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志愿服务知多少?| 社工课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李丹
机构 | 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
一、孤残儿童及机构现状
根据民政部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孤儿54万余人,现今孤儿大约有70多万。另外,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中国每年有80万至120万名缺陷儿出生,大约有10万名婴幼儿被遗弃。其中,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有10多万名。一般而言,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儿童多为孤儿,且残疾比例较高,98%以上的儿童患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身心残障,因此用“孤残儿童”特指生活在福利机构里的儿童。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收养安置由公安部门送来的查找不到其生父母的弃婴童,为他们提供养护、医疗、康复、教育、收寄养、就业等服务。
在儿童福利机构,护理员或老师往往要一对多照顾孩子,护理员与儿童的比例失衡,造成儿童的需求不能得到忙碌的护理员的及时回应,导致儿童获得爱与陪伴的次数较少或时间较短,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发展和情感健康。因此,孤残儿童的救助需要大量志愿者的参与,志愿服务以“一对一”或“一对少”的方式给机构内的儿童提供定期的深度陪伴服务,与志愿者的交流互动亦能够促进孤残儿童的社会化。
二、孤残儿童志愿服务存在的困境
孤残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群体,政府、社会各界都对其投入了大量的关注和关爱,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进入到儿童福利机构提供志愿服务。但是,不恰当的社会关爱会对他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缺乏专业知识和技巧的志愿者也有可能帮倒忙。
1.服务动机不一
有的志愿者是抱着功利主义的心态走走过场,一些家长甚至把福利院作为教育孩子的场所,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社会形象”要求员工组织社会活动。这些现象下的志愿者,缺乏对孤残儿童的认识了解,容易犯一些言行上的错误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缺乏专业知识
做一名志愿者,光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了解孤残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与他们成长的环境,了解孤残儿童的身心特点与需求,了解孤残儿童护理、康复、教育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才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陪伴服务。
3.志愿队伍不稳定
作为社工,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建立稳定、规范、有效的志愿服务机制,如何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为孤残儿童提供正向的服务。例如,我们建立了“爱的抱抱”成长陪伴计划,组织志愿者定期陪伴孩子们,然而,每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的流动性较大,固定的人员较少,从而使得志愿服务工作缺乏连续性,跟孩子建立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儿童的成长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模式下的志愿服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
三、孤残儿童身心特点知多少
福利机构的孩子,大多数患有脑瘫、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肢体残疾、智力障碍、以及聋哑、唇腭裂、自闭症、或精神残疾等。
与正常儿童相比,孤残儿童具有以下一些身心障碍特征:
(1)面容特殊:例如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在嘴外边、流口水等,尤其是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有着特殊的相似面容,被称为“国际脸”。
(2)认知障碍:智力发育迟缓,反应慢,记忆力弱,注意力短暂,容易分心,难以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思维比较具体,抽象及逻辑思考力较弱,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基本无数字概念等。
(3)沟通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弱,掌握的词汇有限,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4)行为障碍:多动或者不爱动,行为固执、缺乏动力,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有的带有攻击行为,甚至自残,有的则行为依赖、退缩。
(5)动作障碍:四肢或手眼协调不灵活,运动发育迟缓,影响日常自我照顾的能力。
(6)情绪障碍:情绪不稳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激动、易怒、易哭、好发脾气,不能自制,性格方面大多冲动任性、固执、倔强。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对他人的情绪表现很敏感,挫折耐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7)社交障碍:社交能力弱,社交退缩,不知道如何和别人交往,例如表现为不合群、敏感、自私,不愿与人沟通。
四、孤残儿童志愿服务能做些什么
不少志愿者对孤残儿童志愿服务工作存有很多的疑虑,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相处,如何更好的陪伴、照顾他们。其实,志愿者们可以为孩子们做的很多,也很简单。
1.尊重
尊重福利机构的规章制度(如保护隐私、不自行携带食物给孩子喂食),尊重孩子(如不当面讨论孩子的残疾状况,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家庭)。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尊重而非同情,相信他们有改变的潜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肯定。不给孩子贴“标签”,善于从优势视角看待孩子。其实,福利机构大部分孩子有着更为开朗的性格,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在陌生的志愿者面前唱歌跳舞,喜欢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除了少数怕生自闭的孩子之外,他们对陌生人的接纳程度远超人的想象。他们热情而礼貌,见面会打招呼,再见挥挥小手。
2.平常心
所谓“平常心”即以正常化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恰当的情感流露,避免因为觉得孩子可怜而“爱心泛滥”过度关爱宠溺孩子、轻易许诺等。
3.建立安全感
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感?首先,是皮肤接触,即对孩子的拥抱爱抚,多抱抱孩子,让他们有被爱的感觉;第二,用心了解孩子,及时给予孩子恰当的回应;第三,常逗孩子开心,与孩子游戏互动;第四,表达对孩子的爱;第五,定期陪伴孩子建立依恋。
4.协助教育康复
残障儿童能力评估或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感官知觉、沟通、精细动作、粗大动作、生活自理、社会技能七个方面。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可以分为婴幼儿(0-3岁)、学前儿童(3-7岁)、青少年(7-18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志愿者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不同主题的教育康复服务。例如0-3岁是婴幼儿感官发育、动作发展、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志愿者可以多抱抱孩子,给孩子提供按摩、声音、色彩等多感官的刺激;协助孩子粗大运动(坐、站、走、跑、跳等)与精细动作(拿、捏、捡、抓、握等)的发展。3 -7岁是孩子看图、识字的敏感期,和规范建立的关键期,志愿者可以陪伴孩子看图画书、故事书、认识简单的汉字,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鼓励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随着儿童年龄的成长,需求越多样,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变得更加独立自主但是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情感支持。针对7岁以上的青少年,志愿者首先需要与孩子建立真诚的关系,帮助青少年形成恰当的自我认知、树立积极的自尊心,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
5.参与社工活动
儿童福利机构内一般设有专职社工,社工会定期开展儿童生日会、趣味运动会、社会体验、传统节日、成长教育活动等,志愿者可以通过社工的志愿招募参与到活动中来,或者与社工合作策划活动带孩子走出福利机构,看看外面的世界。
五、结语
关爱弱势群体,关爱孤残儿童,也是在帮助我们的社会,因为这些弱小的生命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作为社工,我们希望孤残儿童志愿服务越来越科学化、专业化,希望每一个孤残儿童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希望在孤残儿童与志愿者之间搭起长期的爱心桥梁,助力孤残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