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束鹿古村双丘溯源
老束鹿古村双丘溯源
——束鹿五丘之黄丘
许书斋
河北省辛集市(束鹿县)位于冀中南部,在星罗棋布的乡村中有一个风格奇特、历史悠久的古村——双邱(原名双丘,清乾隆年间改为双邱)。泱泱千年古村,物华天宝之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历史上的双丘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西通衢,经贸繁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代称为双丘社,被誉为“县南第一社”(县南指束鹿县城旧城南)。
2020年10月9日上午,我和友人焦子生(中国画重彩写意开创者,著名画家、书法家、雕刻家,双丘人)先生驱车出市里,沿着乡间公路向东行驶,在连绵不绝,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一座古朴典雅,造型独特,高大巍峨,集江南灵秀,汉唐雄风于一体的仿古式建筑的牌坊跃然眼前,上联:中山曾出名望,下联:桑梓长忆黄河,中间两个遒劲有力的颜体大字:双邱。牌坊背面藏头楹联:双燕春归魂系老故里,邱田秋成情满金束鹿,横批大篆:源远流长。坊之楹联及正额均由友人焦子生先生编撰并书写。牌坊下就是千年古村双丘的西口,一条进村道路(明代五里长街遗址)把小村拉得悠长,两边的民居错落有序的连缀在一起,尽显古村的静谧安祥。
我们走进村中一户人家,只见小小的院落种植了墨竹、牡丹、石榴等奇花异草,还有一座假山喷着泉水,与我想象的农家小院截然不同,小院的主人是双丘村学识渊博,通古知今的焦子明老先生。焦老先生气度不凡,谈吐儒雅,精通历史、中医,喜好书法、京剧、京胡等,了解古村的古迹和历史故事,提到双丘,娓娓道来:
◎焦子生国画《丫河春涨》
丫河分派远,脉脉岂同常。
一夜洗花雨,满堤流水香。
鹅黄含柳色,鸭绿漾波光。
搔首临斯泳,令人感兴长。
这是明朝傅霖(江西贵溪人,明朝天顺年间任保定知府)咏束鹿八景之《丫河春涨》的诗。双丘村座落于鸦儿河(也称丫,鸭儿河)南岸,历来文风鼎盛,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商贸发达。祖辈相传此地曾是古战场,村北有一高大的土丘,上面建有烽火台,登临此丘,可俯瞰方圆几十里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有20多米高,东西150余米,南北60余米,社员还在土丘坡上种植山药等农作物,土丘旁边还挖出过古瓷器,后来逐渐夷为平地。土丘往北有一块地叫“四方地”,也称驿亭,约有十亩见方。宋时在此建有驿站和驿亭,驿站是传递公文及往秋官员食宿接待站,驻有递卒和其他人员若干,并备有流星快马,由此可见双丘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距驿亭五里地是宋朝军队驻扎的兵营(今前营、后营),明朝南京白马寺人杨守备也在此驻军。
双丘自古就有人择此而居,秦汉期间就形成村落,唐时建村立寨,宋朝后期这里离边界不远,贸易交流频繁,成为一方商品集散地,明朝双丘为社统辖双丘、贾新庄、马乡、沈家庄、郝家庄、东刘家庄、西刘家庄、小李家庄、贾家庄等十余村,在双丘社界内南边新圈头(后与河上集、小西天等村合并为在城,俗称“城里”,今辛集市新城)北边的滹沱河上建有一座石桥,因在双丘社地界了,故称为“双丘桥”,往南通过此桥直达冀州。
明洪武初年开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山西焦氏族人焦仲仪率众来此占产立业,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随着人口的增多,双丘逐步建成了内有寨墙,外有壕沟,寨门四座,东门外有东关,西门外有西关,东西长5里,南北宽2里,道路四通八达,并设一六为集市,成为了“十里一社,五里一村”的繁华商贸之地。村中庙宇环绕、树木葱茏,雕梁画栋,香火鼎盛。有土地庙,有娘娘庙,最雄伟的当属气势恢宏的关帝庙(遗址今俗称“庙上”),客栈、茶楼、店铺等一应俱全。村里还有八眼水井南北依次排列,井口从小到大,非常奇特,水质甘甜清洌,养育着双丘一代又一代人,也酝酿了这里乐善好施,涌经唱戏,诚实守信的三大古风。明朝末年,深州窦王庄村白莲教首领窦太宇聚众山林,称霸一方,因故里应外合血洗双丘村,其姑姑住东关,见其侄儿所为,破口大骂:“儿等杀人放火,不得好报,若有孝心,留几户邻家与我。”于是灭火罢兵,双丘自此落败,五里长街不复存在,一六集市迁移到和睦井村,仅存东关数户居民,至今遗迹遗名尚存。二十世纪80年代初村民还在村西地里发掘出了明代的土炕,灶台及青花瓷盘等物品。清军入关后,双丘称庄,康熙年间辖5个村,乾隆年间辖9个村,虽地位还在,但古村的规模不及明朝时的四分之一。
听着焦子明老先生讲述双丘古村的历史我陷入了沉思,想到了我正在考证的束鹿历史上的五丘,即:青丘、牛丘、黄丘、驰丘、灵丘,难道双丘会是其中之一吗?
查阅古籍关于束鹿五丘的记载如下: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氏的原始祖先黄夷(崇拜黄莺,黄夷人也称黄人、黄族)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山脉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黄人主体迁移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800年之间。黄人先后在河北东北部的迁安县(今迁安市)的黄山和河北东南部的束鹿县(今辛集市)的黄丘一带生活,因在彗星撞击地球形成的“小冰期”的影响下于公元前2800年再迁到山东和华夏大地。
《魏书》记载: 鄡(束鹿县古称)前汉、后汉、晋属钜鹿郡。有鄡城、安定城。有西门、赵君神,有青丘、牛丘、黄丘、驰丘、灵丘。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束鹿县,汉郻县地,属巨鹿郡。后汉曰鄡县。晋属赵国。后魏仍属巨鹿郡。北齐改曰安国县。隋开皇六年,改曰安定(县治在今辛集市旧城)。十八年,改曰鹿城,属冀州。唐初,属廉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至德二年,又改为束鹿县。
郻,县城在县(今辛集市旧城)东北二十里(今深州市旧州)。汉县治此。后汉曰鄡县。光武初,击破铜马贼于鄡(今深州市旧州)。是也。后魏仍为鄡县,移于今县治(今深州市旧州)。
束鹿岩在县北(今辛集市旧城北),外隘内广,可容千人。一名三丘古洞。
黄丘在县南(今辛集市旧城南)。《地形志》:鄡县有黄丘。 《资治通鉴》: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冉闵攻围后赵石祗于襄国,石琨自信都往救,冉闵遣将“孙威拒琨于黄丘”,即此丘。[释义: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魏王冉闵亲率大军围赵王石祗于襄国(今邢台),姚襄领兵去救襄国,后赵汝阴王、丞相石琨自信都(今冀州)也带兵来救襄国。冉闵听闻信息,分别派出车骑将军胡睦前往下场长芦(今沧州)抵御姚襄所率领的羌族骑兵,派将军孙威前往黄丘(今辛集)抵御石琨所部,但两处作战均不利,分别为姚襄、石琨所败,所部兵力均被全歼]此战称黄丘之战。或以为即此丘也。又县有青丘、牛丘、驰丘、灵丘,与黄丘共为五丘。
滹沱河县南三十里(今辛集市旧城南30里)。自晋州流经县境,又东历安平县,入深州界。
鸦儿河县南十里(今辛集市旧城南10里)。亦自晋州流入境,复合于滹沱,又分流而东南出入深州界。《志》云:鸦儿河旧自县南双丘社(指双丘管辖的地界)东北达博野县,合于滋河,九河之一也。
◎焦子生国画作品《黄丘遥写》
上面提及的与黄丘有关的记载均与双丘的历史传说相似,这难道是巧合吗?
其一:黄人曾在黄丘生活过二百余年;相传双丘自古以来就有人在此定居。
其二:黄丘附近发生过“黄丘之战”;双丘曾是古战场。
其三:黄丘在县南,束鹿岩在县北,都未标明距离,实际束鹿岩在县北(指县城旧城)三里,照此推算,黄丘应该距离城南不远,双丘实际在县城南(指县城旧城南)二十里。
其四:黄丘这个地名很古老,古人中识字的不多,只是口口相传,可能因语言发音“黄”“双”不分,逐渐把黄丘演变成了双丘。清朝乾隆年间因避讳孔丘孔圣人而改为“双邱”。
其五:黄丘历经几千年风雨浸蚀还有20多米高,可以想象当年黄丘的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在方圆百里特别出奇。
其六:一说黄丘在县东(史料中未见有此记载)。束鹿县在北齐期间改鄥县为安国县,县治在今辛集市安古城。
按此说法,黄丘(双丘)正好在安古城东三十多里。
其七:《束鹿县地名资料汇编》中称,相传明时有两个大士丘,故名双丘。此村名来历缺乏历史依据,在当时村名普查中,有的同志没有多少历史文化底蕴和治史经历,为了完成任务,望文生义,生编硬造,错误百出。据村民辈辈相传大士丘只有一个,从来没听说过两个,但为什么叫双丘,感觉很奇怪,应该是黄丘音变来的名字吧。
综述,根据史书记载,本着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传统的原则,结合双丘村民祖辈相传的历史记忆,黄丘和双丘相同相似之处较多,双丘基本与史料记载的黄丘相符。所以,双丘极有可能就是束鹿五丘之一的黄丘。
2020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