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演员的诞生”, 那么“社工的诞生”呢?

社工客
让连接产生美好
关注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李佳佳

    单位 | 郑州市金水区彩虹社工服务中心

“没有年龄的鸿沟。没有主角和配角的厚此薄彼。只有演员,和演员的同场切磋。”这是最近浮现在微博头条居高不下的一档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的开场词。不论时下网络上充斥着多少“好”或“不好”的评论,它确实是为演员这一行业的各色“职员”提供了一个“互相切磋演技”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是促人成长的。

而联想到“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这一职业,可谓“实务见真知”,每一个活动开展现场、每一次与案主交流的时刻,都见证着“社工”的诞生与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 | 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果说在过去的一年零五个月里,郑州彩虹社工见证了我这名小社工的成长,从初次接触落实社工职责,到慢慢摸索开展各项服务,再到参与项目整体规划及成效总结,等等阶段性的提升,那么,从入职一年多以来,作为机构的一员,我也或多或少为项目的成长及机构的发展出了一份力,因为“虽然只是微光一道,但微光无处不在”,而“点点微光汇集起来”,可以“光照人间”。

当然,在“点点微光”汇集的过程中,我也见到了众多小小“微光”愈发光亮的可人变化,“小小”便是其中之一。下面,以社工“小小”为例,邀大家一起来见证她的“诞生与成长”四阶段。

溯源:理论基础夯实“社工”职业架构

提到“社工”的诞生,就要追溯到初入校园,第一次接受专业课“洗礼”的时候,每一位社工系老师都会向“小小”灌输“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经过四年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打磨,“小小”已然打下了迈向“助理社工师”的第一战——在耳濡目染中了解社工圈的大背景大环境,在知识熏陶下塑造“社工”职业形象,在实践探索中深化社工专业价值与理念。

尝试:“求索”于行业,“体验”在社区

和多数职业新人一样,“小小”对于本专业有自己的职业“包袱”亦有抱负,但在入职初期,压在“小小”肩上更多的是职业“包袱”,因为在离校前有一个理想成分过多的职业构想,所以在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难面前,“小小”肩上的“包袱”愈发沉重,仅存的抱负也差点沦为空想。

“社工,不只是一份工”,社工届大咖甘炳光老师这样说过,也正是某种执念与坚持,让“小小”在不甚美好的求索与体验过程中碰到了那么些“小美好”——如,坚持做志愿服务的高龄老人丁奶奶、张老师,每次见到社工都会嘘寒问暖的陈阿姨,如,一期小组结束之后阿姨们都能有所收获并给予社工认可,如,一场活动下来每个孩子及家长都有很好的反馈。

成长:“社工是什么”,“社工让我成长”

每一次实务开展中的历练,每一次培训学习时的收获,每一次线上督导后的启发,每一次迷茫过后的重新定位,对于“小小”来说都是一种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 | 版权归作者所有)

而这些成长背后,“小小”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短暂的迷茫期,“开展这些服务真正为他们带去了什么”,“专业价值在哪里”,“社工能做的太少,给不了实际的改变”,等等一如当初开始专业知识时存在的困惑——“社会管理这件事情中,每个基层群众能做到的微乎其微,社工亦然”,面对脑海中层出不穷闪现的问题,“小小”只有不断地在实务过程中探索答案,在同工身上搜寻答案。当然,搜寻的结果是,“小小”获得了成长,而正是这些“成长”更加坚定了她前进的信念与决心。

“诞生”:做一个有味道的社工

“叮”,“小小”社工已经来到“社工诞生记”任务的第四阶段,继续努力开启您的“社工之路”吧,如果社工成长是一场“攻坚战”,那么或许很多社工届小伙伴都接到过这样的系统提示音。经过多重考验与磨砺,“小小”这才完全具备了一名职业“社工”的角色要求、有了这么一个象征性的职业特征。

(图片来源网络 | 版权归作者所有)

其实很多前辈都反映过“社工的职业特征不明显,不突出,这样很难打出宣传旗号”,或许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然具备,我们有崇高的专业伦理精神、职业道德精神,我们专注于专业价值的提升、认同社工职业的非营利性,我们能很好地担当资源整合者、自如地运用社会环境资源,我们能各尽其职完成团队协作、能协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能自助并助人。当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比如努力做一个有味道的社工。

可以说,我们每一个都是“小小”,不论你在社工行业或不在,我们都经历过“小小”所经历的,不论是曾经深陷迷茫与困境还是一路坦途直通成功的下一站,我们都有责任与义务对职业清晰定位,让它更为专业化、职业化,最终让它伴随你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一个好的社工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社工才是好社工?欢迎分享你对一个“好社工” 的看法,以及好的社工故事案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