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冷落到“受宠”,4点揭秘异地就职社工如何“逆袭”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赖洁莹

    单位 | 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作为一名异地就业的社工,踏足这座城市的那一天,你是否满腔热血,誓要服务一方百姓?

但当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而遭到同事的冷落和服务对象的不信任,甚至楼下卖快餐的本地阿姨给你打菜都比别人少两块肉时,你是否感到心灰意冷?明明心向明月,明月却不领情,空有一身本领。难道是这个“异乡异客”与这座城市“八字不合”……

同工先别着急,其实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且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共同体,有学者提出,社群组成的原因之一是社群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分工来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

由此看来,你作为一个与该社群没有过多联系和互动的外来者,受到一定的排挤是合情合理的,就像旅游景点“宰”外来游客一样。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举例,我来自广东S市,目前在广东D市工作,从事老年领域。虽在同一个省份,但是S市与D市无论从语言、饮食到习俗与人际交往,都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半年前,我作为一个刚踏入社会的社工,选择了敬老院的工作,但由于语言不通,虽与服务对象朝夕相处,专业关系却始终难以建立,结果显而易见,开展活动没人来,走访时候“鸡同鸭讲”,甚至两个月都没有开展个案。

这种情况对于新社工来说是加倍的挑战,除了需要掌握新的工作内容,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外,还附加了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的压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低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在半年后,我实至名归地成为了敬老院里的“团宠”,来参加活动的服务对象越来越捧场,走访的时候经常遇到“再坐会”的邀请,越来越多服务对象找我做咨询和要求开个案。下面,我就把这个逆袭指南“传授”给你。

摆正心态,从做好融入的准备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我所了解的部分刚入行的异地社工,都是心态没有调整过来,所以服务质量怎么也提不上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经常会抱怨说:“服务对象说什么我都听不懂”、“怎么都没有服务对象来找我”以及“早知道就回家了,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做什么都没人支持” ……

心态没调整好,就是没有做好融入的准备,当然也不会被环境所接纳。所以如果把抱怨改成:“我可以试着听服务对象的方言”、“我今天要接触新的潜在服务对象”以及“在新的城市可以结识不同的人,有更多可以给予我帮助的人”,变被动为主动,也许诸多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

同声同气,是建立关系的基础

语言关可能是异地社工最难克服的关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人口基数大,因此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相去甚远,特别是语言文化。语言是最直接能“暴露”一个人的生源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因此,当服务对象听到“口音不对”时,第一反应就会跟你“保持距离”,这也是新异地社工挫败感的起源。尝试着学习本地方言,不懂的多向服务对象请教,是迅速拉近与服务对象距离的最好办法,也许在过程中会闹很多“笑话”,但这也是加速你与服务对象关系升温的“催化剂”。

“熟人”网络,是可以被重新建立的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融入一个成熟的社群时,我们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先从一两个关键人物入手,比如在当地比较有声望的代表人物,或者表现得比较活跃的居民或志愿者,他们的人脉往往比较广,因此先与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建立关系,再利用他们的人际网络来认识更多的居民,开展服务时就不用担心“没人来”的情况。

做好服务,关键还是对专业的坚守

到了最后,服务成效的体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还是要回归服务本身。在运用了上面的技巧和方式融入了社群,建立了专业关系后,最终还是为了更好地提供专业服务。

既然是说到社工服务,那对专业的坚守就是我们的“护身符”,是我们不可被替代的原因。同一个活动,其他人开展可能只关注活动效果和现场气氛,但是社工会关注到服务对象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是因为社工的价值和理念让我们更关注人本身,才能真正地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在世界,理解和尊重服务对象,服务对象自然也会从心底里认同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本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比问题多,想要解决问题,拥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也是一名新异地社工,或即将成为异地的社工,不妨尝试踏出这第一步,我相信,你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8余额不足啦!

想在最后的1个月里提升自我吗?

那就快来加入我们的读书挑战活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