工,万历七年(1579年)竣工。
哪个答案正确?山人比较倾向于后一个。
关于西宁县衙的维修、改建、增建,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五·营建志(一)·廨署》有详细的记载,这里不赘述。
从万历七年(1579年)建成,到1950年4月郁南县人民政府迁往都城,经过近400年的经营,西宁(郁南)县衙的建筑和园林,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西宁明清建筑、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
道光十年《西宁县志》中的县衙
这里重点说一说园林。据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五·营建志(一)·廨署》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县张溶于柔能楼东面偏左的地方,修建了觞咏轩。是年又在觞咏轩的左面,修建了山响亭。后来的知县在山响亭的前面修建拂云书屋。拂云书屋倒塌后,知县王锟改为培园,中间凿成一个方池,池水上面建了一座廊桥,桥旁边修建了一个亭子,叫可亭。可亭是知县王锟的号。可亭外面又修建了挹翠轩。
王锟,号可亭,廕生,汉军正红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西宁县知县。
培园有多美?金光绶有《培园》二首赞道:
其 一
不蹈寻常径,孤芳自一家。
小桥通曲槛,高阁覆群花。
偶纵诗中酒,旋煎雨后茶。
悠然官舍里,幽赏足烟霞。
其 二
榕荫盘根处,玲珑凿洞门。
乍行花鸟迳,如到水云村。
山色开三面,秋光聚一园。
公余清榻好,幽梦远繁喧。
这两首诗的大意是:
其 一
培园建没有按照寻常的思路,
与众不同颇为独特自成一家。
小桥连接着两岸弯曲的栏杆,
高高的阁楼覆盖着各种鲜花。
偶然在这里纵情喝酒写诗篇,
很快又为解酒烹煮雨后山茶。
悠悠然生活在官府的宿舍里,
清雅的赏玩是有足够的烟霞。
其 二
榕树浓荫下根株盘曲纠结处,
开凿出一个洞门小巧又玲珑。
刚行走在鸟语花香的小路上,
像到了美丽的小村云水交融,
山色翠绿在左中右三面呈现,
秋日的风光在这小园中集中。
公事办完之后来到这里休息,
远离尘世的烦嚣做一个幽梦。
王锟知县在县衙里面营造的园林,太美了!
民国郁南(西宁)城区图
1950年4月郁南县人民政府迁往都城后,这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西宁(郁南)县衙,前面一部分被用作建城卫生院。后面一部分被用作学校的校舍。
1974年夏天,13岁的山人刚学会骑自行车,和同学从都城骑车到建城,到其中一位同学的母亲在建城镇工作的单位——建城卫生院。在这个西宁(郁南)县衙旧址,我还看到了圆形的月门和低矮的古树。西宁古韵、郁南明清历史,还依稀可辨。
得益于被建城卫生院占用,在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这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西宁(郁南)县衙的主要建筑没有被红卫兵们捣毁。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超过了400年历史的西宁(郁南)县衙的主要建筑还保留着。
遗憾的是,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的西宁(郁南)县衙,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毁灭的命运。1994年,一座毫无艺术性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建城卫生院大楼,粗暴地取代了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西宁(郁南)县衙!
三代县衙遭到彻底的破坏,西宁文化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994年落成的建城卫生院大楼碑记
如今,玉枕山的松风不再!明清民国的西宁(郁南)县衙不再!西宁文化不再!
一年来,山人多次来到这里。但每次来到这里,山人的心都觉得很堵,恨自己晚生了20年,不能目睹西宁文化的最后神韵!
痛惜一番之后,山人就会在这个曾经有数以百计的进士、举人、贡生工作过的地方,默默站立,凭吊逝去的县衙!凭吊逝去的西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