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行散记
镇江行散记
聚散两依依,从来就是一种人生常态。桃红柳绿之际,应了海平君年前的相邀,45年前在大丰大桥中学分手后各奔东西的部分老师、同学又有了一次聚会,所设定的主题为“春聚镇江上宝华”。其间,先后去了西津渡古街,宝华山千华古村、隆昌寺,芝樱小镇,以及茅山风景区。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只是不习惯写中规中矩的游记,信马由缰,写到哪儿算到哪儿,无非是若干碎片而已。
一
按照先前的设计,聚会时间放在清明之后,且避开周末。是日,按下午4时集中的约定,各路人马掐着时点,从上海、从无锡、从南京,甚至从武汉,向镇江进发。那天上午,阳光灿烂,气温上升,没承想临到出发时,风雨交加,一路上雨点敲窗,雾汽朦胧,好在车程不长。车到预定地点,正是在长江边上,下得车来,居然雨停,只是寒风袭来,气温陡降十多度。一到宾馆,大家边办入住,边搜寻御寒衣物。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包包之中找秋裤。是晚,海平君设宴接风。老师如严父、如慈母,同学如兄弟、如姐妹,久别重逢,酒不醉人人自醉,多少话语在杯中,自是其情融融、其意暖暖,众人再也感觉不到丝毫寒意。
二
第二天,用完早餐,开始游赏的节奏。第一站是西津渡。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据说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只不过,千年风雨过往,现在早已没有了繁华渡口码头的当年景象,加上滨江风光带的开发建设,原先的古渡口只保留了极小的一段石基,珍宝般地用玻璃覆盖着,让人们差强人意地只看到一截杂乱的水沟。滨江风光带是镇江极富创意的景观项目,投资不菲,将金山、北固山、焦山连为一体,而所滨之江,也不再是浩浩长江,而成为一条花木繁茂、绿荫参差的内河,此时虽然无雨,但天色阴沉,一眼望去,一片迷濛。也许因为所挑选的日子、时段的缘故,因此古街上游人稀少,倒也清静。出来游赏,身临春意盎然的美景,自是手机、相机齐上,一众上了年岁的人们,免不了站位弄姿,拍了个尽兴。事后,有心有能者,更是制成美篇、视频,发在了群里圈里,满满的欢快幸福感。
三
从西津渡出来,直奔宝华山,不过个把小时的车程,就见着了“天宝物华”的大字屏墙。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句容市以北,因南北朝梁代高僧宝志来此结庵讲经,遂易名宝华山,素来宣称具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进得景区,须走过一个仿古复建的村落,是为“千华古村”。村里原住民早已迁出,所见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处处街坊,石板路小巷中,布匹坊、粮油铺、钱庄、酒肆、戏台、博彩坊、杂耍区、镖局等店铺渐次铺开,但似乎生意也不是那么好。一路散漫而行,沿路张挂铺陈着五彩缤纷的装饰,由于色彩过于鲜亮,与村落古朴的韵味极不搭调,想来这是为入夜大放光明,给人以璀璨耀目的惊艳而设置的。
四
时已中午,便思量着找点吃食,众人见街上有一处饭馆,木结构的房舍,大红灯笼悬挂,陈设仿古,便走了进去。出门在外,吃饱为要,大家其实并不怎么看好这种旅游景区的饭食,其中一盘黑米饭竟然拌入了西瓜丁、苹果丁和肉松,更让大家哂笑了一通。不过,后来上来了一只脸盆般大小的砂锅,不仅食材丰富,且味道不错,还容量巨大,众人大呼好吃。稀里哗啦,风卷残云,吃完上山,山巅有隆昌寺,免不了进去朝拜一番。
五
宝华山上有一处所在,据说原称“蝶泉”,喜欢游山玩水著称的乾隆曾到此一游,觉得“蝶”音近“跌”,不吉利,便说:“朕看这古村到处杨柳依依,就叫它'杨柳泉’吧。”皇帝金口,自是他说了算,从此便有了“杨柳泉”之名。
六
下得宝华山,看时间尚早,便有人提议去不远处的芝樱小镇。先前曾有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出美图,确实惊艳无比。好在路途不远,虽说导航时出了点差错,导到了浮山赏樱园,但向美之心依然坚定,无非重新再导。终于,拐进村道,蜿蜒上坡,便眺见一大片玫红色的云霞弥漫在远处的山坡之上。芝樱并非樱花,不长在树上,而是茎如矮草般匍匐在地上,叶瓣如缨,却更其娇艳。芝樱小镇共种植了300亩480万株芝樱,如同巨幅花毯铺展倾泻开来,姹紫嫣红,端的是美不胜收。只是,其一开发初始,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其二收费极高,且完全不按通行的规矩来,票价69元(有点离谱),而半票却要49元,兴许其数学是美术老师教的。经过商议,除少数同学陪老师进入外,其余人等一概远观,虽则如此,摄影师山草先生依然拍摄出了一帧帧芝樱的美艳。
七
夕阳西下,游兴正浓,意气风发地驱车向句容县城进发。因了海平君的精心安排,在句容的行程,受宠若惊般地享受到了VIP级的礼遇。当晚地方父母官专程陪同共进晚餐且不说了,第三天的茅山之行,更是专车接送、专人导游、高规格游览。导游在车上问:“你们来自何处?”见众人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的确并非来自一处),好在此女聪慧,立马以团队人数为称呼,冠之以“22团”的名号,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娇呼一声:“22团的,请这边走!”很是简练明快。也是,在当年新四军呼啸出没之地,部队番号式地命名称谓,与场景十分贴切。说来也巧,在山间坐车往来,其旅行车不多不少都是22 座的配置。正所谓偶得天成,从此,22 团将永载史册!
八
茅山位于句容市的东南方,是道教圣地,原名句曲山。两千多年前,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得道成仙,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而把句曲山改为三茅山,简称茅山。在茅山,孕育和兴起了众多教派,其中著名的有始创于东晋中期的上清派,始创于东晋末期的灵宝派,以及南朝齐梁陶弘景所创立的茅山派,元朝以后均归于正一道。据说,道教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全真派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结婚,吃素,有严格的清规戒律,注重内丹修炼,武功杠杠的,创始人是王重阳,他有七个徒弟就是赫赫有名的“全真七子”;正一派不需出家,多从事符录斋醮,也就是画符作法、祈福禳灾,创始人是张天师。
九
道家画符往往给人以神神叨叨的印象。在山上可以看到道士画符的过程。符分为镇宅、护身、催生、和合、传道、收妖灭怪等6种,一般在绫子布、白竹布或宣纸上画。人们好奇,便傻傻地前去观摩。所谓符是一种字与画相结合的图案,据说请回家可以消灾免祸。正因为22 团是VIP,所以后来道士给了每人一幅,小锦囊装起,众人甚感幸运,很是满足。
十
VIP的待遇之一是特许观看“镇寺四宝”。导游引领22团到了一处一般游客进不去的厅堂,众人入座后,一位黑衣装束的道士郑重其事地捧出一只盒子,开始讲解。于是,我们听到了一个故事:话说宋徽宗的老娘误服下一枚绣花针,众多御医束手无策,后来不知怎么找到了茅山第25代宗师刘混康。刘道士用茅山的药草及符录制成符水,使太后吐出了绣花针,怪疾得治。皇帝老儿龙颜大悦,就赐了8件宝物给刘道士。由于年久失传,现在就仅存玉印、玉圭、哈砚、玉符4件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玉印,玉印上面刻有“九老仙都君印”六个篆体阳文之字,据说此印用“和氏璧”的一部分刻制,有“夜食四两朱砂,日盖千张黄表”之神奇妙用,就是夜间能吸进去四两红朱砂,白天可以一次性盖一千张黄表纸。还说,只要能随身带上一张此印所盖的符纸,便能祈福免灾,遇难呈祥。传说明朝洪武年间玉印被收入皇宫,明太祖朱元璋意欲将其改制成“奉天承运之宝”的皇帝玉玺,但刻印匠头一天将印刻制成“奉天承运之宝”六字,而第二天印面之上便奇怪地回复变成了“九老仙都君印”六字,如此三刻三试,印面仍然是“九老仙都君印”六字。朱元璋万般无奈,心想此物终非皇家之物,于是就派人将玉印送还给茅山。说到此处,道士便取出印着符录符的黄缎,当场给每人盖上了“九老仙都君印”。众人诚惶诚恐,恭恭敬敬地收起。
十一
茅山最瞩目的当属“老子天下第一”的神像,高33米,重106吨,用226块紫铜板焊接而成的。神像为坐姿,手持太极扇,神态慈祥,端庄自然。老子本名李耳,西周末年生于楚国。老子被尊为道教教祖,所著的《道德经》为道教的基本经典。导游还给大家讲了一个穿凿附会的说法:道教创始人是张天师,但后人尊老子为教祖,是“张冠李戴”成语的由来。导游如是说,也无意去理论,且听且存疑罢了。
十二
茅山景区有两座“三天门”石坊,分别在元符万宁宫前和老子神像前的万寿台上,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石坊建筑浑然一体,雕工精细,古朴大方。导游介绍说,石坊两侧石柱上刻的对联曰:“仙乐撤九霄,祝一人之有庆;天香招五鹤,祈四海之同春”,内嵌“九、五”两字,意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老儿才能进去。此话分明忽悠成分居多,加之吾等草民向来淡泊,从来没有僭越的勃勃雄心,也就打定主意不去沾皇帝老儿的光,不作迈进天门得道成仙的痴想了。
十三
山间平台上有一回廊,见一牌匾上题:“山中何所有”。深究了一下,才知道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全诗为:“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意思是说,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拿来送给您一样。陶弘景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陶弘景在此创立了茅山派,但皇帝遇到难题还会来听取他的意见,甚至把太子送到茅山跟他学习,所以事实上陶弘景在茅山隐而未隐,久而久之,被人们称作“山中宰相”。窃以为,陶诗确有禅味,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值得一读一品。
十四
导游说,茅山有三怪:一是老子神像掌中有一蜂窝,所谓“蜂窝当作戒指戴”;二是喜客泉,游人在泉边上鼓掌,泉内之水便会沸动四溅;三是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最后一站,导游便带我们去了纪念碑广场,众人亲闻了鞭炮炸响后军号声般的回音,不免啧啧称奇,还录下视频,发到了朋友圈。
十五
茅山景区很大,虽说22团享受了VIP待遇,但短短数小时,断无法全数游玩。名胜到了,照片拍了,走得累了,到此一游,圆满收关。在茅山镇上找了一家名为“茅山饭店”的饭店,点了十来个菜,喂饱了肚子,彼此间道声珍重,就此南辕北辙,分道扬镳,各回各家是也。
天色正霁,春光不老,绵绵情谊弥漫在心,期待下一次、再下一次的再相聚。
(图片选自同行诸友所摄)
201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