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的路径与方法(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47)
1.连贯性策略
统整包括横向的统整和纵向的统整,新课程发展中课程统整首先表现为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持续性和统一性问题,课程设置也体现出内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注重统筹考虑安排学习经验和机会,对学校课程进行合理的统一规划和整体设置。例如,为了进行思想品德和人格教育,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把品德教育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学校品德教育的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进行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与人格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科目名称虽有不同,但在内容上则一以贯之。
2.结构性策略
新课程发展中通过调整和改变课程结构进行课程统整是国家在宏观层面的一条重要策略。这主要又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
首先是通过设置综合课程的方法。我们知道,综合课程是课程统整中课程的主要代表形态。我国在新课程发展中通过合理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大量的综合课程来进行课程统整。如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一些传统的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设置了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一一-6年级)科学(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12年级)艺术((1-12年级)历史与社会((7.一一9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通用技术((10-12年级)等。其中,品德与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和通用技术是学科性的综合课程。活动性的综合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学科性的综合课程是向学生提供各学习领域中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另外,品德与生活是在思想品德、社会和自然常识等原有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思想品德和社会等原有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通用技术是在劳动或劳动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通过整合的课程其课程属性已发生变化,具有了综合课程的属性。
其次,通过改变课程设置结构,引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层次的设置结构是新课程改革在高中阶段进行课程统整的重要方法。作为新课程高中课程体系和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实现了分科基础上的综合。学习领域、科目及模块都体现出课程设计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首先,学习领域是比学科、科目高一层次的范畴,是针对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而确定的学习范围,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及学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它特别强调学科的关联及多种学科的共同价值,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避免以彼此孤立的单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组织课程。其次,统摄于学习领域之下的科目也不再局限于单科的逻辑体系,而强调彼此的关联。再者,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每一科目都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实际上成了一个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课程单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样,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这种模块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使得知识以结构化的、而非零散的形式被整合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综合教学策略
综合教学策略也是新课程发展中课程统整所采用的重要策略之一。这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在分科教学中进行有联系的教学。这种方法旨在使传统的分科课程的教学获得更多的联系。一般来说,要进行有联系地教学,教师应在教学当中把握住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把握住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理清楚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方法主要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科知识的逻辑性。
其次是通过组织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而组织的学习活动,它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相同的方式,但目标指向于学科内容的教学。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可以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而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活动性和综合性。因此,它也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统整的主要方法。
第三,通过采用多种的课程组织形式,进行学科与学科统整,也是教师进行综合教学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又可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1.在教学实践中,不同学科的课任教师进行联合和合作,寻求不同分科课程内容之间所具有的逻辑上和价值上的相关性。2.在教学中,把有联系的几科内容调在同一周或同一天,由几个不同的课任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上分头教学,或几个课任教师同台分工教学。3.由某一科的课任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等等。
第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也是综合教学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又可以分为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这种途径对应多媒体教室环境,经常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的关键点,这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整合方法。第二种途径是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和建构的工具。这种途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一般是教师围绕学习中心内容提出问题,并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问题情境。学生以教师抛出的“锚”或搭建的“支架”为出发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并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和交流中达成对知识的建构。第三种途径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方法。此途径也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但其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完全是信息技术的。其一般教学过程是:教师借助专题学习网站、主题探究平台等组织发布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通过交流平台给学生以指导,最终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4.学科与学习者整合的策略
通过学科与学习者情意的整合来统整学习者与学科,也是新课程发展中课程统整常采用的策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培养认识兴趣有一定条件,与课程组织有关的有以下几个:教材内容的安排在难度上要掌握一定的度。在课程材料或教材中创设“问题情境”,课程和教材内容要有新颖性。新课程发展中课程统整注意到了与学生认识兴趣有关的这几个方面,如很多课程都注意把反映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学生兴趣性极大的内容融入课程,而删减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另外,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也是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很多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如采撷生活元素,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营造问题情境;设计开放问题,提升问题探究情境:启发谈话,融入问题情境等等。此外,运用“抛锚式”、“支架式”等进行教学也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重要方法。
5.学科与社会整合的策略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科学知识如若不能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若不能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它变失去了价值。而当今很多社会问题,如果没有众多学科知识的共同作用,也很难解决。新课程发展中,课程统整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注重让学生在现实问题中运用知识,为学科与社会统整提供基础。当前,新课程发展中运用学科与社会整合的策略,主要通过两条方法:一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选取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的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问题,另外,在课程组织上打破学科界限,以社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为经纬来组织课程,通过社会问题,把各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达到统整学科与社会的作用。
――段俊霞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