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8)
成都街巷系列(8)——龙王庙街与邱家祠堂(上)
从自己儿时记忆中的小街陋巷纷纷变成了通衢大道、钢筋混泥土森林, 那种青砖灰瓦、泥木结构的大院房,也似乎被水泥瓷砖所湮没,老街慢慢成为了一种稀有资源,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些古老的街道时,一种久违了的宁静和悠闲感深深吸引了我们,而老街上寻常人家的幸福生活似乎也更加自然,更为亲切。这些老街不知道何时就会离我们而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带走整整一代人的记忆。
今天要说的龙王庙街是我市一条古老且具代表性的街道,可惜的是街上的老公馆在“旧城改造”中基本上都消失了。唯有幸存的“邱家祠堂”尚在,不过早已成了大杂院,而且和与之相连的旧平房一样,建筑物已经破败。希望这剩下的一小段旧房会被保留下来,但愿能够将其修葺加固、保存旧貌,给后人留一点老成都的实物纪念罢。
龙王庙这条老街,老成都人把“王”字读作“汪”音。它呈东西向,东与耿家巷、下莲池街呈丁字形相交,斜对着红石柱街,西接红星路四段(原来的南打金街),斜对着督院街。这条街实际上由并行的两条街组成,靠北的一条叫做龙王庙正街,靠南的一条叫做龙王庙南街。原来两条街中间是一条河,是老成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条人工河——金河。以前龙王庙正街还要长,穿过耿家巷、下莲池街向东延伸,后来扩建这两条街把它截断了。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龙王庙正街西端靠近南打金街这一段,有菜摊、肉铺、酱油铺和杂货铺,还有一个公共厕所。现在,在同一位置仍是一座公共厕所,只是在一座楼的底层了。过去这条街上有两三个公馆,右边临河则是些住家户。 接着有一棵大梧桐树,树下有一个卖火巴红苕的,左边就是薛家祠。薛家公馆不远是77号门牌的江公馆,然后是41号公馆—— 一座很有些来历和故事的邱家祠堂。
这街上的人都晓得41号院是有名的邱家祠堂。邱家祠院门洞儿高大,是如今龙王庙正街最气派的院门,然而门洞儿里却摆着书摊,摊主李师傅在这儿摆书摊许多年了,这自然成了我想同他摆摆龙门阵的机缘。读书人懂得多,不过在我心目中,就是卖书的人也是通晓古今的。
李师傅果然很晓得院里和街上过去的情形。 他们家是1964年搬进这邱家祠大院里来的,他说,那时大院里面的房子两边都是木裙板、木窗门,上面雕满历史、戏剧故事,什么《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十二阴曹地府”等古建筑木雕塑。
邱家祠建于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祠堂坐北朝南,大门高敞宽阔,厚重的大门板上饰有铜兽,气势十分宏伟;雕花窗棂,乌黑木柱,青砖绿瓦青石铺路,格局相当完整。据说祠堂是分三次由一邱姓人家四兄弟联合修建完成的,当时四兄弟分居华阳、
新都、金堂、德阳四地,他们特地在成都买地修建了这座祠堂,以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祠堂所供祖先有唐代诗人丘为(丘与邱为异体字)、南梁文学家丘迟以及元代道教真人邱处机等。
几进院子里铺的是石板路,中间是厅堂,并无现在砌的一些砖房;第一进两边没有居住房子,原建是吹鼓楼,当年,邱家祠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这天,还有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孟兰节这天,,这四兄弟家人及邱姓族人,到时都由各地的会首带来。远道赶赴省城成都,杀猪宰羊,祭拜祖先,
祭祀之时,锣鼓喧天,爆炮齐鸣,香烟缭绕,人头攒动。每到这个时候整个龙王庙正街就数邱家祠堂最热闹。大院最里头是正厅,供奉着邱家祖先的牌位,院坝正中间有个水池子,进去拜祖都是走池子两边。侧面的耿家巷那边曾有一处院房,最早是邱家祠堂的大厨房,因为每年来祠堂参加清明会的族人多达二三百人,要开饭,都是在大厨房做。成都解放之后,这个祠堂里邱氏祭祖的活动才逐渐停止了。
下篇再说龙王庙街与邱家祠堂的近代变迁。
屋脊下的老街旧房
暮色下的青石板路面
老街、陋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