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读书人被骂了几千年,到现在还有!真心希望你不是……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3115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2000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三国演义》里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就是“舌战群儒”。
故事讲述的是诸葛亮在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众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令东吴众谋士哑口无言。
当中的场面、智慧,无一不精彩绝妙,让人津津乐道。
但常言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其中诸葛亮反驳东吴谋士程德枢提及到的“君子儒”和“小人儒”,确实让人深思。
诸葛亮说:“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原来读书人,也有君子和小人之别。
反观现在,把君子儒和小人儒的概念放在广大知识分子身上,还未过时,这两种人都大有人在。
那我们就可以扪心自问,看看自己,到底是“君子儒”还是“小人儒”呢?又该怎么修正自己?
君子儒和小人儒
《论语》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儒”即读书人。“无”同“毋”,不要的意思。
意思是,孔子对子夏说:“你该做个君子型的大儒,不要做小人型的庸儒。”
孔子把读书人区分为君子型和小人型两大类,分别称为“君子儒”和“小人儒”。
君子儒是读书明理,并且进一步活用读来的道理,对社会人群做出贡献的读书人。
小人儒则是死背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得高分,却不能实际应用,我们称为读死书的读书人。
读书人,现代称为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应该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儒自勉。
千万不要成为小人儒,以免过分偏向书本上的知识,成为只会读死书的两脚书橱,没有实际的用途。
读书能明白道理,也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需要读书学习,但最终需要学以致用,用在实处。
所以,对不喜欢读书的人,要鼓励他培养读书的兴趣,从读书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而对喜欢读书的人,则要鼓励他活用书本中的道理,对社会人群做出合适的贡献,这是重中之重。
不论大小,都是善尽读书人的社会责任。
无可无不可,唯变所适
有没有发现,有的读书人被称为“书呆子”,这就是“小人儒”了。
因为学了很多道理,只知死记硬背,却不能灵活运用。
《易经》里说: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意思是说做事不可教条,不可死搬硬套,要因应外界的变化、事物的发展规律来随时调整,从而实现灵活应变。
孔子读易以后,提出了“无可无不可”的主张,这正和系辞下传所说“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相呼应。
不应该拘泥于定规,而是要按照适合的方式,不断地变化。
我们要了解孔子的话,就要明白“无可无不可”这句话。这才是他真正的思想。
天下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一切都是变动的,哪里有固定的答案。
现在很多人把孔子讲得太僵化了,这是对不起孔子的。
无可无不可,并不是见风转舵,脚踏两只船。随时见利忘义,投机取巧,绝对不是孔子所愿意见到的行为。
而是应该可的时候,一定要可。不应该可的时候,一定要不可。随机应变,而且务必合理。
无可无不可,也不是圆滑,更不是乡愿,应该是圆通,是高度的智慧和艺术。
一般人看不懂,常常把它看成圆滑,以致自误又害人。
我们要多多体会“无可无不可”的道理,明白事物本身,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可与固定的不可。
必须在合理的标准之下,来决定可或不可,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多加运用。
道是用来行的,要知行合一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也是在告诉我们,“道”不是用来讲的。
“道”如果讲,是永远讲不清楚,永远会有偏失的。
“道”是用来力行的,要一步一步从实践当中来了解。
以前的人们笑话读书人,常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就是为了警示大家,如果读书不能付诸实践,还不如不读。
所以,我们中国人老问别人,你行不行。你做出来,真正在用,才叫行。
达摩一百多岁的时候才到中国来,其实达摩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真的搞不清楚。
达摩只是告诉我们,你们中国人太喜欢做学问了,把佛教当做学问来做,学到最后经很熟,什么都很熟,有修没有行。
你看我们修行,修行,我们只有修,没有行。修到来不及了,就死掉了,没有时间去行。
知行合一,中国人一定要知行合一,光知道有什么用?做不出来就等于零。
《中庸》中提到格物致知的程序和方法,分别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最终要落实到“笃行”上。
我们格物致知,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过程之后,若是能再进一步,于日常生活中躬亲实践,付诸实行,对于自己的实力给予严格的考验,应该就是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实力的最佳方式。
知人不易,知己尤其困难,透过笃行的方式了解自己,实在是自我觉知、觉醒的良好途径。
“知”的用意,是把原先不知道的,变成知道的。
“行”则是把已经知道的付诸实践,并且养成习惯,使其自然而然,合理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因时因地而调整。
所以,我们要重视知行合一,从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成果。
总之,读书是为了明道,而道法自然,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之广大,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
所以,读书学习要有很高的悟性,结合实际,举一反三。
更重要的是,要明白道是用来行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在实践中,感受到大道之理带给我们无法言喻的妙用。
所以,“君子儒”和“小人儒”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那个不变的“道”理。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悟,随时修正自己。共勉。
弘道三部曲·正在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