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出身云南名门,23岁嫁给邓小平,相濡以沫58年,寿长93岁捐献遗体骨灰撒向大海!

(说历史的女人——第1511期)

邓小平一生,结了三次婚。前两段婚姻,各有不同的结果:

第一段婚姻,其妻是张锡瑗,两人因互相爱慕志同道合而结为革命伴侣,因此婚后感情甚好,互相扶持开展革命事业,但是很不幸的是,两人的幸福却被无情的命运给摧折了,张锡瑗因难产母子先后离去。这一段婚姻对邓小平的打击很大,但是邓小平对张锡瑗的感情却一直保存在记忆里,即便到建国之后,他还念念不忘张锡瑗墓地之事。

相比第一段婚姻,第二段婚姻可以说是不幸的。虽然两段婚姻都以悲剧收场,但是第一段是幸福的带着深情的悲剧,而第二段则是心凉的绝望的悲剧。第二段婚姻,其妻是金维映,两人的结合是在前往中央苏区之过程中,结合前提是邓小平痛失原配张锡瑗两年后、而金维映则是刚从监狱被救出,可以说两人都是在患难之后,在情感上都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也许正因此,两人的感情基础不牢固,导致在邓小平被王明打压、落入低谷的时候,金维映不能承受压力,竟然用一纸离婚报告抛弃了最需要支持的丈夫邓小平。

也许这第二段婚姻对邓小平的情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所以从1933年和金维映离婚之后,他一直独身,对婚姻之事比较谨慎,一直埋头革命工作,直到6年之后,1939年才再娶妻。不过这一次,在感情上,他将迎来长长的幸福!那么这次带给邓小平幸福的伟大女性是谁?且看今日详述。

——引言

一:出身云南名门,父亲是《商贾将军》之原型。

她有三个名字,如果按照年龄顺序来讲的话,幼年的她,小名叫大毛,学名叫蒲琼英,参加工作后因工作之需改名卓琳。(注:为便于阅读,以下我们都写作卓琳)

卓琳出生于1916年,清亡第四年——这一年,举国处于袁世凯称帝和死亡前后的军阀乱局之中。

这年的4月6日,卓琳在风雨飘摇的大历史背景下降生。

她的出生地为云南省宣威市榕城镇普家山村,这里海拔1500米,空气湿润,空气清新,气温适宜,适合种植茶叶。正是这明净清澈温润之地,滋养了健康、美丽的卓琳,也滋养了她淡雅、与世无争之性格。

当然除了自然环境,卓琳的成长更是离不开她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卓琳之家,在云南乃是名门,属于书香加商贾,双名门!尤其是她的父亲,影响极大。

卓琳之祖父叫浦春澜,当时之时代,读书人之门路尚为科举。因此,浦春澜发奋读书,一心想考取功名,最终在清朝光绪乙酉科拔贡中被委以教职。所谓拔贡,乃是科举制度之下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即由各省推荐优良学生(名额有限,一般为府2名、州、县各1名),推荐到京师参加考试。清朝乾隆之前,原来是6年一次,后因乾隆改制,设为12年一次。拔贡生考试成绩一等者,委任小京官,二等派到各县做知县,三等做教师,成绩更差者不用,即废贡。

浦春澜取得教师资格,回乡开棺办学。并且让自己的四个儿子,皆入学堂,亲自教授,对于他们的希望,自然也是科举功名之路。

卓琳之父叫浦在廷,又名蒲忠杰。他生于1871年,是祖父浦春澜第二子。虽然浦春澜用心良苦,希望儿子们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可是浦在廷对科举之路毫无兴趣,14岁便心生外出混江湖的念头。可是他把此念说给父亲浦春澜后,被当场严厉阻止。然浦在廷心不在学堂,在江湖,所以就趁父亲浦春澜不注意,偷偷离家出走,跟着马帮跑去做赶马人。当然其父浦春澜也不罢休,派人把他抓了回来,但是抓回不久浦在廷又跑了。三番五次之后,浦春澜见儿子心意已决,志不在此,便妥协了,不再强扭,同意了浦在廷的决定。

浦春澜的这个支持,或者说浦在廷的坚持,竟然成就了他。

浦在廷聪慧过人、有远见卓识,很快在东奔西走中,便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团队,成为宣威商人的领袖,被推举为宣威商会会长。宣统元年,浦在廷又成立了云南宣威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后来,浦在廷在动荡的乱局中,立志实业救国。先后捐款、捐物资助过蔡锷、孙中山等。尤其是孙中山在组建黄埔军校时,浦在廷更是积极出资资助。

因为在护国事业上做出的贡献比较突出,孙中山委任浦在廷担任全国总商会的副会长等职,此外孙中山还亲笔为其题写两幅字:一幅为“少将第”;一幅为“戮力同心”。

正是因为浦在廷生前一边积极发展实业救国,一边积极参与支持革命爱国事业,对其子女影响极大,其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全都为革命救国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卓琳作为浦在廷最小的女儿,自小就生活在这种进步氛围中,父兄姐姐都是革命进步人士,她成为一个革命者,实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就读北京大学,毕业之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卓琳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浦在廷就把她送到进步的新式学堂读书。1931年,15岁的卓琳因为体育成绩表现突出,作为云南体育代表团少年队的一名,去北京参加全国运动会。但是走到香港,“9·18”事变就爆发了,安排在北京的全国体育运动会被迫取消。走到香港的云南体育代表团就只好原路返回,但是卓琳却不想返回了。

她给父亲写信,表示想去北京读书。开明的父亲浦在廷岂能不同意,自然是同意加支持,就这样,1932年,16岁的卓琳到春明女子中学进行学习,然后参加考试,成绩优异,顺利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在该中学读书四年,然后在1936年考入中国名校北京大学。一般女学生,都多选文科,但卓琳却与众不同,她与刘少奇之夫人王光美有一拼,她考入北大的专业是物理系。

但是遗憾的是,当时国内情势变化激烈,历史已经不允许学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静心学习了。卓琳仅仅在北大物理系读书一年,就赶上了“七七事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爱国之家的女子,她的爱国情结比别人尤甚,因此她经过思考,决定放弃读书,前往延安,加入八路军,开展护国、救国革命运动。

于是,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她就开始着手离校去延安(实际在北平上中学和大学期间,卓琳已经开始参加各种学校的活动,积极支持革命了)。但是一个弱女子去延安,道路遥远,中间险阻重重,谈何容易?为此,卓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逃难的百姓,中间倒车、坐船,几经波折,到1937年8月份才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到了延安之后,卓琳考入延安陕北公学开始学习。到了次年,也就是1938年,卓琳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始投身革命事业。而且当时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她不得不更名易姓,叫卓琳(在此之前,她一直是叫蒲琼英的)。

三:她23岁嫁给邓小平,风雨同舟相濡以沫58年。

卓琳的命运在延安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

其一是,她在这里入了党,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开启了崭新的革命人生。

其二是,对于一个女孩而言,她迎来自己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便是结婚。

1939年,夏天。

已经参加革命工作的卓琳,被人介绍给了邓小平。

当时邓小平35岁,距离和上任妻子金维映离婚已经六年了。这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青年革命家,在战友们的安排下,和北京来的大才女卓琳见了一面。

23岁的卓琳,长得很漂亮,也很干练。邓小平见面后,很喜欢。

但是卓琳见了邓小平后,却拒绝了。

这件事被他们的女儿邓榕写进了《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一书中。根据邓榕的追述,其母卓琳第一次拒绝邓小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自己还年轻,没有结婚的想法。

第二个原因是担心两人因文化差距,没有共同语言。

但是邓小平虽没有勉强,但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说谈一谈再决定。卓琳见邓小平这样说,也就答应先谈谈。结果两人一谈,卓琳所有的担忧便消失了。邓小平不但文化厚重、博学多才,而且为人实在、令人有安全感。此外,二人的革命理想都很坚定,可谓是志同道合、情感融洽。

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之上,邓小平向卓琳求婚时,卓琳答应了!

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他们的婚礼非常简单朴素,而且是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前举行的。毛泽东等革命战友,纷纷给他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就这样,23岁的卓琳和35岁的邓小平结为革命伴侣。

不过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卓琳和邓小平刚完婚,就被组织派往前线——太行山地区。邓小平(当时担任政委)和刘伯承率领八路军129师,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而卓琳则在129师的秘书科负责文书等工作。

实际上,从结婚那一刻起,之后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不管多么危险和艰苦,卓琳始终都追随丈夫、陪伴在他身边,一开始没有孩子,卓琳与丈夫并肩作战在革命一线,后来有了孩子,则是带着孩子追随左右,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参与革命事业。可谓是为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卓琳和邓小平在大半生里,一直奔波在革命大道上,虽然充满了艰辛,但是两人互相理解,并肩作战,家庭和睦幸福,卓琳为邓小平生育了五个孩子:两个男孩——分别是邓朴方、邓质方;三个女孩,分别是——邓林、邓楠、邓榕。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分别都在国家比较普通的岗位上工作,默默无闻。比如邓榕成了一名作家,写了两本有关父亲的传记、邓楠则在中国科协工作、邓朴方则奉献于中国的残疾人事业、邓林则是一名国家级的名画家,邓质方则大学读的是物理专业。

五子女不同业,然行行出状元,满门都是人杰。

不过,这都是卓琳的功劳。因为邓小平工作繁忙,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卓琳身上,而卓琳本身就是大学高材生,对于知识的重要性,自是非常清楚,所以她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尤其是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科学方面的专业,结果三个孩子大学读的都是物理专业。但是为了言传身教,做表率,她自己也不忘读书学习。

四:度过幸福充实的晚年,寿长93岁,遗言要求捐献遗体骨灰撒大海。

建国之后,因为邓小平自己担任了国家重要职务,就要求妻子卓琳低调。卓琳尊重丈夫的意见,谢绝了所有的邀请,安心在家,给邓小平做秘书。

但是很快就遇上了特殊时期,1969年邓小平被下放至江西。在此时刻,卓琳竟然二话没说,就收拾行李,跟丈夫一块前往。人处逆境,恐无比陪伴更好的支持了。在陪伴丈夫的三载日子里,他们经济非常拮据,但卓琳总是想方设法照顾着丈夫邓小平。卓琳知道邓小平喜欢喝米酒,她就自己动手找材料去酿,还自己做豆瓣酱。后来,他们又从老百姓那里借来一些菜种子,自己开了一亩地种菜。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处境如此不好,但是他们却相依相扶,不离不弃。

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主任刘金田在回忆起卓琳和邓小平的感情时,说道:

“(卓琳)她始终都认为邓小平是对的(包括在特殊时期邓小平被不公平对待)……卓琳和邓小平一直到最后去世,都是相互依靠,都是非常好的。”

后来邓小平的工作恢复,主持工作,卓琳依然是默默陪伴。

1997年2月17日,是个不幸的日子,邓小平去世了,他们携手走过了相濡以沫的58年。这58年里,他们经历了太多的风浪和艰难,但是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扶相依。邓小平的去世,令卓琳万分悲痛。当时她也是81岁的老人了,她眼中热泪滚滚、双手颤颤巍巍,捧着丈夫的骨灰盒,悲痛地轻声叫着丈夫的名字,那一声声的喊叫里深藏了多少的爱啊!那是穿越58载岁月凝聚成的坚不可摧的爱,是海枯石烂也不会变质的爱!

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对丈夫邓小平的爱和纪念,有她自己的方式,那就是严格遵守丈夫生前的嘱托“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因此她不接受外界任何的邀请,在家安度晚年。

如此,卓琳又怀着对丈夫的怀念,走过了12年,在2009年7月29日(寿长93岁,邓小平也是寿长93岁,他们夫妻之间似乎有一种冥冥中注定的缘分),追随丈夫而去。

不过卓琳去世之前,给子女留下了遗言,其中有两个要求:

第一个是把她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实际上在她身体很健康的时候,早已写了眼角膜捐献志愿书,而邓小平的遗愿也是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第二个要求是把骨灰撒向大海(1997年邓小平去世的时候,遗言也是骨灰撒大海)。

卓琳如此做,不仅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的觉悟,更是对丈夫邓小平的追随和无尽的爱。他们做出了共同的选择,让有益于人民的留住,让骨灰随风飘散!而他们那无法用华丽的言语所表达和描述的爱,必将在大海深处相逢,在那里继续演绎出最盛大的爱情的礼赞!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