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炖魏晋南北朝(15):喷子嘴炮先驱者,大V公知祖师爷(上)

第二章  文豪天子

第四节  喷子嘴炮先驱者  大V公知祖师爷

建安七子的提法同样出自曹丕之口,曹丕在《典论》中写道:“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这七个人在文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引领了当时的文坛风气,由于他们大多活跃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后世称之为建安七子(葫芦娃)。

记不住?没关系,泽然君有句口诀:“荣 誉 真 干 惨 杨 林”下面我们就按照口诀的顺序介绍一下这几位大神。

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我们不陌生,了解他一般都是从“孔融让梨”的故事开始的。

《世说新语》引注《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不愧为孔子之后,年仅四岁的孔融就对礼法稔熟于心,长幼有序、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等级制度正是儒家礼法所极力推崇的,所以见到小小年纪的孔融作出让梨的举动,“由是宗族奇之”。

今人对这个故事有很多解读,往往是加以成人的思维方式,例如受胁迫论、虚伪论、博弈论云云,这样的帽子扣在一个四岁小童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泽然君倒是觉得这样一个故事也就能说明孔融是一个天资聪颖,又自小受到良好礼法教育的小朋友,仅此而已,但随着孔融的成长,这份天真似乎在逐渐流失。

十岁的孔融觉得仅仅是让族人啧啧称奇已经不能满足了,于是跑到首都去搏出位了。

当时洛阳城住着一位东汉年间非常有名的名士,名叫李膺(字元礼,任司隶校尉),由于名士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李府的看门人除亲朋好久和当世名士来拜会外,一律不予禀报。

年仅十岁且又不与李家沾亲带故的孔融,自然是在不予通报的行列,但孔融却对看门人说:“我跟李府君(李膺)是亲朋。”看门人不敢怠慢,便让他进来了。

李膺见到孔融后,并不认识这个小子,便问:“您和我是哪里论的亲戚?”

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仲尼与您的祖先李伯阳(即老子)是师生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情),这样看来咱们两家是老世交了。”

闻听此言,李膺和在座的无不拍手称奇。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想过,这么算的话咱们不是亲朋就是世交了——都是炎黄子孙嘛。

太中大夫陈韪来的比较晚,席间听说了孔融之前的事迹点评道:“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未必能成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立刻回敬道:“估计您小时候一定特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故事的最后《世说新语》记载:“韪大踧踖”,意思就是陈韪听了之后很囧很囧。

泽然君看到这里就很疑惑了,首先陈韪有什么可囧的?因为被十岁的小孩子给挤兑了?并没有吧,咱们来分析:

原命题是: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成材。

也就是说,小时候聪明可推断出长大成材或长大不成材均有可能。那么孔融说陈韪小时候聪明并不等于说后者现在不成器,所以陈韪也没什么可囧的,反而说明孔融推理不严谨。

虽然未曾上过逻辑学课,但身为太中大夫的陈韪一定不会看不出孔融的漏洞——因为太中大夫在东汉时是掌管议论的官员——“踧踖”只是为了不破坏当场“孔吹”的气氛。然而成长于这样的气氛下,孔融性格中喜欢挤兑人、讥讽人的成分被逐渐放大,以至于为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笔。

2007年春晚,赵炎、周炜表演相声《我惯着他》

说到“”,有一次孔融不但争着“”,却没死成,还因此名声大噪

孔融十六岁那年,家里来了一个叫做张俭的人,说是要来投奔自己的哥哥孔褒。哥哥不在家,孔融并不知道这个人的来头,但见其神情慌张,面露窘色便收留了他。其实这个张俭是个通缉犯,见孔融年轻便没有说出真相。

后来事情败露,官府来到孔家抓人,于是便出现了孔家“一门争死”的场景:

孔融:“人是我藏匿的,罪责在我。

孔褒:“人是来找我的,罪责在我。

孔母:“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见到这种争死的场面,郡县长官也是一脸懵逼,于是向上请示朝廷,最终判决孔褒有罪,而孔融却因此名声鹊起,官运亨通,历任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今山东昌乐西)相,人称“孔北海”。

孔融在北海过了几年地方大员的瘾,但其为政举措也透露着书生意气,相较于各路军阀的虎视眈眈,孔融总是与东汉末年的乱局格格不入。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孔融没能顶住来犯的袁谭的攻势,只身从北海出逃。刚刚迁都至许的汉献帝收留了孔融,并征召他为将作大匠,后升迁为少府。此时的汉献帝不过是曹操手中的木偶而已,汉献帝征召孔融实际上就是曹操爱惜孔融的才情和名气,但孔融似乎并不领情,反而一次次的挤兑、讥讽曹操。

作死 Round 1——卖弄学识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破邺城,曹丕纳袁绍之妻甄氏。孔融知道了这事,便写信对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搜肠刮肚也不记得哪一部古书上记载过周武王把妲己赐给周公旦的事情,后来找机会便问孔融此典出于何处。孔融却幽幽的说:“用如今的事情来思量,想当然而已(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

作死Round 2——揶揄权贵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上征讨乌丸,由于连年征战,粮草不济,曹操多次上表请求禁酒,孔融公开表示反对,并写信给曹操说:“夏桀因为女色而亡国,您怎么不禁止婚配呢?”其实反对禁酒这件事儿并没有错,就是孔融说话的风格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对比下简雍劝刘备放弃禁酒就能看得出。

《三国志·蜀书八》中记载,蜀地干旱,刘备下禁酒令,家中藏匿酿酒器具的也有罪。一天,简雍和刘备走在路上,见到一男一女走在前面,简雍对刘备说:“那俩人要做淫乱的事,快把他们抓起来!”。

刘备说:“你怎么知道的?”

简雍说:“他们有淫乱的工具,和拥有酿酒器具的人是一样的啊(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

刘备大笑,于是不再追究藏匿酿酒器具的百姓。同样是劝谏禁酒,同样是以淫乱类比,简雍对刘备是满满的幽默,而孔融对曹操则是满满的讥讽。曹操即便再有气量也对这个“孔嘴炮”喜欢不起来,史书记载“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