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月的陕西绥德县,文物队老关...
1967年12月的陕西绥德县,文物队老关到废品收购站“闲逛”,与工作人员边唠嗑边四处瞅瞅看看。突然,在存放废铜烂铁的角落里,看到一个鸟头样的奇怪的铜器,在一堆破烂中显得格外蹊跷,有点与众不同。
他心中一惊,疾步上前拿起那个东西仔细观看起来:“这有点像个壶盖啊,一个鸟头,尖尖的嘴巴还有鸟冠子呢,哈哈。”
老关边观察边对旁边的人说,还用手拨了下鸟的嘴部装的环扣,竟然发现这“鸟嘴”可以一开一合,简直太精巧了。
老关在文物局工作了十多年了,职业敏感让他感觉到这个有点“气虚轩昂”的小鸟头气质非凡,不是寻常之物。于是就问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这个应该还有个罐子或壶一样的东西配套吧?”
那人说“好像有吧,我帮你找找啊!”于是,大家一块在废铜堆里翻找起来,在一堆废铜烂铁里翻了半天,真的就找到一个铜壶样的器物。
老关拿起来细细打量:这像壶又不大像壶的东西,上口细、肚子大,满身斑驳铜锈,造型奇特,从肩部至腹部饰有宽带纹和蟠螭纹。
身上还有个扁环形把手,把手两端做成了龙首形,捏手作八棱形,这种形状让使用者握起来更舒适,看来设计的很贴心。
最早发现的鸟头盖上的鸟尾,与把手用链环连接,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小蛇,相互套合。
“这是个瓠壶吧?但这个瓠壶却显得“不伦不类”,非常奇怪。”老关自言自语道。
“瓠壶是啥?”旁边人问。
“是古代人盛酒的器具啊,瓠壶我也见过不少,这造型怎么就这么夸张呢?“
这鸟形状盖子和壶身合为一体,鸟嘴就是壶嘴,可自由开闭。鸟的胸部饰有两条昂首盘身的蛇,在蛇的尾部,各有踏于蛇身作展翼欲飞、伸嘴啄蛇状的小鸟一只。
整体轮廓和上收下放、略带倾斜形,侧颈鼓腰, 圈足,造型优美生动,如翩翩起舞。
潜在意识告诉他,这个瓠壶不是一般的瓠壶,很可能是一件国宝级别文物。
“我得把这个东西带回去,让局里的专家们好好看看,这可能是件国宝呢。”老关对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一分钱没花就把这把瓠壶带了回去。
回去后,县里文物局的工作人员都讲不出这个壶到底为何物,后来又送到省里,经省里的青铜器专家鉴定,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瓠壶,因壶的盖子是一只鸟的造型,因此命名为:战国鸟盖瓠壶。
从造型上看, 《鸟盖瓠形壶》高 37.5cm , 口径 5.8cm, 造型别致, 壶口向一旁偏出, 盖呈鸟状,尖喙有冠, 鸟嘴可以开合,壶身是瓠形。
何为“瓠”?瓠是一种像葫芦一样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结的果实也像葫芦一样可食用。
远古时代,植物茂盛,瓠瓜很多。
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酒具中,很多都是瓠瓜形状的。这说明,古代匠人在制作器物时候,会把自然界中的鸟兽瓜果等动植物当做参照,设计出很多造型来用于酒具、礼器的铸造。
这件战国时期《鸟盖瓠形壶》后来被定为为国家一级文物,体现了战国时期艺术构思的新发展,应该是件祭祀用的礼器,可谓是实用与装饰融于一体的精美艺术品。
@花世间 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典籍中记录有“瓠瓜星”,或称“天鸡星”。这个鸟盖瓠形壶的鸟盖就是“天鸡”造型。《史记·天官书》也有“瓠瓜星”的记载。
另外,唐代司马贞《索隐》中解释说:“瓠瓜”又称“天鸡”,在“河鼓”(即牛郎星)以东。
古人比较信天命,所以帝王特别注重星象的观察,专门有星象师观天象,祭天祀地,以图掌握天命。
因此有学者认为,《鸟盖瓠形壶》应是祭祀用的礼器。
瓠形身,象征“瓠瓜星”,壶盖上的“鸟首”当为“天鸡”,应是战国时期与祀天有关的一件重要酒器。
如今,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件国宝级别的展品,它在废铜烂铁里被发现,在即将被投入熔炉融为铜水时被救赎。
几千年来,它沉睡在冰冷的泥土里,沉睡在朝代更替的厮杀声中,它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日月变迁与兴衰更替?
那些曾向它虔诚跪拜的人祈求命运的人都已随风消逝;钟铙奏鸣之声,也已随时光而平息。
而如今,它仍鸟首高昂,似在仰望天上的日月星辰,胸前的螣蛇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腰身的蟠螭宽带依然铿锵有力,蛇形的链节还在悠悠回荡,相互叩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