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一)
[摘要]祝融、蚩尤、三苗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与土著蚩尤部落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以后称谓,“三苗”为“祝融”与“蚩尤”融合形成的新东夷部族集团支族南迁后别称。
[关键词]中国史;古代史;三代史;民族史;神话传说;种族概念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9—0036—13
作者简介:
邵炳军(1957-),男,甘肃省通渭县人,文学博士,上海大学中国古代囧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上海 200444;
杨秀礼(1977-),男,江西省玉山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241
所谓种族(race or nationality),亦即种群、族团,是以其原始居住地、血缘、文化、图腾崇拜、心理因素、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多种条件来划分的氏族部落集团,在我国上古传说时代主要有华夏、东夷和苗蛮等三个主要种族。先秦文献中多有“祝融”、“蚩尤”和“三苗”等三个相关的种族概念,自汉以降的学者虽对它们各自的族属多有研究,然对它们之间的族属关系,即对祝融、蚩尤与三苗等三大氏族部落集团之间种族融合关系却关注不够。笔者受前贤时哲研究成果的启发,在对现存文献与考古材料进行钩稽梳理的基础上,讨论祝融、蚩尤、三苗等三个种族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以求教于方家。
一、祝融八姓与陆终六子本事述略
(一)祝融八姓与陆终六子之世系暨族属
《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惟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
《大戴礼记·帝系》:“颛顼娶于滕坟氏,滕坟氏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纟呙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阝贵氏,产六子,孕而不粥(育),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阝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谨案:《世本·帝系》、《史记·楚世家》说与《大戴礼记·帝系》略同。《郑语》不言黎(祝融)族源,《大戴礼记》所列陆终族系为“颛顼———老童———重黎、吴回———陆终”,以陆终为重黎之侄、吴回之子;《楚世家》所列陆终族系在颛顼之后增“称”一代,又以“老童”(包山楚简第217号简“童”作“僮”)误作“卷章”,余皆与《大戴礼记》同,其所本当为《大戴礼记》与《世本》。《郑语》谓祝融之后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大戴礼记》谓陆终之后有樊(昆吾)、惠连(参胡)、篯(彭祖)、莱言(云阝人)、安(曹姓)、季连(芈姓)六子,《楚世家》则谓陆终之后有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芈姓)六子,三说有别。《郑语》韦《注》谓秃姓为彭姓之别,斟姓为曹姓之别,说是。胡厚宣认为祝融即陆终,[1]则祝融即黎,陆终即重黎。又,《郑语》谓“黎为高辛氏火正”,黎(祝融)与高辛氏(帝喾)之间为臣属关系;(1)则《楚语下》谓“(颛顼)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则黎(祝融)与高阳氏(颛顼)之间为臣属关系;(2)《大戴礼记》、《世本》、《楚世家》却谓重黎(陆终)与高阳氏之间为族属关系。文献中所谓臣属或族属关系,实际上所反映的是一种祝融氏与华夏氏之间的民族融合关系。
又案:所谓祝融八姓之“姓”与陆终六子之“子”,通言之,则为氏族部落之名号;析言之,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均为祝融(陆终)氏族部落集团联盟各氏族部落之族姓,昆吾、苏、顾、温、董、鬷夷、豢龙、彭祖、豕韦、诸稽、舟人、邬、郐、路、逼阳、邹、莒、无后、夔、越、蛮、荆等均为祝融(陆终)氏族部落集团联盟各氏族部落之族号。例如,《楚世家》谓陆终幼子季连为芈姓,楚为其后,则意味着芈为族姓而楚为族号;《郑语》载史伯称祝融八姓中芈姓的楚人为“荆芈”、“蛮芈”,则亦意味着芈为族姓而荆、蛮均为族号。《竹书纪年》述商代之事时所记族号有“荆”无“楚”,在周代甲骨文中则已经出现了作为族号的“楚”字。可见,作为族号的荆、蛮、楚三者有源流之别、早晚之差。后来,周人或以荆代楚、荆楚混称、荆楚连称,或以蛮代楚、蛮楚混称、蛮楚连称。可见,所谓“祝融八姓”是唐虞之际从祝融氏族中派生出来的八个支族,组成了强大的祝融氏族部落集团联盟,标志着祝融氏族进入了兴旺时期。(3)
另案:现存文献与考古材料可证,所谓“祝融八姓”(陆终六子)及其族系的传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芈氏夔国因不祀远祖祝融与始祖鬻熊而为楚所灭(僖二十六年《传》、《郑语》、《楚世家》),此夔子即祝融八姓芈氏楚国的别封之君;北宋晚年在今湖北省嘉鱼县出土的楚公逆鎛铭文曰:“惟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吴雷(回)钅父(鎛)”,楚始祖季连为陆终之子、吴回之孙,故楚以吴回为先祖;邾公钅力钟铭文云:“陆终之孙邾公钅力”,[2]曹姓邾国始祖安为陆终之子,故邾以陆终为先祖;包山楚简第217号简载:“举祷楚先老僮、祝融、鬻熊各一牂”,芈氏楚人以老僮、祝融、鬻熊为先祖;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春秋虢国墓出土的苏氏媵女之器铭文可证苏确为“己”姓,传世的两周金文亦证郐为妘姓、邾为曹姓、楚为芈姓(《金文世族谱》)。故祝融八姓之说是正确的。
(二)祝融八姓首领之职掌暨祝融之本义
《御览》七十六、《意林》一并载齐太公《武韬》谓“祝融氏”为“古之王者”,其说不确。高辛氏所任火正之官,本名黎,以其“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郑语》)、“能光融天下”(《楚世家》)又被高辛氏命之曰“祝融”。在第一代“祝融”黎因罪被杀之后,高辛氏又命黎之弟吴回“复居火正,为祝融”(《楚世家》),则黎及其后裔被命之曰“祝融”者有多人。我们知道,“火正”的职掌为“司地以属民”(《楚语下》)、“掌祭火星、行火正”(《五行志上》),故《历书》裴骃《集解》引应劭曰:“黎,阴官也”;则在上古之世“火正”之职相当于殷周时期“太史僚”系主管祭祀之内官。
那么,“祝融”之“祝”何谓?《白虎通义》卷二曰:“祝者属也,融者续也”;《郑语》韦《注》曰:“祝,始也”;均未得其解。今考:《楚辞·招魂》王《注》曰:“男巫曰祝”,则“祝”即襄九年《传》之“祝宗”,亦即《周礼·考工记》之“宗祝”,亦即《礼记·檀弓》之“巫祝”。“祝融”之“融”又何谓?“融”训“长”,(4)而上古之时选择祝官的道德标准是“有光烈”(《楚语下》),此与黎任火正后因能“光照四海”(《郑语》)、“能光融天下”(《楚世家》)而命之曰“祝融”说相合。既然“祝”即祭祀时代祭者向神灵祈佑的太祝之官,“融”表明太祝之官已经具备了其所应有的道德品质;那么,尽管“祝融”与“火正”异义,然“祝融”之名盖缘“火正”之职而来。战国楚墓帛书曰:“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奠四极”,[3]可证“祝融”为神农氏主掌祭祀之官。(5)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在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及包山2号楚墓中有相当数量的记载卜筮祭祷的竹简,其所反映的祝融八姓中芈姓楚人笃信巫鬼、崇尚卜筮习俗,当与其祖先的身份职掌相关。正是由于祝融八姓的首领世袭祭祀之官,其后裔之国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以拜日、崇火、尊凤为特征的原始农业文化。
可见,古代囧文献中的“祝融”有三义:其一为氏族部落之名,因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十三年《传》)的上古之世,黎任高辛氏火正一职后,以“其功大”(《郑语》)而“列受氏姓”(昭二十九年《传》),被高辛氏又命其以“祝融”为氏族名;其二为氏族部落首领之名,昭二十九年《传》所谓“火正曰祝融”即是;其三为掌祭祀之官名,战国楚墓帛书“(祝融)奠三天……奠四极”即是。(6)
(三)第一代祝融黎暨祝融八姓支族之始居地
《大戴礼记》以陆终(祝融)为重黎之侄、吴回之子,《郑语》、《楚世家》则以第一代祝融与重黎为同一人;《大戴礼记》、《世本》、《楚世家》仅言“重黎”,而《郑语》则“重黎”与“黎”互见,则以重黎为黎。因为,“重”为穷桑氏(少皞)四叔(弟)之长,(7)任穷桑氏木正(句芒)之官;犁(黎)为高阳氏之子,任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官(昭二十九年《传》);则“重”为木正句芒之名,“犁(黎)”为火正祝融之名,则“重黎”当为“重”与“黎”之合称,而《郑语》、《大戴礼记》、《世本》、《楚世家》之“重黎”所指即黎(犁)也。故第一代祝融即高辛氏火正,其名曰“(黎)犁”(郑玄《毛诗谱·桧谱》);而第一代祝融名“(黎)犁”又与其始居地有关。目前我们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祝融部落集团原始居住地在黎邑的直接证据,但我们可找到以下三条佐证:
其一,祝融八姓氏族具有以所居地命名之传统。祝融八姓中己姓莒国之君无谥(文八年《传》、《世本》),(8)故以邑为别号(文十八年《传》杜《注》、俞椒《春秋左传平议》),皆其生号(张聪咸《杜注辨正》)。如僖二十六年《传》有“兹丕公”(据《春秋传说汇纂》,兹在今山东省诸城县北),文十八年《经》之“庶其”即《传》之“莒纪公”,成五年《经》之“莒子朱”即成八年《传》之“渠丘公”(据《清一统志》,渠丘在今山东省莒县北),襄三十一年《经》之“密州”即襄十六年《传》之“比公”,昭十四年《经》之“去疾”即昭四年《传》之“著丘公”,昭十四年《传》有“莒郊公”,昭十四年《传》之“庚舆”即昭十九年《传》之“莒共公”,均非谥而以邑名其生号,故“(黎)犁”当为邑名。
其二,第一代祝融所居之黎当在祝融八姓原始居住地的中心地区。我们知道,祝融八姓(陆终六子)的后代在夏、商两代曾经形成了昆吾、苏、顾、温、鬷夷、豢龙、彭祖、豕韦、诸稽、邬、郐、路、逼阳、邹、莒、夔越、蛮申、荆等一些重要的诸侯国。我们综合《左传》、《国语》、《竹书纪年》、《世本》、《史记》、《诗谱》、《汉书》、《括地志》等文献关于上述诸国始居地的记载可知,祝融八姓早期活动地区以今河南省濮阳市、新郑市为中心,北起黄河中游,南到湖北北部,环处中原。[4]
其三,卫之犁邑正好位于祝融八姓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哀十一年《传》:“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之“犁”,此卫之犁邑当为卫大叔疾之采邑。其地在今河南省范县境(江永《春秋地理考实》),距卫都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较近;而卫都帝丘最早为高阳氏之墟(昭十四年《传》),后又成为祝融八姓的活动中心,祝融八姓最强大的一支己姓昆吾、苏、顾诸国就长期聚居在这一地区(《世本》、《楚世家》、《括地志》)。
既然祝融氏部落集团首领多以地名命其名号,则祝融氏部落集团首领名曰“黎”正好说明第一代祝融以居于犁(黎)地而得名,而位于“颛顼之墟”的春秋时卫之犁邑就是其文化遗存;那么,第一代祝融的居住地当在春秋时卫之犁邑。(9)
综上所论可知,所谓“祝融”(“陆终”、“吴回”),实际上是该部落集团及其历代首领之称谓,第一代祝融始居于黎(犁),后迁于郑;所谓“祝融八姓”(“陆终六子”),实际上是在祝融部落集团兴旺时期派生出来的八个支族,“姓”与“子”实为祝融(陆终)氏族部落集团联盟各支族以姓所名之族姓,以别于以国所名之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