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有多少错,只有杠精孩子知道
文|途远 编辑|禾月
《鹬蚌相争》的故事,爸妈们都学过的吧。
就算咱们那个年代没读过,翻开孩儿的课本,也一定能找到这篇出自《战国策》的文章,只是咱们孩子学的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
故事是这样的: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咦?这不就是篇教育孩子的寓言故事吗?”
读完故事,相信不少爸妈和我一样嗤之以鼻,如果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会不会发现有些奇怪的地方呢?
至少我是没有发现问题。
然而家住重庆的五年级小学生——黄圣凯,却发现了课文中致命的逻辑错误:“你看,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
咦?此刻我的表情是这样的:
好像是那么回事哈,我这活了三十好几的人,竟然还比不上一个五年级小朋友,这让一众老父亲老母亲的颜面往哪儿搁。
不过对于孩子敢于质疑权威的行为,网友们也是意见纷纷。
当然也少不了来自爸爸妈妈们又爱又恨的亲切吐槽。
那么个聪明孩子,我还巴不得是我的呢。
的确,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家孩子也有那敏锐的洞察力,还有那敢于质疑权威的能力呢?
敢质疑的孩子不是“杠精”!
无独有偶,几天前福州一个 8 岁的小学生也因为敢于质疑课文《羿射九日》里“蹚”字的用法是否正确上了热搜。
这前文刚刚写到: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
后文却说:他翻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了东海边。
是呀,这江河里的水都被蒸干了,那怎么后面还说蹚过河呢?
按道理,八岁的孩子阅读课文仔细认真,发现了其中的纰漏之处,应当得到的是来自社会的表扬与赞许。可是不少网友却给孩子打上了“杠精”的标签,觉得孩子如此质疑课本是无中生有之事。
最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布官方声明,表扬了孩子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能力,决定适当修改教材才平息了这场“真杠精”批评“假杠精”的风波。
从什么时候起,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我见解的行为也成了“杠精”呢?
我想对那些真杠精们说:与其在虚拟世界质疑敢于发文的孩子,不如早点明白质疑能力才是是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孩子需要得到回答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当孩子为所学知识产生困惑时,不免会成为“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想要得到一个准确的官方答案,只是渴望自己的思考得到肯定。
在去年的校庆日上,北大校长林建华,要求北大学子“要励志,立鸿鹄志”,但他将“鸿鹄志”读成了“鸿浩志”,同时,还接连读错了好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字,一时间,又议论纷纷。
他在致歉信中写道:“对质疑的认知问题上犯的错误,要比读了错字更严重。”
是啊,仅仅因为读错了字,便质疑他人是否具有担任校长的业务能力,如此质疑,何来发展呢?
在亲子教育中,道理依然适用。
仅仅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太过无厘头,太天马星空,太吹毛求疵,太……
就把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之中未免太过残忍。
要知道,敢于质疑的孩子,只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这来自家人、来自外界的认可是孩子自信的原动力,更是孩子蓬勃创造力的根源。
“蜜蜂靠翅膀振动发生”曾经似乎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一个常识。
然而2003年的时候,这一观点被一位12岁小学生利用用实验推翻了。
家在养蜂场的聂利偶然发现,即使许多翅膀没有煽动的蜜蜂聚集在蜂箱上时,仍然会有嗡嗡的声音,于是她对学校教材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于是开始对蜜蜂进行试验和研究。
通过对不同蜜蜂的比对,用放大镜连续观察,一个多月后她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也因此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不少奖项。
能养出这样敢质疑,敢探究的孩子,让人好不羡慕啊。
或许探究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老父亲老母亲们应当明白,勇于质疑的精神,比“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发现本身更为可贵。
有一种教育,叫“质疑权威”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和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就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质疑精神赋予孩子的,不仅仅是创造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是孩子与人沟通时的自信气质,从容不迫的气场。
为人父母,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优质创造力,还有那从容不迫的强大气场呢?
“质疑教育”很重要。
马思齐,今年读五年级,一个文文静静的小姑娘,话不多。
但说起《西游记》来,可以滔滔不绝和你说上半天,
一天,读罢《西游记》后,她抱着书问妈妈,“为什么《西游记》里宴会上的西域菜名和东土大唐是一样的啊,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吃的全都差不多。”
孩子妈妈既没有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也没有直接否认孩子的意外发现,而是耐心说道:“这个妈妈也不是很确定,你可以多翻一翻前后章节,实在不行我和你去图书馆里找找文献。”
在和妈妈的共同探究之下,孩子的作文中这样写到:
小小的作文里,我看到了孩子上通历史,下知地理的广博知识,看到了想穿越明朝劝说吴承恩的无穷想象,更看到了“质疑教育”是多么重要。
正是孩子妈妈的正确的“质疑教育”,对孩子的疑惑采取了引导的方式,对孩子的质疑采取正向反馈,而非直接盖棺定论,孩子的创造力才能如树木一般枝叶勃发。
“质疑教育”最重要的是两点:
1、安全的质疑空间。
“课本说是就是!你记住就行,哪来那么多为什么!”我相信这是不少父母情绪激动时的回答,虽然是无心之举,却会深深挫伤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应当在孩子提出质疑时,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质疑的合理性,而不是一味埋怨孩子提这些“傻问题”。
2、质疑不是唱反调。
孩子成长,十万个为什么一定少不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他们的小脑袋瓜里都能找到问题,这时候纵使你穷尽毕生所学给孩子解答,他们一定会不满意你的答案。
这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质疑不是唱反调,有明确结论的质疑是不具有价值的,随着孩子年龄的渐渐增长,我们再去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答案其实很简单,“质疑教育”来源于我们为孩子构建的安全感,为人父母的责任感。
孩子质疑“鹬蚌相争”时,孩子质疑“夸父逐日”时,孩子质疑蜜蜂时,孩子质疑《西游记》时,每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就是我们“质疑教育”的最佳时机。
愿每个善于质疑的孩子,愿每个热衷提问的孩子,都能被父母呵护最初的好奇心,都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最宝贵的“质疑教育”,因为:
勇于质疑的孩子,洞察力、思维力、批判性思维都特别扭,而且还特别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