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春海:武威不仅出土马踏飞燕,还出土独角兽
汉代出土的木质文物,如果没有漆皮的保护,大部份都会腐朽不堪,剩下来的残迹,不是不成形状,便是弱不禁风。但是在两种条件下,它们却可以逃出生天,甚至在出土的时候,宛如昨天刚刚瘗藏于地下一般,不仅木纹清晰,质地结实,甚至连上面的纹样可能都保留如新。它们就是在极端干燥(缺水状态)或者极端湿润(饱水状态)的情况下出土的木质文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甘肃武威出土的木雕。
甘肃的武威地区,曾是汉代边关屯戍重地及丝绸之路重镇,因此如今才会出土如此众多的汉代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有现在作为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也有人称之为马超龙雀,不过我觉得叫它“天马行空”更合适,这马踏飞燕吧,有点儿残忍,诺大的一匹马,为什么要残忍地去踩踏一只大雁或者鹰隼呢?显然工匠不会这么无聊,实然横生这种奇葩的想法,他的用意肯定是表达天马腾空,“空”怎么表示?在书画上,空就是无,啥也不画,那就是空,可青铜器不行,马脚下没东西,取出来往桌上一放,那“空”就消失了,马脚着地,所以这“空”还得落到实处,有了,在空中,不是有鸟类飞来飞去吗?这鸟放在马首、马尾都不能说明问题,唯有放在马脚下才能表达马的腾空飞跃,这件作品真可谓匠心独运。不过今天我们主要不是讲青铜器,是木雕。
公元前202年,以刘邦为首的起义军队伍,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长达两百年的西汉,如果算上东汉的话,那就是四百年了。在此期间,甘肃地区也随着中原王朝的兴起,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了鼎盛阶段,他在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地区设置了河西四郡,此举可谓一举多得。首先,阻断了匈奴与羌族之间的联系,防止这两个部族联手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其次,使河西地域及以东地区的居民逐渐由游牧形态转为农业生产形态;再者,为丝绸之路的贯穿奠定了基础。2000年过去了,今天的甘肃与当时的河西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地下,还时不时地会有惊人的发现。
位于武威城西南15公里处的磨嘴子汉墓群,就是其中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这个遗址因20世纪出土的“王杖十简”“仪礼简”“王杖诏书令”等国家一级文物而闻名于世。经过1956年、1959年、1972年、1981年先后4次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72座,出土木简近500枚,各种文物1000多件,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汉代木雕俑。这些木雕俑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除人物外,还有獬豸、马、牛、羊、狗、猴、鸡、鹅等动物,这些木雕俑种类丰富、造型生动、姿态各异,粗犷而不失真朴,简略中暗藏深意,由朴拙见灵奇,寓生动于沉静,其简约、朴素而又灵动的艺术风格,不失为中国木雕艺术中的珍品。
彩绘木雕博戏俑
这组对组博戏俑,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48号墓,人高约29厘米,为松木所刻,表现两位老者对博的生动场面,人物的表情、动作都非常生动,衣服上可见黑色双色残余,堪称汉代人物俑中的精品。
木羊群
这组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的木羊,刀工粗犷简单,造型简洁生动。从残余的痕迹来看,羊身曾经施过白漆,眼、口都用墨线进行描摹,不作太多的刻凿。无角,无尾,反而多了几分质朴。
中国木雕艺术可以上溯到7200多年前的辽宁新乐遗址及河姆渡的新石器时代。历经先秦及秦朝,木雕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汉代木雕艺术则达到了先秦以来新的高峰。汉代木雕按其用途分为陵墓明器、建筑雕刻、生活用具及宗教器具等类型。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出土的木雕主要是作为明器使用的俑,是随葬在墓中用以象征人或物的器物。
木鹅群
这组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鹅,从形态来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向前伸颈,似在水中急游觅食;一种向上伸颈抬头,似于水中闲游张望,造型比羊群更为简洁,如果不是鹅身上用墨线绘出羽毛等细节,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当作一个个的音符,那引起抽象的造型,生动地把握了鹅的神态。
汉代人崇奉乐生重死,讲究厚葬,盛行孝悌观念,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汉代木俑艺术的繁兴。借用木雕的形式,人们再现死者生前所需所爱的一切,楼台殿宇、车马奴婢、日用器皿乃至六畜鹅鸭、飞禽走兽,几乎都可以做成明器放置墓中,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这使汉代木质明器呈现出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人物俑
俑的出现很可能是作为对人殉的替代品,根据考古资料,至少在殷代就有了“俑”,但是周代时,人俑其实是被禁止,而用草人代替的,但是战国时期开始,殉葬“偶俑”的习气又开始兴起,难怪孟子会提到孔子说过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之所以会如此深恶痛绝最早制俑之人,是因为它太像人,对于逼真的追求,会导致人殉的再次出现,因此在他看来,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很恶劣的。不过,在汉代,由于漆、木工艺勃兴,采用木俑陪葬的情况非常明显。但由于木俑容易烂朽,不如石、陶俑容易保存,因而存世的总量并不多。地处西北的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得益于干燥的自然环境,留存下的竹木制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保存形态较好,在汉代木雕艺术中独领风骚。
说起殉葬的人物俑,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秦始皇兵马俑中气势如虹的武士俑。到了汉代,人物俑中将士的角色逐渐让位于家居角色,诸如侍者、仆人、护卫和艺伎。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人物俑也不例外,主要有博戏俑、舞俑和侍从俑。艺术手法上,武威磨嘴子汉墓的人物俑胜在对人物的刻画生动明朗,刀路粗犷酣畅,神态准确到位,削出轮廓后只在局部略作修饰,保留刀锋过处留下的木棱,线条刚劲清晰,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既形似,又传神。
木舞俑
这对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对舞俑,高16.3厘米,底宽6.2厘米。木俑束发,身着长袍,舞蹈状,一臂放于胸前,另一臂平上伸,头侧向。人物只雕刻出脸部轮廓及大致动作,以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予人遐想的空间。
木侍俑
这件木侍俑,高29.5厘米,宽11厘米。木俑身着长袍,头戴黑帽。双手拱于胸前,白色涂底,极细的黑色绘平帻、眉、眼、须、发等,刀工及笔法皆简洁明快。造型很有特点。
各式动物俑
武威磨嘴子墓群的年代大约为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所出土墓葬中除少数墓主为小官吏外,大部分为庄园地主,木俑正是当时庄园经济生活的写照。其中出土最多的当属与农牧动物有关的动物俑,可谓六畜齐备。武威地处祁连山山麓,得祁连山雪水滋润,水草丰美,有“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之美誉。这些动物俑中有栖息在架上的鸡,有昂首浮游于水面的鹅群,有灵动多姿的狗,有温顺低眉的羊群,还有搔首弄姿的猴。木俑大多以快刀走笔塑出轮廓,再于表面施以红黑等线条略表动物的皮毛,寥寥数笔就将每种动物特有的瞬间姿态和神情勾勒而出,具有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
彩绘木卧狗
卧狗高7.3厘米,长18.2厘米。俯卧,两前腿俯地前伸,两后退曲卧,大尾下垂至地。头左转,竖耳、张嘴、两眼圆睁,耳、嘴、眼均用墨线描绘,红彩点睛,全身涂白彩。用简洁古拙的手法表现卧狗警惕的神态,造型精巧,形神兼备。
彩绘木鸡漆架
木鸡漆架也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架高18厘米,宽17厘米。底部用两块木板组成十字支架,中间木棍支撑,上搭一块木板,三只木鸡息栖于木架之上,一雄二雌。鸡身躯用薄木片削成,只削刻出头和尾,用黑、红双色描绘身体、眼睛和羽毛。
木牛拉犁
木牛拉犁,牛高23.5厘米,长29.5厘米,宽8.6厘米;犁高16.6厘米,长35.6厘米,宽2.7厘米。牛通体黑彩,白彩勾绘眼及络头,双角弯扬,硕颈屈背,四足蹬地。犁由犁、辕、扶手等三部分组成,辕较长,铧头宽大,墨绘。
木牛车
高轮牛车,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牛高21厘米,长35.7厘米,宽7.1厘米;车高24.5厘米,长67厘米,宽24.9厘米。牛通体呈黑色,尖直的长角斜上伸出,小耳两侧平展,四肢直立。眼睛、鼻子用十分醒目的白色线描摹(已脱落),使牛看起来很逗趣。车为松木本色,木板作和, 高耸,两轮巨大,车轮尚能转动,这种高轮车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的样式。
马俑与马车俑
良马如风,良马如仪。在出土的动物俑中,马俑和马车俑无疑具有特殊地位。古代甘肃气候比现在温润,河谷纵横、湖泽星布,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甘肃在地域上又是西域良马东传的必经之路,所以很久以前甘肃便成为我国繁殖、培育马匹的主要基地。汉景帝时西北已设马苑36所。当时,北方匈奴族成为汉王朝的劲敌,时常威胁着西汉政权及西域地区的商贸往来。汉武帝为摆脱此不利局面更是多求良马以充实军队。乌孙国曾赠送良马,战败的大宛国又献“汗血马”。这些骏骥被人称作“天马”,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选育,最终培养出一种既能适应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又具备优良体格性能的新马种。其基本特点是高矮适中,骨坚肌丰,力量与速度兼备,且能走轻捷稳实的对侧步,既适于挽车,又宜于骑乘。这种马后来被称为“汉马”,它奠定了古代中国马的基型。
彩绘木轺车
这件大家比较熟悉的彩绘木轺车,马高88.2厘米,长78.8厘米;车高95.2厘米,长96.5厘米。整体由舆车、伞盖、御奴和马组成。舆车有双辕,双轮各有辐条16根;御奴跪坐,作双手持缰状,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冠服;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头部有铜当卢、马衔,颈上套轭。据汉代制度,此车为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所乘坐。此马圆浑且难见刀路,粗犷处走风劲疾,精微处巧镂如描。将动与静、刚与柔、实与虚结合得无懈可击。
河西工匠因此对马的外形和神貌很早就谙熟于心,加上得心应手的木雕工艺技巧,创作出的木雕马及马车成了汉代明器的一大亮点。从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雕中屡屡可见此马的风采:形体高大健硕,张嘴作嘶鸣状,神采奕奕。而相比家居动物的写实手法,有研究者认为马的雕刻采用了理想性的刻画方法,是按照当时“良马式”的标准精心制作的,如马的头部注重立体造型,线条横直有度,马头方直高峻显示出力量感,马眼突出意味着心脏的强劲,鼻孔阔大代表肺活量大,耳小而尖是易于驾驭的象征,前腿部两块鼓起的肌肉意味着善飞,而平直的背部则利于平稳负重且耐劳。通过超越现实层面的刻画,体现了马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有着与其他动物颇为不同的地位:它的速度与耐力使它成为冷兵器时代战争中致胜的利器。
彩绘木马
木马,高81厘米,长76厘米,宽19.5厘米。此木马形体高大健硕,张嘴嘶鸣,四足直立,作伫立状。通体黑彩,附条状铜当卢、马衔。尾后举下垂。马鞍用白粉涂底,以红色彩绘。整体造型雄浑质朴、生动传神。
彩绘木马
另一件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木马,高87厘米,长72厘米。此马形体高大,张嘴嘶鸣,四足直立,作伫立状。通体涂黑,用刀刻出眼、鼻、唇。尾后举下垂。马鞍用白粉涂底,上以黑色勾画出云气纹。
木獬豸与木鸠杖
武威磨嘴子墓群出土的木雕中还有两类独具特色的木雕。一类为独角兽木雕,一类为木鸠杖。
如果说农牧动物更多表现了汉代人的世俗生活,而独角兽则体现了汉代人的生活具有神异的一面。据《晋书·舆服》记载:“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明辨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这其中谈及的獬豸便是我们经常所说中国的独角兽。獬豸在古时代表刚正不阿,传说古代,执法者无法判定原告被告谁是谁非时,会将獬豸放置公堂之上,当惊堂木拍响的瞬间,兽角抵向谁,谁就败诉。典故的真假暂且不论,獬豸与其典故所映射的重法度、论法理的社会形态及法律管制形态,却将当时政权管理中法理并用、公正严明的目标所求呈现得淋漓尽致,更是中华民族诚信、公平精神始终贯穿于五千年文明中的真实写照。
彩绘木獬豸
獬豸,有几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以牛为基本型,一种以羊为基本型,还有狮子的造型。这件高31厘米,长73厘米,宽9.1厘米,看着似乎更像羊。身绘红、黑彩,黑色眼珠,外以红色勾框。右前腿抬起,四蹄均涂黑。作前行冲刺的动作,身体造型简洁,四肢动作变化生动。
彩绘木獬豸
这件高35厘米,长93.7厘米。身、角、尾、足分体制作,再粘合而成,通体白漆为底色,以红、黑绘彩,其形象介于牛羊之间。此兽作准备前行冲刺状,身体造型灵巧,头、角、颈、背、尾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灵动多姿。
木獬豸
这件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獬豸更接近牛的造型,长57厘米。兽身所绘红、黑彩基本脱落,四脚分叉而立,整体呈前半身紧绷相抵,后半身蓄力待发状。表现出獬豸雄强的力度和威猛的气势。就其表现力而言,乃木雕獬豸中的精品。
武威磨嘴子汉墓中的独角兽被放置于墓葬门口,是为了起镇墓辟邪的作用。独角兽为镇墓兽的一种,这种虚幻的动物最早见于先秦楚墓,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而设的明器。楚墓独角兽镇墓“多为虎首,刻成卷眉,瞪目,呲牙,咧嘴,狰狞恐怖,其角为真鹿角。底座有圆形、方形和梯形”。而武威磨嘴子汉墓中的独角兽多为身绘红、黑彩,长角长尾,四脚分叉而立,整体呈前半身紧绷相抵、后半身蓄力待发状,似公牛相抵撞瞬间的发力状态,表现出了獬豸雄强的力度和威猛的气势。整个河西地区的墓葬镇墓兽造型与楚国墓独角兽造型形成鲜明对比。自汉代乌戈三离国(今阿富汗)的桃拔、狮子、犀牛引入中国后,富有创造力和娴熟技能的河西匠师便将独角兽的造型融合了狮子、犀牛等动物的特征,形成了神异的动物形象。而狮子、犀牛等动物原产于非洲,经西亚传入汉朝,这充分反映出汉代河西地区文化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