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山的传说
五马山的传说
五马山在白露山西北侧,有一座独立的小山,人称“五马山”。传说是南宋大理寺少卿周三畏保护抗金英雄岳飞挂冠出走来到白露山下时,经仙人指引,直奔茅庵,有五位侠客保护,周三畏隐居于忠隐庵,五位侠客为保护周三畏,把五匹马吊在山下,化为五座山。
相传北宋灭亡以后,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这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做南宋。秦桧原是北宋大臣,曾以主战派面目出现。东京失守时,国徽、钦二宗一起被金军俘去,后来投降金朝,向金称臣。金朝大贵族会议决定,放秦桧归宋,要他促成和议。秦桧南归,伪称杀金人寿船逃回。第二年任参知政事,后又任右相兼枢密院事。秦桧初见高宗时就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他的意见与高宗一致,故得到重用,加强了“议和”活动。之后,宋金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的“绍兴和议”或“壬戌之盟”。 订立了和约的第二年,金兀术撕毁和约,大举向南进犯。然而抗金民心所向,军权仍握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之手。他们力主抗金,英勇善战,由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失地,一直追击到距离开封只有45里的朱仙镇。兀术感叹说:“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 抗金捷报频传,宋高宗和秦桧却害怕抗金将领势大难制,于是命令各路军队撤兵。接着,高宗和秦桧又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一日之内连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迫于朝廷压力,同时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岳飞不得不撤军。宋高宗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兵权。不久,秦桧指使张俊威胁、勾引岳飞的部将王贵等,诬告岳飞企图谋反,将他逮捕入狱。并以“莫须有”的罪恶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周三畏,字正仲,原籍汴梁(今开封)。他官居大理寺少卿,与御史中丞何铸,以及大理寺正范洵(兰溪人)共同审讯岳飞,他们数人均感岳飞一案为冤案。秦桧令三畏审讯时诬谄之,三畏不从,愤然回答:“枉法以害忠良,博好官而甘唾骂,吾忍为乎哉!”接着三畏持冠和范洵共同出走。在出走前留给秦桧书信一封,说:“岳飞有斡旋造化之功,朝廷有带砺,山河之诏,亿万臣民莫不切心翘首,望其迅扫埂顽恢复皇室,惟在一、二左右或谓飞抗节独行;或谓飞有忤和议,纷纷谤讪,至今阁下误行金牌,召还施师之日。中州父老泣血沾襟,南徙之民有如归市,此畏与阁下共闻共见者也。今投戈解甲杯酒未寒,阁下复听群小煽动之言,而且成动摇山岳之祸。昨畏与何铸职任在掌刑,分宜推勘庭鞠之下,见岳飞忠义可以贯日月,精诚可以泣鬼神,真令观者愤生,问者钳口。孔子云:'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代而行也’。况事反天地之常,时值宇庙之变,非仅为毁为誉而已。畏两日以来,食不知味,寝不安席,庭除之间,刻行百匝,止觉威命虽严,而人言可畏。功名易弃,而清漏难欺,思之再三,志不可夺。今日晓起盥漱,叩阙挂冠,更布一言,专投府第。阁下如以为党附私人,罪在不赦,则以备藁国门之外,以防斧铖之诛,若原其坚僻性成,谅无他念。听之归田,以保余生,则海涵之量,出自阁下,非畏所敢预测焉。”书毕于是日清晨和范洵共同出走,分别乘船沿钱塘江而上兰溪。范洵被秦桧差人赶至严州白石滩杀害,三畏逃脱来到白露山下时,有一位仙人,扮成老者在白露山下的白露深处等候,并派出有五位侠客保护,经仙人指引,三畏直奔茅庵,在五位侠客的保护下,周三畏顺利到达了茅庵。
这茅庵,外面看上去看不到,站在山顶见不到,四面环山,中间是个燕窝形的空旷地面,里面有个茅草铺,茅草铺前有一个小池塘。这正是隐居的好地方,于是三畏就隐居在这里。五位侠客为保护周三畏,常年守候这他,便把五匹马吊在山下,由于长年累月,五匹马便化为五座山。人们称之为五马山。
周三畏隐居的茅庵,后来被皇帝赐封为忠隐庵。
兰溪市黄店镇人民政府综合办
作者 刘鑫
2010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