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冲刺!社工中级考试实务核心概念及重点题目解析!

这是原创专栏『社工考试』

发布的第 10 篇文章

出品 | 社工客

(ID:shegongke)

作者 | 菜菜

『社工客』原创专栏特邀作者

菜菜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曾经在一家网游公司做产品经理,因为在社区工作离家近,不出差,可以照顾奶奶,2012年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走上社区工作者岗位的。从事社区工作后,不断要求自己在职业技能上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以专业的方法服务居民。2013年起开始报考初级助力社会工作师,同时在首都师范大学深造,学习社会工作专业。2015年取得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历。同年取得初级助力社会工作师资格.2016年通过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

栏目初衷:四年的考证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和小技巧,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祝大家顺利。

作者已发布文章:

1.距离2017年社工考试还有60天,备考的你看过来~

2.客观题的考试经验 | 社工考试
3.中级社工师各科目备考复习干货 | 社工考试

4.距离社工考试还有18天,你准备好了吗?划重点了!

5.社工考试倒计时,手把手教你如何答题!还有万能答题模板~

6.考前加油!中级实务万能答题模板,都是精华,吐血推荐!

7.倒数第3天!你想要的初级社工考试的精华干货全在这了

8.倒数第2天!中级社工师能力与法规精华考点总结~

9.倒计时1天!千呼万唤的“初级社工实务精华”来了!

重点10道实务题

1.留守儿童需要及保护服务(p77-78  p81  p101-103)

2.老年人自杀评估及个案管理(p143-144    p274-276  p228-230  综p152-158)

3.老年人评估内容及注意事项 (p145-149)

4.流动妇女就业和压力缓解 (p168)

5.基层妇女参政及增权服务 (p170  p179  综p107-109)

6.失独家庭的需要及社区服务(p165)

7.吸毒人员的同伴教育及服务 (p225-226)

8.家庭系统视角下的家庭服务(p283)

9.社区广场舞扰民及资源整合(p338-339)

10.医院急诊室医生减压小组 (p350 综p174-175小组)

一、留守儿童需要及保护服务

答: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留守儿童有与一般儿童相同的需要:P80

⑴生存的需要:①生命存在。②社会存在。

⑵发展的需要:①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 ②拥有受教育的机会。③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

⑶受保护的需要:①虐待。②忽视。③剥削。

⑷社会化的需要:①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②促使儿童的自我观念发展 ③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④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2、儿童保护服务:P81这类服务的对象是遭受人为伤害(虐待、忽视、剥削和暴力伤害)的儿童及其家庭,内容包括伤害预防服务和伤害应对服务。伤害预防服务是通过对有伤害风险儿童及其家庭的介入,逐步减少直至消除风险的过程,可能包含的服务是支持性的,也可以是补充性的。伤害应对服务通常是指儿童伤害发生后,为受伤害的儿童提供家庭外安置服务的过程,多数时候是替代性服务。

补充: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P331

⑴留守儿童长期服务。社区工作者着眼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需求,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人际交完技巧训练、生活技能训练、青春期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提升留守儿童学习、生活适应能力。

⑵留守儿童家庭服务。

①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照顾者提供培训,增进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提高教养技巧,增强监护和照顾能力。

②为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增进家长和儿童的交流沟通,改善亲子关系,加强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等。

⑶青少年犯罪预防与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治服务。提供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社会服务,及时发现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对出现偏差行为的留守儿童提供矫正服务,纠正偏差行为,建立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⑷留守儿童社区托管服务。动员农场社区的正是和非正式组织,整合资源开办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托管服务,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第二题:老人自杀评估及个案管理

自杀评估

社会工作者需要意识到与老人自杀有关的风险因素,并通过直接的,间接的和行为上的线索加以评估。

1、 直接线索。如果老人说结束自己的生命便是直接线索,表明他正在考虑终止自己的生命,包括老人是否有具     体的计划和实施计划的途径,如果有的话就要马上采取行动,自杀手段越致命,其实施方案可能性越大。

2、 间接线索。老人比较间接地表明打算自杀,比如老人说:“我会很久都不在这儿”“我已厌倦了这一切”“没了我们会过得更好些”这是老人在绝望地呼救,需予以重视。

3、 行为线索。企图自杀或者过去自杀过,储存药物,出人意料地留遗嘱或修改遗嘱,突然开始筹划葬礼安排,突然把贵重物品送人,非本人性格特点的不在意自己或不做家务,长期情绪焦灼动荡或抑郁却突然变得安稳平和。社会工作者如果认为老人的自杀风险高,就要咨询老人的家人,获得老人近期行为表现得更为完整的资料

介入策略

1危机干预:消除眼前的危险,如存储的药物,联络医护人员或者老人的亲属、朋友等在老人最艰难时给予老人陪伴。

2 心理疏导: 帮助老人缓解感受到的压力,帮助老人解决问题,疏导情绪。

3 与老人做一个安全的约定:让老人答应在社工下次来探望前不要自杀,并在每次联络老人时重新确认这一承诺。

4 缅怀往事疗法:通过往事的缅怀,社工与老人一起找出他的长处及应对问题的技巧,提升老人的信心,为老人灌注希望。

5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家庭、社区、医院的资源,为老人提供服务。

6 志愿者服务:邀请社区志愿者参与进来,在周末或是晚上,陪伴老人以缓解老人及其家人的压力。

个案管理

1、 首先与老年服务对象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

2、 运用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知识,协助陷于危急中的老年服务对象

3、 确保对复杂、具有多种问题以及失能的老年服务对象提供持续的照顾

4、 通过临床上的干预来减缓疾病和失能所带来的情绪问题

5、 老年人群需要各种社区服务或长期照顾服务,如经济支持、健康维护、医疗照顾、社会参与、个人能力提升等

6、 社工充分对老人家庭网络的评估,构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家人 亲戚 朋友 老同事 社区 志愿者 老年服务中心….)

7、 利用缅怀往事疗法,动机激发小组等来开展活动,提升老人的自信心,肯定其价值尊严,以及参与决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第三题:老年人的评估内容及注意事项

一 、老年人评估内容具体如下:

1 身体健康方面:疾病诊断、治疗和用药情况

2 心理和情绪方面:认知功能和情绪状况

3 社会功能方面: 社会支持资源,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包括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参与的活动,感知到和获得的社会支持

4 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照顾能力

5 经济状况方面:是否存在经济方面的困难,影响老人基本生活和健康维护

6 环境安全方面:评估家居环境的安全性

二、注意事项:

1 平衡好老年人的自立于依赖他人的需要,防止老年人不惜代价保持自立,让自己生活充满风险,生存、生活受到伤害,或者另一极端,不当地过于依赖他人。

2 关注最初提议做评估的人,要特别注意最初提议做评估的人的看法和老人自己对待评估的态度。

3 老年人群体异质性。社会工作者在做评估时应当把每一个老人当成独特的个体来对待。要求社会工作者调整传统的评估方法,以适应评估过程中遇到的老人身体或认知方面的障碍。

4 尊重老年人的隐私权,社会工作者在做评估前一定要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并注意在评估过程中维护服务对象的尊严。

第四题:流动妇女就业和压力缓解


一、 流动妇女存在的问题:

流动妇女集农村人、女性、被雇佣者三种身份,使得她们在流动打工生活中面临包括来自性别、阶层的歧视和压迫,如:

(1)工作中面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工作时间得不到保障;

(2)情感和婚姻也面临的极大的挑战,使得他们到了婚嫁和生育年龄要面对留在城市和返回农村的困扰;

(3)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及课业辅导;

(4)没有定期的妇科体检,很少关注身体健康;

同时,流动妇女在就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受学历、技能等因素的限制,就业稳定性不强,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的服务:

针对流动妇女的服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层面

①从国家大的战略布局出发,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流动妇女平等的享受国家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资源。

(2)社区层面:将其视为社区中的一份子,针对她们的需求开展服务:

①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

②鼓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促进其与本地居民的融合;

③就业方面,完善和落实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创业政策,通过金融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创业;进行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开展职业介绍,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提升流动妇女就业能力;

④给她们的孩子开办夏令营、亲子班、课业辅导班等,缓解她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压力。

(3)个人层面

①为她们建立支持小组,建立她们之间的互助关系系统,增强她们一起争取各种权益的力量。

②联络资源,为流动妇女提供就业咨询和心理辅导。

③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为流动妇女进行健康体检,关注生殖健康。

第五题  基层妇女参政及增权服务

答:

一、妇女参政

1 、逐步分解农村妇女的纯家庭角色,(结合案例)通过加大男女平等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农村女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生活中,提高她们参政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农村女的参政意识,如选举农村妇代会,提高妇女知明度,为她们参加村委会选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快提高农村妇女群众的参政素质,如心理素质,理论文化素质,现代化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等;

4 、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参与经济建设,通过提升经济地位,为争取政治上的平等地位打好经济基础;

5 、建立改善农村妇女参政状况的长效工作机制,制定促进妇女参议中长期规划,并建立一支强大妇女储备人才地位,逐步提高参政妇女整体水平。

二、增权服务

人需要不足等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要从分挖掘和激发潜能,对抗外在环境的压力,焦虑在于消除服务对象家庭无力感。

1、 提高农村妇女的权利意识,如男女平等

2 、增强农村妇女的能力感  提升价值感

3 、发展农村妇女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制定策略的能力

第六题  失独家庭的需要及社区服务。P165

答:

1、失独家庭的需要:

⑴微观系统:心理调整的需要。失独家庭父母的失子之痛难以排解,进而产生逃避、厌世甚至仇恨等心理。

⑵中观系统:人际交往的需求。社会缺少对失独家庭的关心和支持。

⑶外在系统:家庭婚姻的需要。失独之痛往往会导致父母婚姻破裂,有的甚至陷入经济困境。

⑷宏观系统:社会政策保障的需求。失独家庭父母的养老出现困境;现有的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力度不够,无法满足这些家庭的需求。

 2、失独家庭社区服务:

⑴通过社区公共教育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失独家庭的困境,营造对这个群体的尊重、关怀和帮助的氛围。

⑵帮助失独家庭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并提供家庭所需的服务。

⑶鼓励和动员这些家庭参加社区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重塑生活意义。

⑷组织遭遇同类问题的家庭和人群,形成支持和互助团体。

七、吸毒人员的同伴教育及服务

答:一、同伴教育是在具有同样犯罪和吸毒经历的人员中,发现和培养思想和行为改善良好者作为“同伴辅导员”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开展教育辅导,其效果表现为:

1 、改变了自我认同,提升了自信,获得了价值感

2、 明确了自身定位,获得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增强了帮助同伴的动力,提升了生活

4 、增强了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

5、为其他同伴树立了弃恶从善,改过自新的榜样

 二、同伴教育服务方法:

1、同伴教育辅导员能力提升小组,招募同伴教育辅导员,并通过小组提升能力。

2 、同伴教育主题活动,一是爱心公益型 二是感恩回报型  三是团队互动型 四是学习成长型 五是回顾展望型

3 、“同伴信箱”。发动同伴教育辅导员给服刑的同伴写信。

4、“星火计划”同伴辅导员给同伴面对面的交流

5、 “同伴之音”服务热线

6、 “同伴演讲”亲身经历和体会,演讲感染,帮助同伴建立起改变信心

八、家庭系统视角下的家庭服务

王正,男,14岁,家住湛江市,目前就读湛江第一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是残疾人(双上肢残疾和聋哑)现和父亲及祖父、祖母住于约10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条件较为简陋,住宅周边卫生状况差,家中经济来源较差,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块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因长期和祖父祖母及残疾人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王正的日常交际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由于祖父祖母年龄已大,使王正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平时靠王正的婶婶和叔叔教育,王正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据祖母反映,王正经常彻夜不归,而且常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担心。

案例问题及需求分析

根据上诉案例,可以看出王正及家庭存在以下问题:

1 、父母离异,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因为父亲聋哑,王正父子交流沟通遇到了障碍,变得沉默。

2、经济困难。家中只依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元低保维持日常开销

3、 网瘾问题。王正彻夜不归去网吧打电子游戏,

4、学习出现问题。成绩不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

5、 家庭角色关系出现问题。王正靠叔叔和婶婶教育,比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其父亲家长角色淡化。

6、个人行为出现偏差。经常逃夜不归,最近一次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

介入策略:

从个人层面

1、心理疏导。通过心理辅导,情绪管理帮助他改变沉默,宣泄负面的情绪。

2、亲子关系改善。通过相应的家庭行为学习,提供哑语手语培训等手段,帮助王正改善与父亲的沟通交流不畅的问题。

3、方法的教育。与王正进行会谈,并想法改善其原有态度,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学习辅导,协助王正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于此同时,此外要巩固王正婶婶叔叔对王正教育的支持作用,帮助他改变学习习惯,培养自信心,努力提高成绩。

4、纠正行为偏差。通过通过真诚的会谈交流,改变他的认知,传达逆境也是一种磨练的正能量,培养其抗逆力。进而,改变其逃夜不归等不良的行为。

5、消除网瘾。培养其良好的兴趣爱好,逐渐戒除网瘾。并用基线测量法记录改变的情况。

家庭层面:

1、经济援助。王正家庭经济困难,可以协助其联系相应的经济援助,王正本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低保,可申请相应的(二免一补)教育救助。

2、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改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王正父亲祖父母叔叔婶婶进行交谈,考虑到其父亲龙岩,可以纸上沟通或者找人进行授予等多种方式交流,主要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王正当前的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关,引起对方的危机感,加上亲自沟通,给予王正更多的情感支持,若有可能,可以找到王正已离异的母亲,承担起教育王正的义务。

社会层面:

社工为王正多争取社会资源,力争学校对王正加强关注和教育,发挥同辈群体对王正积极正面的影响,社区给予王正家庭一定的支持,改善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志愿者作用,经济捐助和精神陪伴其从而由王正其家庭建立全方面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八、家庭系统视角下的家庭服务(二)

首先,家庭系统是家庭社会工作中重要的理论,也是目前家庭社会服务模式的最常用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有:

1、 家庭成员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不良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家庭是社会系统之一,其组成要素是家庭成员,成员间互相依赖,相互影响。

2 、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又是挑战。某个成员出现问题,本人固然需要调整,同时其他成员也会受到影响,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3 、因为问题所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得到有效解决,在家庭出现问题时,成员不能简单归因与某个人,陷入互相指责中,而应当看到其中的关联性,加强彼此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根据上述观点看家庭服务,可以发现其中家庭系统的核心要素:

1、 家庭服务通过改善亲自关系,改善夫妻关系等子系统来实施,家庭系统核心在于将家庭视为整体,由各个子系统构成,但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2 、家庭服务通过对亲子间的家庭行为学习,家庭照顾培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夫妻间的婚姻辅导,家庭暴力干预等服务维护家庭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 、通过对家庭成员个案的服务,促进其改变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改变,同样,其他成员的改变会影响到所有的家庭成员;

4 、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循环影响原则,通过家庭服务,父母关系的改善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影响到父母;

5 、从系统的角度看,通过家庭服务,改善子体系的沟通交流,实现家庭系统的改善,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系统的改善;

6、家庭系统依据家庭规则运行,通过家庭服务,改变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时也是对整个家庭规则的调整。

八、家庭系统视角下的家庭服务(三)

答:

一、 家庭系统理论是指把每个家庭都看成一个系统,其中包含很多次系统(如:夫妻。父子,兄弟姐妹),同时它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如社区等),它有3个基本观念:

1、家庭成员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方式导致的

2、家庭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3、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二、家庭服务:

家庭系统理论下的家庭服务的焦点是改善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方式:

1、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结合案例)

a 开展家庭生活教育  b 开展家庭行为学习  c 开展家长学校

通过以上服务,目的是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感情联系

2、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结合案例)

a 开展婚姻辅导  婚姻辅导调解和婚姻学校等形式

b 家庭暴力的干预

通过以上服务,目的是解决夫妻间矛盾和冲突,改善夫妻之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九、社区广场舞扰民及资源整合

1 、政府健全政策管理机制。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管理政策,并切实纳入实施,明确限制在多大面积空地允许举办什么类型的公众活动,以及明确对声音分贝的限制,相关政府部门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做到管理不缺位,对广场舞进行有效管理,以此来保障参与及未参与扰民广场舞锻炼者双方健康生活的权利;

2、  强化“健康广场舞”宣传,摒弃“自私”健身观念。

(1)政府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将“健身广场舞”和法制法规结合,深入群众进行现场设点宣传和媒体平台报道宣传,让广场舞参与者意识到快乐的广场舞高分贝动感的音乐,兴奋地互动,围观居民的聒噪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影响

(2) 广场舞参与者自身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应不断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健康促进推广方式,提高自身对健康锻炼意识和素质,多进行换位思考,从根本摒弃自私的建设观念,从而奠定健康意识基础,好创造和谐健康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 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学校田径场和各级体育局所属运动场所,政府和学校适当选择放宽对外免费开放,由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良好充足的运动环境,有了场地开放运动场所锻炼,既保证个人运动环境的舒适,也没因音乐声音影响干扰到其他人的生活和学习;

4 、耳机广场舞的推广,社会工作者应在当下群众严峻锻炼环境下,发动思维寻找解决当下群众健康问题的对策,深入推广耳机广场舞;

5 、政府作为保障体育场地建造,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开发商对体育健康设施进行配套硬性规定,预留充足运动场地,政府相关部门加紧建设市县区街道社区免费体育场地及全民健康活动中心,并配套建设体育健康设施,满足居民需求,存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十、医院急诊室医生减压小组(一)

答:首先分析造成急诊医生压力的原因,

1.体力透支的健康压力,急诊医生多数承担超负荷的工作,节奏紧张,体力严重不足,睡眠不规律;

2.心里压力,急诊医生由于工作关系着病人生死,不敢有丝毫懈怠,心里上有很大压力;

3.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医生职业特殊性,他们经常对家庭疏于照顾,对家庭有负疚感的压力;

4.来自病患纠纷的压力。医生在诊疗方面,常遇到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和苛责,有压力;

5.来自团队配合不足的压力,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常需要与护士,各检查科室之间有紧密联系,如果不能彼此配合会有压力;

6.来自内心同情心的压力,医生每天会看到许多病人死亡,家属悲伤或各种因病致贫的现实,内心的善良也会产生压力;

7.来自医院考核的压力,医院定期会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满意度进行考评也会产生压力;

针对压力的种类,采用小组工作方式将会是综合性的小组,可分别由:治疗、教育、支持几种小组共同构成,每种小组解决相应的问题,各自接任务中心模式,分阶段性解决压力问题。

一、治疗小组

1.邀请心里专家,为医生小组进行心理疏导;

2.邀请营养学专家,为医生进行健康管理;

二、教育小组

1、请专业人士进行沟通技巧培训,增强他们与病患及同事之间的沟通能力

2、定期进行医学技术的培训,帮助他们增强诊疗技术水平

三、支持小组

1、由医生共享经验,共同探讨解压方式,甚至可以共同宣泄负面情绪,达到解压目的

2、组织兴趣小组,共同听音乐,做游戏等,舒缓紧张情绪

3、可组织休假的医生野外生存,探险旅游,用冒险等强刺激手段缓、解转移工作压力,改变对生命的看法。

除了上诉直接以医生为对象的小组,还可以采取间接的小组方式,医生家属互助支持小组,形成家庭助力,解决医生后顾之忧。

医生子女同伴支持小组,医生子女可以结成伙伴,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减轻医生对孩子教育不足的愧疚感。

十、医院急诊室医生减压小组(二)

答:

1、问题分析:根据上述案例提到的情况,可见医院急诊室医生由于工作压力大产生了焦虑症状(结合案例),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 急诊室的物理环境和服务环境,容易出现紧张、快速、高压力甚至是混乱的情境;

(2) 急诊室是医院环境中节奏最快,问题最集中的地方,需要医生判断准确,反应迅速,处置果断,也是分秒必争的地方;

(3) 急诊室医生要独立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生理和心理同时承受极大挑战,难以顾及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

2、方案设计

(1)小组名称:急诊室医生减压小组

(2) 小组性质:治疗性小组

(3) 小组组员:在急诊室工作的医生,小组人数5-7人

(4)小组目标:协助急诊室医生舒缓压力,协助组员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放松技巧

(5) 小组组员招募:在医院急诊部张贴海报

(6)活动频率与时间:每周一次,共五次,每次60分钟

(7) 活动地点:医院活动室

(8) 每节活动计划:

(9) 评估方法:过程评估:小组组员表现情况;结果评估:小组组员的满意度

(10)后续服务:对小组组员进行跟进服务和后续服务

社会工作实务核心概念集锦

第一 章  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

“人在情境中”

“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

四个基本系统:1.改变媒介系统。2.服务对象系统。3.目标系统。4.行动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更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

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人类被看作是通过与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发展和适应,人并不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与他们相互作用。社会生态系统因此主张,要理解个人在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功能发挥,则需由个人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系统切入。社会生态系统理念界定了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涉及的三个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

核心概念:

1.生命周期:是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过程。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内外影响力分析范式中,人被看做是发展和成长的。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遍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的,是成长的。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通用过程模式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有系统地、全面地思考个人或者群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找出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而给予协助,消除影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人和社会因素。

2.人际关联:每个人都需要,且他们也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构建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的照顾关系。

3.能力:指个人一环境交流,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

4.角色: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表现,是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层面的角色。

5.地位与栖息地:栖息地指个人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是指个人在其所在的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

6.适应力:在人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反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此时即表示人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力。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

1.改变媒介系统: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是“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

2.服务对象系统: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服务对象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

3.目标系统:指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4.行动系统: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

在运用社会工作通用模式时,应考虑以下三大因素:

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

2.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

3.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特点:

1.非疾病假设。

2.强调社会工作的任何过程都要重视服务对象的优势。

3.强调整合性干预服务。

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2.初步确定服务目标。3.服务时间。(短期目标、长期目标)4.服务范围。5.建立专业关系并签订服务协议。

二、预估

1.收集资料(结合图表)(1)与服务对象沟通。(2)与家人沟通。(3)与社会系统关联的人沟通。(4)对案主的问题进行评估。

社会历史报告、接案信息、详细说明

1.重要的事件导致现在的问题及求助行为

2.处理和有效性

3.情绪状态

4.精神疾病记录

5.健康情况

6.经济情况

7.暴力/虐待史

8.支持网络

9.结案社会工作者的评价--有风险处需进一步调查分析

10.转介

三、制定服务计划

与案主和相关社会资源协商制定任务目标,采用任务中心模式开展服务。

任务一:改变个人(微观)

任务二:家庭(中观)

任务三:社会资源(宏观)

四、介入(是否是危机介入)

直接介入:

间接介入:

五、评估

使用任务完成情况测量方法进行评估,

(0)没有进展;(1)极少实现;(2)部分实现;(3)大体上实现;(4)全部实现。

根据案主的情况,过程评估为(2),结果评估为(3)。

根据过程评估的情况,调整了部分服务计划,加入了。

六、结案

1.动员案主参加“...”小组活动,鼓励她在小组中积极表达自己,并获取生活的自信。

2.转介给“xxx培训中心”、“法律援助中心”、“xxx互助小组”

3.做好跟进服务,半年内每月对案主进行一次探访,并跟“xxx中心”保持沟通。

结案“分离焦虑”的处理方法:

1.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回顾工作过程,以确定结案时机是否成熟。

2.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使其早些做好心理准备。

3.在结案阶段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服务对象要学会自立,给服务对象以心理支持,告诉他们在有需要时社会工作者会继续提供协助。

4.社会工作者也要估计一些可能会破坏改变成果的因素,待稳定了服务对象的改变成果后再最后结束专业的助人关系。

5.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面谈的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面谈的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2.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3.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4.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

接案的步骤:

1.做好面谈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2.面谈。3.收集资料。4.初步预估。5.建立专业关系。6.决定工作进程。7.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接案阶段应注意的事项: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3.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收集资料的方法:1.询问;2.咨询;3.观察;4.家访;5.利用已有的资料。

危机介入模式:危机介入模式是从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危机的影响。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的需要主要包括:

1.生存的需要;2.爱的需要;3.学习的需要;4.游戏的需要;5.社会化的需要;6.被保护的需要。

儿童的特点:

1.生理特点,一是成长性,二是基础性。

2.心理特点,一是发展性,二是依恋性。

3.行为特点,一是探索性,二是模仿性。

儿童工作的特点:

1.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要立足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

2.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特定对象的需要和特定的基础之上的;

3.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

4.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

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

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再次是同辈群体,最后是大众传媒。

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儿童心理学:心理社会发展论(埃里克森):

阶段一,学习任务阶段(0-1.5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阶段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阶段三,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阶段四,变得勤奋阶段(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阶段五,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19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阶段六,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阶段七,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

阶段八,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个案过程的主要特点:

1.青少年服务中,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的特点。

2.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求评估,也包括开展业务所需要的资源评估。

3.服务计划的制订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愿。

4.专业理论,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的运用,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科学基础。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

3.“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介入焦点。

4.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始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措施:

一、个案辅导。(支持性技术、直接影响技术、讨论及描述与宣泄技术、反应性讨论技术)

二、间接治疗:1.建立新的朋辈关系。2.举办人际沟通训练。3.发展社区监督力量。4.进行学校辅导。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具体方式:

1.个人网络,2.志愿者联系网络;3.互助网络;4.邻居-协助网络。

老年人的需要:

1.健康维护;2.经济保障;3.就业休闲;4.社会参与;5.婚姻家庭;6.居家安全;7.身后事宜安排;8.一条龙服务。

老年人的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由老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包括因个人老化而导致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1)由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在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2)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上升,而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国际上称之为老龄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1.慢性病问题和医疗问题;2.家庭照顾问题;3.宜居环境问题;4.代际隔阂问题;5.社会隔离问题。

老年社会工作对象:空巢(独居)、残疾、行动困难的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很多时候老年人周围的人,如家庭成员、亲属、朋友、邻居、志愿者等也会成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

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工作方案设计

1.针对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老人,开展动机激发小组,帮助老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

2.针对老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设置各种兴趣班。

3.发挥老人的特长和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4.在机构内外成立志愿者队伍。

5.在机构开设家属探亲活动日。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

1.承认妇女的多样性以及与其一起工作的视角的多样性。

2.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他们的生存选择。

4.认识到妇女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

5.妇女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6.增加妇女的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

7.将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促进妇女之间特别是具有类似经历妇女的互助。

8.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平等。

妇女社会工作目标:

1.直接目标:1)缓解压力与宣泄情绪;2)重塑自信,提升对自我的认识;3)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

2.中间目标:1)协助妇女重新界定妇女问题,认识到“个人的即政治的”;2)提升性别意识、促进自省、自信和自我认同;3)提升妇女的支持小组,减少成员的孤独感。

3.最终目标:1)重新构建权力关系;2)建立妇女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3)倡导和建立全社会的性别公正和公平的意识和制度。

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

1.接受妇女描述的问题而不是责怪受助者。

2.尊重妇女的人格独立,提升她们的自信心。

3.关注受害妇女的生命安全。

4.与受害妇女建立信任、真诚的专业关系。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的: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在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与健全人一样共享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残疾人的特点:

1.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2.部分残疾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受损;

3.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存在较大障碍;

4.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残疾人的需要:

1.社会福利政策落实;2.家庭扶助;3.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4.就业政策倾斜;5.康复与医疗救助;6.伤残抚恤;7.社会保险;8.特殊照顾;9.文化生活照顾;10.改善社会环境。

残疾人社会工作内涵: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针对残疾人和其他身心障碍者开展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这种专业性的实务工作与其他社会工作一样,都必须使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具和手段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服务。其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康复服务。

第八章 矫正社会工作

什么是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从而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诉前考察”阶段,社会工作服务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了解服务对象的背影资料,分析其犯罪原因,协助其在思想、心理和行为方面矫正与重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小组工作模式,组织多名服务对象通过小组分享与讨论来认识自己的错误并重建人生规划。

社区工作方法:运用“社区服务令”,组织服务对象以为社会居民提供服务的方式来体验人生;到监禁场所参观,了解相关内容,使其接受教育。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在矫正小组中的应用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的影响。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包括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和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

1)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主要包括反应感受、角色扮演和识别等。

2)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主要包括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等。

小组工作计划:

总目标:社区矫正对象走出就业困境

具体目标:反思自身问题,增强自尊自信;提升就业能力,积极融入社会。

每节活动主题:

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

第二节:邀请心理专家做心理辅导和纠正;

第三节:邀请矫正成功典型做分享报告;

第四节:交流就业求职的经验与教训;

第五节:模拟求职现场,设定各种求职障碍;

第六节:提升自信,学习面试技巧;

第七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联系介绍职位。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军休干部的需要有哪些?

1)军队情结:军休干部离退休前都是在军队服役几十年的军人,离退休后身心不可避免地留有革命大熔炉锻炼的印记,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特殊的荣誉自豪感,军队情结。

2)社会尊重:军休干部是一个政治上相对强势、生活上相对优势的群体,离退休后更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

3)健康维护:多数军休干部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对医疗保障需求高。

4)居家养老:军休干部群体中,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多,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愿去福利机构,对居家养老需求不断增强。

5)社会参与:军休干部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智力优势丰厚,社会参与意识强。

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1)角色失调:由军队到社会、由在职到离职、由于心理上、行为上的惯性,军休干部不太容易适应新的角色模式要求。

2)地位下降:军休干部在离开职位、退出现役之时会出现心理上社会地位向下流动的现象。

3)心理失衡:社会地位发生变动后,军休干部会产生一种不平衡心态,即相对剥夺感。

什么是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优抚安置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工作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社会救助的工作对象范围广泛,有贫困无依的老人和儿童,有下岗职工和残疾人,有因为突发事件而陷入困境的家庭,还有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民等。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提供救助的期限长短、形式和数量各种各样。本案例中小江的父母双双下岗,属于社会救助的工作对象范围。

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过程是持续的。社会救助通过发放救助款物,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使他们脱离困境,同时要逐渐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和战胜贫困的信心。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单纯行为。

3)工作方法的融合性。社会救助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以及贫困产生的原因,所采取的工作模式是不一样的,但是各种方法不是割裂的,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更强调融合运用。

4)工作方法的政策性。社会救助的体系比较复杂,相关的种类政策非常多。在救助过程中,分析救助对象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可能获得救助的类型等级,都需要依据相应的政策。

社会救助体系的内容包括:

1)基本生活救助。基本生活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吃穿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目前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有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两个救助项目。城乡低保是一种收入补充型求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主要是针对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2)专项社会救助。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

3)灾害救助。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遇到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临时性等特点。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主要采取建立救助站的办法,由救助站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以及往返车票等服务。

城市流浪儿童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

1)生存状况极其恶劣。流浪儿童的衣食住行毫无保障,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生病更是无人照料。

2)生活习惯及行为方面存在偏差。流浪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由此而引起一些行为偏差,如邋遢、随意、无纪律、相容性差等。

3)存在消极的心理倾向。流浪儿童在社会的底层,接触的社会阴暗面比较多,加上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大多数流浪儿童存在颓废、自暴自弃、模式情感、仇视社会等消极心理。

4)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家境、环境等原因,流浪儿童大部分自小失学,受教育的机会较少,因此文化程度较低。

5)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由于流浪儿童年龄小、涉世浅,身心都未发育成熟,因此,他们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控制对象。

6)法律观念淡漠。由于流浪儿童缺少正常的社会化途径,未能接受应该接受的家长、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所以法律知识欠缺,既不了解公民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也不了解自已的合法权益,更不懂得维权。

五保供养的内容包括哪些?

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品和燃料;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处理的给予照料;办理丧葬事宜。

未成年五保户的供养内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要的费用。

社区为贫困者提供的福利服务主要包括:

1)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帮助他们再就业。

2)执行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

3)动员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

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包括:

1)主动救助,包括主动救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救助就是借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区域的救助站台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2)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保障,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其生活的合理安排。除了物质上的救助,还要给予教育,对其行为和思想进行疏导,消除其懒惰和依赖社会的想法,纠正偏差行为,帮助其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弱点,鼓励他们独立自强、走出困境。

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能够协助人们完成生命任务的资源系统有以下两类:

1)正式资源系统。正式资源系统可分为两类:一是群团组织,包括工作单位、各种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福利和扩大人们的权利,通过直接提供资源,帮助其成员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二是社会性资源,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2)非正式(或自然)的资源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非正式资源系统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如情感支持、建议、信息;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如帮助照顾孩子、料理家务;临时性的帮助,如借与钱财等。非正式资源系统还常常帮助个人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针对不同的低保家庭,社会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整合社区内的资源;

1、对于因病致贫的低保家庭

1)社会工作者应该联合社会组织中的医疗组织为他们提供健康服务,尽力帮助医治疾病;

2)社会工作者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改变他们因病致贫的压抑心理;

3)社会工作者应该联合社区内邻居和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照顾服务,减轻其家庭照顾负担。

4)如果有条件,社会工作者还应联合社区内有关组织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然后帮助他们就业。

2、对于缺乏技能的低保家庭

1)社会工作者应该利用社区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或者联合社会组织中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这些家庭学习到相关原技能。

2)社会工作者还应联系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尽可能地提供就业机会。

3。对于缺乏就业动机的低保家庭。

1)社会工作者应该多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树立劳动致富的观念;

2)社会工作者应该利用社区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培训,激发就业动机,树立他们自立更新的思想。

对于眼高手低的低保家庭:

1)社会工作者要多与其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简单的工作做起,先保障基本生活,然后再去发展。

2)联合社会组织中就业培训机构,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

亲子沟通平衡小组:是亲子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它可以定义为两个分开但同时进行的小组,通过联合活动改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平衡小组的优点:

1)父母参与的中介角色对子女学习各种技巧有很大的帮助。父母清楚地了解小组的内容,在子女学习上他们可以发挥提醒和鼓励作用,并协助子女在家完成实践练习。

2)父母子女都参加亲子教育服务活动,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在改善关系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强双方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为案主改善其住房情况的工作方案:

1)提供廉租房申请信息咨询服务。

2)协助高先生评估自身状况是否满足廉租房申请条件。

3)由于廉租房的申请标准周期比较长,在没有通过审批之前,调动社区资源,为其父母提供社区照顾(由社区专门机构进行照顾),这样既可照顾老人,也可以暂时改善住房状况。

4)对高先生的家庭财产进行评估,协助高先生选择适合其家庭的廉租房方式,例如实物配租或现金补贴。

5)提供家庭辅导服务,处理好廉租房申请成功与否的情绪问题(由于申请人较多,而廉租房数量有限,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不一定能够一次性申请成功。)

家庭社会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家庭处境化原则。家庭处境化原则假设,家庭是家庭成员生活的自然场所。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观察和评估家庭成员的需要时,把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了解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状况,关注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

2)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假设,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有效帮助家庭成员克服困难的方式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增强家庭成员的自身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力和独立能力。

3)家庭个别化原则。家庭个别化原则认为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沟通交流方式,要求社会工作者避免通过裁减家庭成员的需要以适合预先安排的服务模式,而要求直接从受助家庭的日常生活处境出发,准确评估受助家庭成员的要求,并且根据受助家庭的实际需要设计服务介入计划。

4)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是指社会工作者既要关注受助家庭的目前需要,也要关注受助家庭的长远需要,并且随着受助家庭成员需要的变化将问题的解决和预防以及发展结合起来。

家庭系统理论含义: 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社会工作中运用最广,也最受欢迎的理论,已成为很多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家庭社会工作构建了评估和干预家庭功能的基本框架。其有三个基本观点:

1)家庭成员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所有家庭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应该把问题放在整个家庭的处境中,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以及这样的方式如何产生和维持问题的具体过程。

2)家庭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一旦某个家庭成员出现“问题”时,不仅这个家庭成员需要调整自己的行动和沟通交流方式,对“问题”做出回应;同时也会影响家庭的其他成员,要求其他家庭成员做出相应的调整。

3)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被有效解决。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让整个家庭成员看到“问题”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方式之间的关联,并设法打断互相指责、互相抱怨的沟通交流方式,让家庭成员从相互责备的互动循环方式中摆脱出来,就能有效解决家庭功能的失调。

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

1)帮助处境不利的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重构案件---“困境学生”的处境,将是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教育机会均等不仅要求入学机会均等,更要求每个学生得到适才适性的教育,保证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公平公正的专业服务。

2)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学校社会工作者既要重视学生的关系、情绪、动机和人格方面的发展问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的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潜能,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保持学习的激情,富有学习技能,获得人生成就。

3)协助学生提升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协助学生提升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清楚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保持与社会同步,不断从社会进步中汲取养分,获得资源,使自己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4)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学校社会工作者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能够发展个人潜能,积极面对生活上的挑战,有效地解决问题。

5)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合力。要协调和推动社区及其他资源,让学生、家庭以及学校受惠,并促进不同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援,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出现厌学、逃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如果存在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学习的心理动力不足,即缺乏学习动机、自我认知悲观消极、情绪不稳定等级,就很可能出现厌学、逃学现象。

2)学校的因素。有时候学生厌学,可能是由学校的学习环境导致的,如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态度不好,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气氛,同学关系紧张,都有可能使学生无心学业,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3)家庭的因素。家庭的学习环境和父母的管教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父母管教过于严厉,要求严苛,或者过分溺爱纵容,都会造成学生适应困难,甚至出现抵触心理。

4)社区环境。社区的环境和学生的社交关系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业影响巨大,如果社区内遍布网吧、游戏厅等,而学生认识的朋友也是游手好闲之辈,学生很难不受影响,甚至直接导致青少年的厌学心理。

社会工作者针对厌学、逃学学生开展小组工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从小组工作本身来看:

(1)要适当采取和运用开放的态度和方法,不仅针对小组工作目标的确定,也针对小组的工作内容的制订;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认同小组,更加愿意参加小组活动,从而有利于小组目标的实现。

(2)小组工作计划要视实际情况,注意灵活应变,活动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厌学、逃学学生的特点,既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又要适合小组的性质、目标,保证小组目标的顺利实现。

2)从小组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来看:

(1)小组工作要与行政性、命令性、自上而下的教育任务相区别,小组工作的出发点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这些厌学、逃学学生的发展。

(2)学生为主,老师辅助。学生是小组的动力,在小组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以这些厌学、逃学的学生为中心,以他们为主体和核心,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

(3)强调心灵分享,淡化功利色彩。小组工作的本质不应具有任何功利倾向,而是强调心灵的互动,为这些厌学、逃学的学生提供成长的帮助和支持。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1)接纳尊重,唤醒自尊。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与学生接触时,态度要平和,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望,走进并理解他们的生活。

2)真诚信任,良性互动。学校社会工作者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种真挚、诚实的态度,表里如一,开放自信,信任对方,开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找回自我。

3)维护自决,灌注希望。学校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一定要强调学生具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指导学生决定自己的未来和走向,同时对学生满怀信心,灌注希望。

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1)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及其周围其他人的伤害,抓住有利的可改变的时机。

2)限定目标。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伤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

3)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的改变愿望。

4)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

5)恢复自尊。危机的发生通常会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

6)培养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以学生为对象,危机干预的内容包括:

1)将焦点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和发挥功能上,而不是解决整个问题。本案例中,应将焦点放在同学们的恐慌情绪处理上,而不是马上解决这个意外事件。

2)帮助宣泄由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给予支持,以防精神崩溃。

3)介入目标要现实。要瞄准服务对象当前的需要,对服务对象不能要求太高。

4)担当教导角色,包括告诉服务对象应该做什么,同时也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当服务对象功能逐步恢复时就可以结束介入行动。

第十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

如何提升居民骨干的能力:

1)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1)能够掌握社区生活和共同问题的知识和资料;

(2)能够理解资料的相互关系,批判地分析问题;

(3)能够引申和推理;

(4)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创新的建议。

2)行为和技巧能力的培养。

(1)肯定模仿学习的重要性;

(2)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个别训练和督导的方法,即根据居民个体的水平和兴趣,设计训练内容;

(3)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升。社会工作者从感受、兴趣、价值取向等角度下工夫,帮助居民以及骨干分子改变对待社区活动的态度,积极参与,积极组织活动,帮助居民树立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

社区工作的特点:

1)以社区为对象。2)重点解决社区居民所面临的集体性问题;3)强调社区参与,关注人的发展;4)采用宏观结构的视角分析和介入问题;5)重视社区资源的发掘和运用。

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居民个人的功能:

一是有利于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个人困境和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是有利于恢复和提升个人社会功能;三是有利于发展个人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2)对社区的功能:一是有利于解决社区问题;二是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公民意识和公共意识。

3)对社会的功能。一是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二是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三是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不熟悉环境,不了解社区资源,难以获得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

2)难以改变城市居民的错误观念,从而获得公平的待遇;

3)难以融入社区生活,与社区居民和平相处,并对社区产生归属感,逐渐成为社区中的一员。

方案实施策略:

1)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组活动,带领他们熟悉社区环境,改变生活中已有的不文明行为,学习正确的沟通技巧,为他们提供朋辈支持和情绪控制的技巧。

2)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和学生志愿者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结成对子,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平等的沟通环境。促进城市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本地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3)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志愿者,在社区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提升自我效能。也让社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家属缩短距离,增进沟通,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

第十四章 医务社会工作

临终关怀的工作方法有哪些?

1)满足临终病人的需求:

(1)生理需求的满足

一是安排适宜的环境,安静、适合抢救,但不要过早进入单间和重症监护室。

二是给予病人舒适、安全的体位,帮其翻身。

三是设法鼓励病人进食,防止虚脱、并发症。

四是清洁卫生,提高病人最后的自尊,预防感染的发生。

五是尽量减轻临终病人的疼痛。

(2)心理需求的满足。临终病人由于对死亡的认识不同,会有发怒、恐惧、焦虑、悲伤等情绪,社会工作者需要对临终病人作心理抚慰,尽量满足病人未竟的心愿。

2)进行临终教育

(1)对病人进行死亡教育。让病人认识到疾病、死亡是人存在发展的正常形式,没有人能脱离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重要的是追求平静、安详、无痛苦的死亡。

(2)以社会进行临终关怀教育。让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认识到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引导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失望情绪,尊重病人生活,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帮助病人进行自我助理。

3)陪伴临终病人直至最后一刻。

(1)帮助病人回顾生命,完成未竟的事情,缓解抑郁。

(2)安慰临终病人,告诉他们已完成所有事情,让其安心,没有痛苦、遗憾,安详舒适。

(3)运用放松技巧处理临终病人对健康问题的焦虑。

(4)让医生采用充足、适时的镇痛药物缓和痛苦,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4)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辅导。

(1)家属的临终关怀辅导。同情、关心临终病人家属,让家属认为对临终病人已尽心;指导家属进行临终护理,让病人享受天伦之乐;提供情绪咨询服务,消除家属的手脚无措感。

(2)家属的悲伤辅导。通常采用的悲伤辅导主要有两种形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方式。

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主题:

人类的健康与许许多多的因素有关,促进人们健康、远离疾病的医务社会工作也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医院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在综合医院、儿童医院、慢性病医院,以及某些专科医院中实施,社会工作者服务的主题是解决与病人及其家属有关的经济的、社会的情绪和困难。

2)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是指卫生行政(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设施内的社会工作实施。

3)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精神病预防及心理卫生机构的社会工作服务,它是深入的社会工作治疗的一种,它也包括环境的测试服务工作。

孕产妇面临的问题:

1。家庭关系变化:由于孕妇身体上的变化,不能像以前那样从事较多的家务,其丈夫或家里其他成员需要多担待。

2。妊娠反应问题。孕妇在怀孕早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孕吐,而孕吐的程度与心理状况有关联。孕妇需要调整心理状态,减少发生孕吐和其它反应的可能性。

3。自我保健问题。在10个月的孕期生活中,许多孕妈妈知道需要注意孕期保健,但又不知从何做起。

4。产前心理问题。许多孕妇由于对怀孕没有科学的认识,在怀孕早期往往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能胜任孕育胎儿的任务、胎儿是否正常,导致心理上的高度紧张,而到既将临产时,很多孕妇更是忐忑不安,充满恐惧感。

方案设计:

1、方案目标:帮助孕妇了解孕育知识,缓解产前紧张情绪,培养科学育儿态度。

2、方案实施策略:

1)为孕妇开展孕育知识讲座,解答她们的问题。

2)组织夫妇联谊活动,增进交流。

3)开展准爸爸学堂,为丈夫们更好地照顾孕妇提供学习机会。

4)开通孕妇热线,招募妇产科专家志愿服务,随时为孕妇提供疑难解答。

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医院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包括孕妇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第十五章 企业社会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的特点:

1、争取职工的职业福利是企业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

2、监督企业落实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手段。

3、因地制宜开展和设计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是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

4、兼顾公共性、公益性与多方共赢的统一是企业社会工作主要策略。

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

1、提供物质帮助,协助困难职工摆脱困境。

2、为企业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3、协调内外关系,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

4、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公正。

5、预防问题产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介入职工职业生涯规划。

2、介入职工情绪管理。

3、介入职工素质提升。

4、介入职工安全与健康。

5、介入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6、介入职工的工作生活平衡。

7、介入劳动关系协调。

8、介入企业文化建设。

9、介入困难群体关怀。

10、介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个案工作的运用。2、小组工作的运用。3、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4、企业职工服务项目策划与督导。5、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倡导。

再一次感谢菜菜同学~

后续我们还有关于社工考试的神秘活动

敬请期待

也欢迎大家对本专栏提出意见~

6月是考试的季节高考完了,一年一度的社工考试就要来啦。【社工考试】专栏陪你度过每一个考试季~明天就要上考场啦,再次祝大家有个好成绩,等考完欢迎反馈本专栏对你的帮助哦~

s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