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妇外涂治瘊子

刘维忠 王世彪
瘊子是寻常疣的俗名,民间被称之为千日疮。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皮损为针尖至豌豆大,半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略硬,呈灰黄、污褐或正常肤色,乳头样增殖,表面多呈花蕊、刺状、米粒状凸起,好发于手指、手背、甲缘及足部。目前常用激光治疗、冰冻等物理治疗,但是治疗时患者非常疼痛,易复发,易留疤。对此,刘维忠主任推荐用鼠妇外敷治疗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刘维忠主任推荐验方:鲜活鼠妇,用时直接将虫体和液体汁涂抹患处,用量根据疣大小、数目而定,一般每个患处每次用l-5枚鼠妇。
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首席专家王世彪主任医师点评:寻常疣是疣(由病毒HPV,即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是一种可致癌、可传染、可遗传的DNA病毒)的一种。HPV-2.4.7型引起的叫寻常疣。疣类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等。其病名首见与《内经》。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潜伏期为1~3个月,能自身接扩散。病毒存在于棘层细胞中,可促使细胞增生,形成疣状损害。中医学称之为疣目、鼠乳、枯筋箭、千日疮、痂疮、悔气疮,俗称“瘊子”或“坚头肉”。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隋·《诸病源候论·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中医学认为,本病系阴血不足,肝失荣养,气血不和,血枯生燥,筋气外发于肌肤,或风毒之邪侵袭,阻于经络,凝聚肌肤而成。鼠妇(湿生虫)俗称米汤虫、潮虫子、潮虫、团子虫、地虱婆、地虱子、鞋板虫、皮板虫、潮湿虫、鼠负、负蟠、西瓜虫等,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潮虫科鼠妇属。中医认为气味酸、温、无毒。功效破血,利水,清热解毒,破瘀,消瘢痕,止痛。可治久疟疟母,经闭症瘕,小便不通,惊风撮口,口齿疼痛,鹅口诸疮。近年来也用于治疗寻常疣和扁平疣。如《中医杂志》1983年第8期报道用鼠妇局部涂抹治疗寻常疣。《皮肤病与性病》1995年第2期应用鼠妇治疗寻常疣150例疗效显著。河北省皮肤病防治所刘耀驰用鼠妇治疗寻常疣45例,痊愈38例,占84.4%,好转4例,占8.9%,无效3例,占6.7%,总有效率93.3%;治疗扁平疣30例,痊愈19例,占63.3%,好转6例,占20%,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大部分病人用药3~5次即获好转或痊愈。治疗时捉几个体型较大的鼠妇虫,置于杯子中,借助镊子等物,用凉开水反复将它们洗涤干净后备用。用消毒好的针尖轻刺或挑破疣体,使其稍稍渗出点血;夹出鼠妇虫,用手揉挤压绞出它的体液,点滴涂抹于患处,并保持患处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每日点涂3---5次。几天后疣体就发痒变干,连续如此医治20天左右,疣体即可消失,无残存疤痕。此方无其他毒副作用,并可使寻常疣难以复发。
温馨提示:捕捉鼠妇要有一定的技巧。鼠妇多栖于朽木、腐叶或石声下,喜阴暗潮湿的环境,有时也出现在房屋、庭院内。虫体多卷曲成球形或半圆形,长约7mm,宽约5mm。背隆起,平滑,腹向内陷。体灰白色,有光泽。由多数近于平行的环节构成,胸部7节,每节有同形的脚1对,向前、向后逐渐变长。腹部较短,宽圆形分5节。质脆易碎。气腥臭。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危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光对鼠妇的生活来说有着极大的影响。
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捕捉时用一马粪纸扳,做成小铲状进行抄捉(用汤匙不行,太小),动作要快,抄到后立即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烧杯或做成广口的饮料瓶中。瓶底放些潮土压实,瓶外用有色纸包裹遮光,造成阴湿环境,令鼠妇安定.捉到的鼠妇必须暂养起来,方法是用一黑色瓦质花瓶,底部放入带有腐植质的湿土2寸许,压实,再在土上放一点腐烂的木屑或烂的谷糠,作为鼠妇的食物采集时也可以在阴暗角落的地上挖一个坑,放入一个塑料杯,杯口与地面齐平,在杯中放入少许水果,一夜即可诱集大量鼠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