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古】寞然独立的宁海石碾子

恩格斯说“是大自然恩赐的石头完善了今天的人类”。石碾就是大自然最后恩赐的石头。

作者:古道

远古的石碾

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经济进入了定居生活,发明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农业,人类是怎样将谷物脱粒的,这成了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977年,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了最早的石碾,终于揭开了原始先民的粮食脱粒问题。距今7000年的裴李岗石碾不但成了这个文化的代表器物,也将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这个石碾的形状好似今天孩子们玩的滑板,它却传递了一个远古粮食脱粒的信息。

石碾子的艺术构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和粮食也呈正比例上升。为此,加工谷物的石碾尺寸和重量也随之增大,变得更加粗砺厚重。由于南北方的主粮不同,因碾轧面不同,所以造型也不同。北方以加工小麦、苞谷、豆类为主,石碾呈圆柱状,称碌碡,下部架设齐腰高的碾槽,用畜力,也可用人力推动。南方以加工稻谷为主,碾盘象大车轮,下用碾槽,用畜力推动,大多为牛力。

宁海的碾子都是以牛来拉动的,靠碾轮的重压脱壳去皮。

整套石碾子,是村庄的一个标识,是财富的表示,犹如一座艺术品的显现。从构造上讲,通常由碾子盘、碾子槽、碾子芯,以及木制的碾子架等组成。碾子盘一般重500到800斤,直径在1.5到1.8米不等。选材上非常挑剔,须选用没有裂痕和水漏痕的的整块石料打磨而成,正圆形,中心有方孔,中间较厚,内圆突出于外圆。类似于古时的铜钱,外圆内方。碾子盘口沿较薄,打磨后与碾槽配合得天衣无缝。碾子槽分段铺设,铺设在地面上,呈360度,直径在4到5米之间,大的可达6米。槽中有一小孔,以便排水,使用时要塞住。碾子槽的正中立一个石料碾子芯,正方形,由石板铺地上碾面,铺石子的却极少见。两根横销子锁住碾子芯,夹住碾架,起固定碾子芯的作用。碾子座分碾架和碾轴两部分,在方形的碾子芯上,装上一个上端圆形的硬木底轴,与碾架相连,碾架上有两根销子夹住碾轮,稳定碾盘立在碾槽上。尔后将牛套在碾架上,随着牛蹄的转动,起到脱粒的作用。

除了碾谷物,石碾子还可以碾油茶饼、番薯干等。有的甚至碾做纸用的树皮、砌房子用的石灰、盐、荒年时碾乌糯根等,不一而足。

宁海石碾的出生地

宁海地貌,于距今2.3亿年之中生代已成雏形。至白垩世晚期、大山再度活跃,形成西北部、西部和东部低山区。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期间,至第四世,东南滨海平原和宁北平原基本形成。因此大山内贮藏的石料是非常丰富的。

光绪“宁海县志、卷二、物产”载:“石,旧采蛇盘山,嗣后崧岙道士岩亦开宕,迩年开宕处尤多。”从历史上看,宁海的的早期石碾材料应采集于蛇蟠岛。长街镇的伍山石宕,开采始于明代后期,道士岩开采最早,其次为海角塘,下长山,到解放初期,才在兰头山开宕,石宕有大大小小许多洞穴。蛇蟠岛旧属宁海,石宕内的红石资源丰厚,质量上乘。因道士岩晚于蛇蟠岛开采,宁海人习惯统称红石为蛇蟠石。岭下村的石碾系青石,材质特别坚硬,不属蛇蟠石范畴,应是深甽境内的火山岩。深甽岭下或有不成规模的青石开采。

深甽岭下村石碾,整块青石打制,仅此一例

石碾子的千年人文

石碾子,作为生产生活曾经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早已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是农耕文化的一种象征。

建国后,宁海通过多次的普查,发现石碾约50余座(只),年代在明--民国之间。石碾不但有存在的必要,更有它存在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代审美的角度,一副石碾子可以说就是一个村庄的雕塑作品。它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工艺,来源于生活,又经历生活与时间的磨砺,它可以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

石碾从遥远的古代走来,不但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民俗研究价值,还具有珍贵的古代科技价值。宋应星在《开工开物·粹精》篇里就介绍了它,并已认识了它的机械功能。因碾米机的出现,石碾废弃不用,存世的只剩下了碾盘,有的虽然有碾盘、碾槽俱在,但碾架均已无存。另外,散落在县境各村中的石碾,大多只以单体存在,很难反映当年农村粮食脱粒的全貌。为此,介绍石碾也成了传播古代农耕社会知识的一个课题。

碾子场一般都会设置在村口,或宗祠的附近,为利用风力扬谷,要处于村庄的下风口。每个有石碾的村庄,都是农耕社会的一部分,那里适应人类的生存,那里有祖先的坟莹,有传承的谱系,有高山平畴,有一马平川。春播一粒子,秋收万担粮,金色的稻谷需要加工脱粒后才可食用,石碾就是古人想出来的最好工具。

寺前王村的石碾子

每个村庄都有其生存的环境,有人文典故。现以四个有石碾的村庄为例,即长街镇西岙村、岳井村,茶院乡许家山村、深甽镇岭下村,来探讨石碾存在的理由与人文环境。四个村庄各有文化传承,并以农耕为主,使用石碾时间久远。

西岙人文深厚,文风腾蔚,耆儒硕彦,代不乏人。在南宋理宗朝,有四姓朝廷命官生同乎里,仕同乎朝,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它与周边村庄的文风互为影响,构筑成一个南宋京官故里忠臣文化的体系。这种文风不但直接影响着宁海的东方一隅,还启迪着一县的民智,引领着邑民的精神导向。

岳井村位于三门湾畔,美丽的盐田,幽深的石宕,相邻的伍山人,是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第一代开山刨海之人。

岭下村位于深甽上湖西南1.9公里之山皇岭脚,四面环山,东北靠花山岗,南依山皇岭,来脉山尖拥于西,仅一溪向村东出口。今象西线于此通过。因西来山脉尖有巨石称狮岩,曾用名狮岩下。岭下村有精美的宗祠雕刻,不远的中胡村是宋代史学家胡三省的故里。

许家山的地貌形成为下侏罗纪的盆地沉积,属北北西向的断裂带。因炽热的岩浆从地壳下斜状喷出,倾向西北,产生了玄武岩地貌。为此,许家山地貌特殊,红壤浅层下布满了大小不等的玄武岩。因此类石块硬度高,断面如青铜,当地人称之为“铜板石”。是许家山建筑的主要材料。近年开发的石头村,是一个旅游景点。

许家山村四姓中,其祖上都出过朝野闻名的名臣和名人。如叶姓的祖上有南宋右丞相叶梦鼎(1200—1279),宁海东仓人,以“孤忠抗大奸”而传名;张姓祖上有张纯诚(1327—1369),宁海白鲤堂人。明洪武间任监察御史,号称“海东青”;王姓祖上有王俊华,茶院柘浦人。明洪武间为绍兴府教授,朱元璋美誉其为“江南书布袋”;胡姓祖上有胡献来,(1594—1653),大湖人。明天启八年(1628)进士,历任松江守、岳州兵备、南昌盐运副使等职。晚年乞归,“两袖清风,一副冰骨”,是古代官员中廉政的楷模。

忙碌的碾子场

自古以来石碾是农村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是一项公共设施,必须要设立在场地开阔、公众出入便利的村口。而且,每座石碾都要落实户头,约五十户共用一座。

因碾子是每家农户都要使用的脱粒工具,为避免争先恐后的情况,有民间的约定俗成。如长街西岙村,有五个碾子座,除一个为圆柱体碌碡外,其余均为大碾盘的碾子座。一个村用5个碾子座,三大二小,并能保留到今天,是不多见的。

据传,四个大碾子为四姓各有,其中一个小碾子是专为祭祀祖先碾谷用的。又如集福寺旁的石碾,据传专供集福寺寺僧碾米,附近的农户也可借用。又如有的碾盘有纪年铭文,并刻有族内当手人的名字。如在茶院乡寺前王村的一只上面刻有“乾隆巳酉”字样,并横刻有三排字,上排是“一、三、五、七、九、十一”等单数,下排刻的是“二、四、六、八、十”等双数,在两排数字中间,刻的是王姓村人的名字。据推测,可能是王姓村人轮流使用石碾子的日期安排。在力洋孔等村石碾上也发现一些铭文。

回浦下金村铭文石碾子

碾子座的建立有着风水学上的讲究,设立新碾选址前,要进行堪舆。传说石碾属青龙,故要设立在东方或稍偏的南方,而这个方位往往都是村口。汉族与蒙古等族都有祭祀石碾的风俗,开新碾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要碾供祭祖宗的粮食时,先要简单地祭一下石碾,然后将它洗涮干净,才可碾轧;石碾大祭祀的吉日定在秋收以后,用酒、肉供祭。供祭碾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拜石风俗,那时人们认为石头具有灵性,拜之会保平安。供祭石碾其实是原始社会拜石风俗的延续。直至上世纪60年代前,许多农村电力不发达,未使用碾米机,碾子场依旧在利用。

石碾是研究民俗学的实物资料,千年来,坐落在村口的石碾场好比是个露天舞台,是联络亲缘邻里感情的纽带,是滋养、传播民俗文化的地方,是挖掘祭祀、歌谣、俚语、舞蹈等有关资料的深厚土壤,是研究民俗学的实物资料。

特别在秋收之后,碾子场就会出现忙碌的景象。因为使用的人多,村民们轮流碾谷,木榫的咿呀之声伴随着嘈杂的喊叫声,从清晨响到深夜。但碾子场内,也会听到山歌与俚语的声音,爱情由此而生。(以下来自宁海民间歌谣)

姑娘唱道:“大江里面出荷莲,荷莲开花朵朵鲜。金丝蚂蚁江边转,水深难得近花边。”

青年接唱:“你有意来我有心,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还有盘沿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大人在忙碌,儿童好像在过节日,一边追麻雀,一边叫着:“麻雀娘,飞过坑,坑头坑尾摘金樱,金樱摘来哄外甥。”

古道探古

第 3 期

古道,国家文物文博副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省博物馆学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宁波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飞红

图片:来源网络

审核:浩海紫烟

出品:宁海聚焦文化工作室

(0)

相关推荐

  • 老家那盘石碾子

    因为有了岁月的流逝,所以才有了回忆.你无法抗拒,也不必逃避,因为往事的点点滴滴会让你的生命更加完美,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充实. 石碾子是一种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还算熟悉.我小的时候,那 ...

  • 中国诗歌报四川工作室临屏诗《残缺的音符》《碾子》《星灯》《风从远方来》《岁月的沉淀》《自拟题……故乡……》第156期集锦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中国诗歌报四川工作室编辑部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英子 主编:带刺的玫瑰 副主编:雨荷,九歌 编辑:邓飞,骆和平 群管编辑:平凡之路 美篇编辑:王景秀 1. ...

  • 忘不了村中的——碾子

    我们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造就了许许多多人类为之骄傲的工具. 穿心碾子图片 石器时代至今,我们的先祖的大智慧被更加先进的工业文明,及当下互联网时代替代品的出现,失传的工具数不胜数.先祖们为了把粮食加工成 ...

  • 《大山带你走黄河》---【石磨.石碾】

    大 河 边 上...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 ...

  • 记忆中的石碾子

    点击上方"窗外的白杨"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精彩人生- 记忆中的石碾子 文:高  宏 在我记忆的深处封存着难忘的童年时光里的许多往事,那些散落在光阴里的往事:就象一缸醇香的陈年老酒,象 ...

  • 【我的乡情86】王政:故乡的老碾房

    故乡的老碾房  王 政 村里有一座碾房,从我记事起就兀立在村西头,村人习惯叫"碾房子".碾房东边一侧和西边的门前都是丈把高的土台.东侧的土台下面有一条小水渠,渠东沿是唯一一条通往外 ...

  • 散文||记忆中的石碾子

    记忆中的石碾子 今天女儿心血来潮,说晚饭要吃窝头,现在的年轻人能主动提出吃粗粮,那我当然要欣然接受并随其所愿.看着面盆里黄灿灿的玉米面,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回到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回到了那些 ...

  • 【古道探古】谁分得清宁海的寺庙庵堂?

    全文约9000字 细读约20分钟 宗教建筑涨知识 佛教建筑 公元一世纪,佛教从南天竺传入我国,洛阳的"白马寺"为我国第一座佛教的寺宇.佛教建筑往往是沿中轴线,先后毗连,形成一个庞大 ...

  • 【古道探古】宁海有银子矿吗?

    古代人的愿望是美好的,总希望家乡有阿里巴巴宝藏. 西溪银子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来到西溪乡沙地村普查.当地人说这里有个银子矿,我们觉得又好奇又高兴,就请了当地一个向导,去探索银子古矿洞. 银子矿不远 ...

  • 【古道探古】宁海祈雨

    古 代 祈 雨 人们对天的认识,应该是从对水的需求而开始的.认识了水的作用后,才会认识了天.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远古,从野蛮到朦昧时代,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奇幻的想法,抵抗力很弱,产生敬畏的心理.早在3 ...

  • 【古道探古】刘伯温路过宁海

     记忆中的碑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组来到桑州镇X村采访,一位75岁的陈姓老人拿出一本光绪年间的手抄本,书中有一篇刘伯温题写在宁海白峤岭的碑文.老人说,刘伯温是来过宁海的,白峤岭头确实立过他写的石碑. ...

  • 【古道探古】宁海古民居花样百出

    宁海古民居的寓意和象征 全文约5000字 细读需10分钟 古典干货涨知识 宁海古民居是寄寓意与象征的艺术宝库,如黄坛四堂的建筑者们寄五世其昌.读书求仕的希望于严氏后人,这种良好的愿心,处处反映在古民居 ...

  • 【古道探古】宁海的祠堂建筑与文化

    全文约2万字 细读涨知识约30分钟 第 11 期 从半坡遗址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规模,就能找到最早的祠堂雏形,又在殷墟遗址考古中,就已发现宗庙遗迹."祠堂"一词始于汉代,但当时指的 ...

  • 【古道探古】宁海柴株人与天趣根雕

    李和康作品 全文约4000字 细读涨知识 第 12 期 根雕起源于中国 根雕起源于中国,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它与中国古文化其它艺术所产生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始社会,人 ...

  • 【古道探古】长亭老街

    老 文/古道 街 长街古称长亭.主居王.谢.张.胡诸姓.长亭老街沿香花山麓构筑,长二里许,后因商贸繁荣,店铺增多,商街延伸,故又称长街.西为香花山,北为巡检司城. 宁海县最长的老街 长街,自东折南而至 ...

  • 【古道探古】石吼宋桥 千古之谜

    作者:古道 摄影:清涟 西岙,位于东南滨海平原之中,即长街镇东北6.5公里王家岭西面山岙间,古称西洲. 宋代惠德桥为南宋单孔石拱桥,坐落在西岙村村口.惠德桥西北邻胡陈乡.三面山体如屏,一面港面如镜.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