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的最快方式:骂他!
“废物,前十名都考不到,要你有什么用?”
“学吉他干什么,好好学你的习!”
“还敢顶嘴?”
“没用的东西,别人打你,你不会还手?”
“这点东西都记不住,跟你妈一样,没用的东西。”
最近,接访了一个存在抑郁症状的初一男孩,在咨询的后期,我鼓励他讲讲对父母印象最深的事情,他说印象最深的上面讲的那些话。
父母从来没有表扬过他,无论他做什么都会迎来一顿臭骂,犯错的时候要跪在地上自己扇自己耳光。
他最害怕的就是吃晚饭,因为这时父亲会随机提问一些问题,回答得不好就会有筷子或者勺子砸过来;
吃完饭还要陪父亲一起看电视,父亲会根据电视内容问他一些问题,他必须绞尽脑汁的去想父亲想听什么;
不过还好,这时父亲一般不会动手,只会说一句“废物,这点东西都想不明白”,然后让他滚去写作业。
在咨询中我们发现,那些唯唯诺诺、不敢讲话或者突然之间性情大变,极具攻击性的孩子,都有一个暴君般的父母。
暴君般的父母
总有一些家长觉得“棍棒之下出才子”,孩子成绩不好来一顿打骂,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至于为什么成绩不好,为什么会提高,他们不在乎,反正结果就是孩子挨一顿打,成绩就好了。
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想怎么管教都行,孩子必须听自己的,所以才有了下跪,扇耳光这种极具侮辱性的教育方式。
我们发现这种暴君般的家长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父母拒绝、否认
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秉持着拒绝、否认的态度;
他们总是拿着放大镜去看孩子身上的缺点,拒绝承认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取得的任何成就都认为不值一提,只有孩子满足了自己的要求,才会“龙颜大悦”,给孩子一些奖励。
有些父母是不会对自己的孩子笑的,因为他们认为对孩子笑会有损自己的威严,让孩子不再怕自己,所以他们宁愿悄悄买一些昂贵的礼物放在孩子的床头,也不愿意给孩子一句口头上的表扬。
他们将这种行为美其名曰,父爱如山,其实是将孩子远远的推开,因为这样才能居高临下的进行批评。
2.父亲严厉惩罚
我们发现,越是自己生活不如意的家长,越是愿意给孩子定下极高的目标,可能他们不希望未来孩子如自己这般辛苦,也可能是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强加在孩子头上。
实现这么高的目标是很困难的,而这些困难需要孩子自己去克服,克服不了就会面临来自父亲的严厉惩罚。
曾经有个大学生来访者,他存在严重的社交障碍,自述印象最深的就是高中时有一次父亲来开家长会。
当时他成绩一直很好,可是文理分科之后学数学很吃力,那一次期中考试数学没及格,当老师念完成绩之后,父亲的脸一下就变了,一脚把他踹翻在地,转身就走。
虽然后来转文科之后他考上了985,可是他慢慢地变得越来越自卑,害怕跟人接触,甚至不敢走出房门。
3.母亲过分干涉
很多母亲有了孩子之后会选择辞去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然后把孩子的一切都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每当孩子的言行不合自己心意时,母亲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没良心,为了你我连工作都不要了,含辛茹苦地养育你这么多年,你就这么报答我?”
有一个女大学生想要我们给她母亲做心理咨询,她说自己母亲的控制欲太强了,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来气,希望我们能给她的母亲做一下心理疏导。
她说从小学到高中,母亲一直都接送她上下学,在学校发生的事情,都要事无巨细地给母亲汇报,而且不允许她看课外书,不允许她交“坏朋友”,要一直呆在家里。
高中的时候她考上了省会的重点中学,以为终于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可是母亲选择在学校边上租房子来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填报志愿的时候她第一次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去离家几千公里的厦门读大学,没想到母亲居然又跟来了,不允许她加入学生会,不允许她加入社团,不让她交乱七八糟的朋友,必须一门心思好好学习。
她感觉自己就像是母亲的提线木偶,不能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生活的无比痛苦。
暴君般的父母有些采取的手段比较激烈,比如打骂,扇耳光;有些冷漠相对,用冷暴力逼迫孩子屈服;有些则是过分干涉,事无巨细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孩子不仅身体上要服从,言语上要温驯,甚至思想也不能“跑偏”。
暴君笼罩下的阴影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有一颗阳光乐观,积极自信的健康心灵,绝大多数都饱受煎熬,不断地与家庭,与自己做着痛苦的抗争。
1.心灵阴影
①“我不配”
许多孩子都经受着自卑的困扰,由于父母的打压,使得他们在潜意识里固化了一种“我不值得”的思维模式。
即使自己成绩优秀,外貌出挑,他们也总是习惯性的仰视别人,俯视自己,把他人看得光彩夺目,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
由于父母长期的压制,大部分孩子都被弥漫性的压力笼罩着,即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依然时刻处于焦虑状态,他们无法享受优异成绩带来的快乐,只会忍不住的担心下次考不了这么好了要怎么办。
②自我谴责
当一个人长期被剥夺自主行动的权利时,自我防御机制就会让他们陷入到自我谴责之中。
他们会连续不断的对自己的一切进行彻底否定,在父母看来可能孩子很听话,认错态度很好,殊不知此时的孩子已经对自己彻底失望,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一切了。
③评价恐惧
很多孩子非常惧怕上台发言,他们常常站到讲台上脸涨得通红,汗如雨下,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因为他们特别害怕来自他人的评价,害怕自己做不好,别人会瞧不起自己。
别人无意中提到自己一次就会让他们寝食难安很久,翻来覆去地想自己是不是什么地方惹到别人了。他们在人群中恨不得变成一个隐形人,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在乎就最好了。
2.社会化的阴影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进行的社会适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学习社会知识、社会技能、社会规范等社会行为方式,并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格特征。
个体需要学会怎么与社会中的人打交道,也要学会如何用正当的方式保护自己。
暴君般的父母给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带来了浓重的阴影。
①社交退缩
不敢跟别人交往是这些孩子的共同特征。他们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枷锁,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别人的拒绝,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被喜欢,觉得自己不会说话总是惹得别人不开心,这些使他们永远都不敢迈出主动交往的第一步,甚至会在别人递过友谊的橄榄枝时不知所措地跑开。
②顺从
有些孩子习惯了无论什么事都服从父母的安排,按照父母设定的路线行动,在父母的监督下做事。有些场合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会下意识寻找一个人去依赖,等待着别人给自己发号施令。
他们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服从已经内化成了他们的人格特征,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不敢抗争,只会逃避,最后变成一个藏在家里的啃老族。
③拖延
很多专制型家庭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监督下生活的,即使孩子已经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大学生,也依然在父母的督促下去刷牙、喝牛奶、学习、看书等等。
这样的后果就是他们的自制力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彻底崩盘,所有的事情都是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下去就选择逃避,最后一次次的浪费掉宝贵的机遇,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变“暴君”为“灵魂导师”
很多父母成为“暴君”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不自觉地沿用了自己父母的做法。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内部的相处模式存在着代际传递,即一个成长在专制型家庭的父母会不自觉的以专制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会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感到威胁,于是压制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自觉地将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复制到孩子身上。
“暴君”式的父母要努力地克制自己的焦虑和不良情绪,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潜力实现自我成长。
家长只需要教会孩子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加以适当的约束和监督,孩子就有能力独立学习,独立生活;
尽量地把自己定位成指引方向的灵魂导师,而不是时刻焦虑不安,想要控制一切的家庭暴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挑食、哭闹、打人、不做作业、缺乏责任心、厌学、网瘾、早恋等等。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要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去替代曾经习以为常的惩罚,说教和贿赂。
1.认同感受:允许孩子有他自己的情绪,不要着急去说教孩子沮丧、愤怒、悲伤这些情绪是坏的,鼓励他学会自己处理这些让他不舒服的感受。
2.正向强化:用“应该”取代“不应该”。给孩子的行为指明方向,比如“你应该去写作业了”,而不是“你不要玩手机了”。
3.约定:和孩子一起讨论形成日常惯例表,约定好每个时间段该去做什么。如果孩子没有按照约定行动,不要着急指责他,可以冲他摆摆手,或者问他“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执行,坐下来跟孩子讨论他对于约定的感受和看法,重新制定新的约定,并商量好新约定的时效。
4.小步子快节奏:当孩子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时,帮助孩子把任务拆解成多个小步骤,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比如教孩子学骑自行车,可以先带孩子骑后面有两个轮子支撑的助力车,待其熟练掌握后由家长扶着骑自行车,最后家长放手让其自己骑行。操作时的要点是每当孩子完成一项挑战之后,家长要及时地表扬,并鼓励他挑战更有难度的下一项,注意任务拆解的要细致,难度要适中,完成任务的节奏要快速。
作为父母,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理应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成长的机会,不要把孩子视为需要自己塑造的泥偶,不要做管束孩子一切的焦虑的暴君,而要做一个指引孩子成长,鼓励孩子活出自我的灵魂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