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菌的前世今生
前言
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一种极为流行的神物叫做“红茶菌”,人人以为大保健佳品,街坊邻居几乎家家蓄之,不可一日无此菌。凡有井水处,皆见红茶菌,呜呼盛矣。
红茶菌
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我印象中的红茶菌,菌体恰似较硬的凉粉,俗话说就是“艮啾啾”。每天以喝剩的凉茶水和糖养之,生长十分迅速,很快就能长满整个容器。如果从养红茶菌的器皿中倒出一杯“菌液”,稍等片刻,表面即凝结成膜状,当时倍感神奇,仿佛看到了万物滋长、天人化生的要道。
经红茶菌菌液“加持”过的水,味道酸酸甜甜,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显得格外可口,我个人非常喜欢。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好喝”只是不必要的冗余,饮用“红茶菌”的目前是追求某种或者很多种传说中的“保健作用”。幸甚至哉,同时在国内流行的“打鸡血”疗法,似乎并未波及我的家乡,人们和鸡们都逃过一劫。
红茶菌的起源和传播
“红茶菌”的前身并非舶来品,它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已经死皮赖脸地存在了上千年。过去有些人自己酿醋,放久了会产生一种叫做“醋蛾子”的神秘物质,质地如同果冻,其实和红茶菌相差不远。
有日本人考证过,“红茶菌”作为一种饮品,起源于我国环渤海地区,即旅顺、 大连、天津、北京和蓬茱、 烟台和青岛等地,正是当时八国联军舰队出没和曰俄战争爆发的所在地,培养“红茶菌”的方法和菌母被侵略者强夺,并随之流落异国他乡。经过战争的浩劫,“红茶菌”在它满目疮痍的故乡走向没落,终至失传。
红茶菌菌液
1970年代,有一位教俄文的日本女教师到苏联旅行,接触到“红茶菌”后大感兴趣,专程赴其盛行地----高加索地区探访,并认为此即“高加索长寿村”奥秘所在,遂暗中将菌母带回日本。须知日本是当之无愧的忽悠大国,各种似是而非的保健理论和产品如过江之鲫,“红茶菌”进入日本正是得其所哉,短时间内便名声鹊起,遍及东瀛。
后续的传播过程难以考证,总之“红茶菌”由日本扩散至新马泰乃至于整个东南亚,最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再次传入中国,令无数国人为之痴迷。彼时“红茶菌”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唯《西游记》中妖怪群体对唐僧肉的执念庶几近之。谁也不会想到,这里面隐藏着民族的屈辱和血泪。
红茶菌是何方神圣
三十二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红茶菌”的热潮在某个年头戛然而止,可谓“其兴也勃也,其衰也忽焉”,只在小部分人群中仍有余孽。
红茶菌
“红茶菌”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多数人对此茫茫然昏昏然不知所以然,当年我只是懵懂无知的吴下阿蒙,更是一头雾水。直到近些年,我才大体了解到“红茶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毫无疑问,红茶菌并不是一团简单的化学物质,它是具有生命气息的活物,但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而是真菌界和细菌界几位大咖的混合体。
醋酸菌
酵母菌
经研究(日本人是主力), “红茶菌”终于现了原形。原来此物是以醋酸菌为主,乳酸菌和酵母菌为辅,三者共同生长而成。醋酸菌在菌体上层占据优势地位,前文说到菌液表面形成的膜,即由醋酸菌分泌的多糖类物质形成;中层酵母菌数量渐增,下层部份则以酵母菌为主,醋酸菌很少;乳酸菌自空气中飞入,但主要聚集在下层。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另二种均为细菌,堪称“跨界合作”之典范。
“红茶菌”由糖分和茶水养成,三种菌类密切合作,相辅相成。酵母菌负责将糖类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繁殖新酵母菌,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废物--酒精,则被醋酸菌氧化成醋酸和水。乳酸菌难以生存单独生存,当它和酵母菌共生时,酵母菌能为其提供维生素及氨基酸等物质,时间久了,二者之间还有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细节不予赘述,知道这回事儿就行了。
红茶菌的“功效”
在“红茶菌”的繁盛时期,其保健作用被吹得天花乱坠,助消化、养胃、调节血压、改善睡眠等,当然也少不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增强人体免疫力”;民间的各种“现身说法”层出不穷,一时热闹得紧。可见人们虽然生活清苦,但绝不缺乏对生活的热忱,生怕自己死早了,“红茶菌”的出现正中下怀,本身又不难喝,岂有不追捧之理。
然而“红茶菌”的作用始终是存疑的,从未得到官方卫生部门背书,新加坡卫生部门倒是曾专门发布公告,表示不能证实其“功效”。作为一种发酵饮品,实为掺杂了三种菌类各种代谢产物的大杂烩,其中也有游离的菌,并无神秘不可解之处。老北京“豆汁儿”,哈尔滨双城堡“甜酸茶”,也都是发酵得来,没什么稀奇。
1991年德国的一项研究结论认为,“红茶菌”菌液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酸、醋酸、酒精、蛋白质、叶酸、Vc和多种B族维生素等,这个阵容看上去似乎倒还可以,但千万不要被唬住,这些东西要么容易从食物中获得,要么没什么大用,或含量太低。当做特色饮料尝尝无伤大雅,追究保健价值无异于缘木求鱼。
必须指出,由于家庭培养“红茶菌”的卫生条件所限,有时难免混入杂菌,甚至产生一些危害健康的毒素。1980年代后期有传言曰“红茶菌致癌”,沉重打击了煊赫一时的“红茶菌风潮”,最终致其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致癌恐是谣言,极有可能有人在饮用“红茶菌”时大量摄入杂菌毒素,造成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后讹传为“致癌”。
红茶菌的“变体”
前言中说,红茶菌只在小部分群中仍有余孽,网上一搜一大堆,现实中未必能遇到;但这只是指“原始”状态的红茶菌,事实上红茶菌不但气数未尽,而且以各种变体的面目仍在大行其道,甚至红极一时。
康普茶
欧美有一种叫做“康普茶(Kombucha)”的神奇饮料,短短几年之内就红透了半边天,连知名女星麦当娜、Lady Gaga都在喝康普茶。不论是好莱坞明星、维密超模,还是健身达人和美食博主,人手一杯康普茶,成了健康生活的打卡标配。康普茶又强势进军国内,各大商家都推出了口味繁多的康普茶。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康普茶的真实身份就是当年被淘汰的“红茶菌”,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它胡汉三又回来了。对“保健品”的迷思是人类的共性,中西概莫能外,“康普茶”的兴起就是最好例证。不过,工业化生产的“康普茶”在安全性上甩“红茶菌”十八条街,喜欢喝不妨多喝点儿,死不了人。
最后说明一下:本篇绝非推广“康普茶”的软文,但本砖家写完之后却有尝试一下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