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如山倒,人多也无用,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被清军打趴的?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

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拥兵近百万,而关外的清军,满、蒙、汉八旗兵总共不过20万。

可是,仅仅1年后,李自成就兵败身死。

李自成,为何败得如此之快呢?

背对虎狼

攻入北京后,大顺军控制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陕西、河北、山东、湖北大部,总兵力近百万之众,实力雄厚。

李自成把四川一带的张献忠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南明尚未建立)为主要竞争对手。

李自成将打击目标放在武昌左良玉与四川张献忠身上,调集兵力讨伐。

对于北面,李自成的计划是:招抚吴三桂,并令吴三桂入京,会合黎田玉等部,进攻张献忠,而只令居庸关归顺的唐通率8000军接管山海关!

可以说:李自成几乎完全忽视了北面的满清。

可怕的是:满清,为了这一刻,等了数十年!

此前,满清的战略是“伐大木”。几次入关,都以掳掠为主,目的正是为了削弱大明,动摇、瓦解其根基。

如今,大木已倒,满清得偿所愿,自然要重兵出击!

四月初九,多尔衮率满、蒙、汉十余万大军开始进军。

当时,满清并不知吴三桂立场,企图绕过山海关,从蓟州、密云入边,直取北京。

在皇太极时代,清军走这条路线入关“伐大木”,可谓轻车熟路。

四月十三日,洪承畴提出:应该趁李自成在北京立足未稳,抓紧时间,辎重在后,精兵在前,“计道里,限时日”,快马加鞭,袭击李自成。

同时,满清连续发布命令,严明军纪:此前,我们是去敌国劫掠,如今,我们是去征服!明国子民,今后“为我所有”,不得伤害!

可以说,不管吴三桂的立场如何,满清都已经集中主力,准备入关了!

山海关决战:仓促决战

就在洪承畴提议快马加鞭,急袭北京的同一日,招抚吴三桂失败的李自成发兵山海关!

十五日,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请兵书后,立刻改变方向,疾驰山海关!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带去的兵力,史书有争议,一说十余万,一说六万,但无论多少人,很显然,李自成并未意识到:这是决战!

这是李自成此后连战连败的常见原因:尽管总兵力占绝对优势,但在决战战场上,其兵力总是不占优势!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在一片石击败唐通,大军进至山海关。

而李自成军,由于行动“正常”,当日才抵达山海关,准备攻城。

此时,大顺军兵力不占优势,又前有坚城,战场态势已经不利!

这是大顺军此后连续失败的又一表现:机动力不如人,往往后发先至。

李自成攻山海关一日,不克,又见清军抵达,遂仓促转取野战。

次日,李自成列一字长蛇阵,以保护防止清军袭其侧翼。

决战开始,清军以吴三桂先行决战,以疲劳大顺军。主力鳞次于后,暂不发动。

双方力疲之时,大风突起,清军趁势自吴军阵右杀出,猛攻大顺军主力。

大顺军伤害惨重,15位将领战死,大败而回!

失去组织、一溃千里

清军取胜后,多尔衮以1万八旗补充吴三桂,令吴三桂为先锋,继续追击李自成,自率大军进军北京。

李自成败退后,连兵18营,与吴三桂作战,再次大败。

无奈之下,李自成仓促称帝,退出北京。

多尔衮严令吴三桂不得入北京,继续追击。

李自成四月三十离开北京,五月初二败于保定,初三败于定州,初四败于真定,初五,李自成合营死战,再次惨败,李自成坠马而走,极其狼狈。

连续惨败说明:吴三桂的猛打猛冲猛追,使李自成根本没有喘息之机,来不及整顿力量,有力使不出。

吴三桂连续追击,一直追到固关才停下。

尽管大顺军军事上连遭挫折,但此时,大清仍然只控制着东北和北京一带,而大顺的地盘看起来远远大于满清。

可是,很快,大顺政权迎来了政治上的崩溃。

由于大顺军政权对占领区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很快,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连续发生叛乱!

李岩自请以两万兵,安抚河南,但被谋士牛金星认为李岩“有大志”,唆使李自成杀掉了李岩。

如此,大顺军“文武不和,军士解体”,山东、直隶、河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部分地区悉数为大清轻易“接管”。

一溃千里!

再次分散力量

七月,李自成回到西安,形势暂时得到稳固。

此时,大顺东有潼关、黄河天险,太原、陕北皆有大军,仍有坚持之力。

李自成的计划是:南取汉中,西征甘肃,确保关中,伺机北伐的方略。

这一战略,立足于稳固关中,似乎无可厚非。

不过,此时,张献忠已入川,南取汉中,必然会与大西军冲突;而甘肃又是明统治区。这无疑是四处树敌!

而与此同时,由于李自成大军事实上又同时在河北、陕西、河南等地“收复失地”,力量分散,取汉中、甘肃之战也久拖不决。

结果,直到大顺军败出陕西时,他们仍在川北一带与张献忠作战,在甘肃与地方武装作战,力量分散!

与此同时,大清则清晰地把大顺列为首要打击目标。

今日事势,莫急于西贼,欲图西贼,必须调蒙古以入三边···——《清世祖实录》

多尔衮表示要与南明“通好讲和”、“共敦睦邻之谊”,安抚南明,集中力量,准备再次给大顺军决定性打击。

潼关决战:再次仓促决战

大顺军与清军的第二次决战,大顺再次“仓促迎战”。

清军兵分两路,攻打大顺:北路,阿济格率吴三桂、尚可喜部,由大同出发,取道内蒙古迂回,向陕北进军,绕过潼关,直接威胁西安;南路,由多铎率孔有德、耿仲明部,从怀庆直攻潼关。

清军再次耍了一个花招。

多铎南下时,扬言进攻江南,麻痹李自成。他们在抵达河南辉县后,即停下不前。

同时,九月刚刚投降清军的唐通率山西清军,自保德渡河佯攻,牵制陕北大顺军。

而阿济格部,则行动迅速,来势汹汹,包围榆林,进至米脂。

如此,李自成判断北路为主要威胁,遂集主力于陕北方向。

此时,多铎突然发力,连续在洛阳、陕州击败大顺军,直逼潼关。

通关告急,李自成只得仓促率军驰援潼关。

李自成与多铎在潼关血战,双方均损失惨重。

不久,清军红衣大炮运抵前线,开炮攻城。

大顺军拼死抵抗三昼夜,损失惨重,潼关失陷。

此战,红衣大炮确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不过,如果李自成大军早已在潼关重兵把守,以多铎的兵力,恐怕近不了城。

正是多铎先逼近潼关,拼死堵大顺军于城内,在关外建立有利阵地,才可能充分发挥红衣大炮的作用。

潼关之败,大顺军不只是败于清军的火炮,更是败于仓促防御。

兵败身死

潼关失守,西安已不能守。

李过、郝摇旗部在陕北的坚持也失去意义。

李自成遂放弃西安,率大顺军主力20万经蓝田、商州、武关,占据武昌。

此时,大顺军仍有48营,几十万大军!

李自成决心顺江东下,攻取江南。

可是,李自成准备未定,阿济格大军又到,李自成不敢战,放弃武昌,继续南下。

最后,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遇害。

大顺覆灭!

竞争中,谁能发挥优势,规避或者弥补劣势,谁就能掌握主动,赢得胜利。

大顺军最大的劣势是:战斗力不如清军。

早在反明的战争中,一些令李自成的苦主,都是在辽东被清军歼灭的。

不过,大顺军无论是兵力上,还是地盘、人口上,都占据绝对优势。

可是,仗打起来后,大顺的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始终只能“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大顺“闯王来了不纳粮”,在反明时可以争取支持,但缺乏基础的政权无法充分动员人力、物力,使大顺的地盘、人口优势无从发挥。

而李自成同时打击多个对手的方针,又使大顺军在对清作战中,始终无法发挥兵力优势,尤其是两次决战,都是在兵力、火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展开的。

反观清军,尽管兵力不足,但安抚、麻痹南明,在战略上高度集中,始终坚持以李自成为主要对手。

而在具体的作战方针上,清军充分发挥机动力优势,进攻时多路迂回,寻敌缝隙,制造杀机,追击时果决勇猛,不给敌喘息之机,完全掌握战场节奏。

因此,整场战争中,李自成兵力虽多,但始终处于被动,处处受制于人,最终只得兵败如山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