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蝗灾,唐太宗选择了生!吞!蚂!蚱!
蝗虫大约是中国人最早认识的昆虫之一,人食五谷,蝗虫却与人抢食。“蝗灾”成为与“水灾”、“旱灾”并列的又一重大自然灾害,严重时饿殍遍野,蝗虽不会吃人,为害甚于吃人。徐光启在《除蝗疏》中这样写:“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髙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他觉得水旱之灾受地理位置限制,而蝗灾不受限制,所以更可怕。
飞蝗的手绘图,看起来人畜无害。图片:delta-intkey.com
早在公元前707年,孔子在《春秋》里就记载了鲁国(今山东)蝗灾发生的情况:“鲁桓公五年,秋、鲁有螽。”这个螽指的不是螽斯,而是蝗虫。《春秋》里记录了山东境内发生的12次蝗灾。《汉书》记载公元前218年10月:“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公元785年:”夏蝗东至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十数日不息,数千里间,草木皆尽,牛马畜毛,无有孓遗,饿殍枕道,白骨遍野。“《中国蝗虫》记载,民国十六年,“山东大蝗,受灾的地方,有六十九县,灾民七百余万。“这样沉痛的记录自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49年,一共有1629项,可见中国蝗灾之普遍。在这几千年与蝗虫的战斗中,因为事关吃饭这头等大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把捕蝗治蝗认真地当个事来研究处理,不仅对蝗虫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有非常详细的观察记录,也一直在琢磨怎么对付它们。
东亚飞蝗。图片:linnea.it
蝗虫种类繁多,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就是之前所描述对当地草木有灭顶之灾的种类,也是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最广的种类。东亚飞蝗体长约3-5厘米,一般雌性比雄性个头大,在中国分布极广,几乎全国都有分布,只是蝗灾主要还是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的低洼地区。东亚飞蝗的食谱也很广,基本上人当做主食的水稻、小麦,还有玉米、粟、稷、高粱等等它们都吃。当然它们也吃禾本科、莎草科的其他杂草,比如芦苇、狗尾草、牛筋草、白茅、荻等等,每只飞蝗平均每天可以取食1-1.5g的植物。
飞蝗的卵。图片:pikul.lib.ku.ac.th
在蝗区,东亚飞蝗一般一年繁殖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称为秋蝗。雌性蝗虫一生交配次数可达40次以上,交配完就可以多次产卵。就算不交配,东亚飞蝗也可以孤雌生殖,即雌性不经过交配就可以直接产卵,卵也能孵化和正常发育,繁殖力惊人。它们用腹部末端的产卵瓣伸入土壤,将卵粒产在土里,一只雌性蝗虫一生可以产400-600枚卵,卵在地下越冬。到了第二年四五月份,卵孵化出蝗蝻(蝗虫的若虫称为蝗蝻),蝗蝻经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四次蜕皮,最终完成翅膀的发育羽化成虫。
一只正在产卵的飞蝗。图片:pyrgus.de
羽化完东亚飞蝗就具备了飞翔的能力,这种飞翔能力人类真是望尘莫及。羽化后5-7天,东亚飞蝗就能做短距离、小规模的飞行。环境适宜时,东亚飞蝗就聚集起来做大规模远距离的迁飞。东亚飞蝗有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类,它们在体色、体型、生物学特性、行为上都有很明显的差异,两者也可以互相转化,在二型之间产生过渡型。虫口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转化因素,虫口密度高的环境容易形成群居型,反之则形成散居型。散居型飞蝗的飞行距离多在30-35公里。而群居型飞蝗的迁飞距离可以达到几百上千公里,迁飞时间持续10-18小时,飞行高度可以到达人类看不清的高空,虫口密度最高可达每平方米上万只,古书中记载的群飞蔽天就是飞蝗迁飞的景象了,那场面想象一下真是魔幻又可怕。
迁飞的非洲飞蝗,古书中遮天蔽日的场景,大概也是如此。图片:gardenvarietyneurosisredux.com
中国人和蝗虫的战斗迄今也没有停止,我们在这里就不啰嗦怎么防治了,再这么写下去几乎都要忘记这是餐桌物种日历。既然蝗虫这么多危害这么大,那就把它变为人类的食物吧,如古人所说:“既除害,又佐食,何惮不为?”。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记述:“唐贞观元年,民蒸蝗,曝,飏去翅而食之。“看这吃法应该是蒸了之后爆炒,去了翅膀再吃?
现在,你完全可能在街头买到一串烤蚂蚱,没错,这蚂蚱就是飞蝗。图片:en.wikipedia.org
《资治通鉴》里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吃蝗虫的情形:“贞观二年,畿内有蝗。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这位皇帝历史口碑不错,也相当会做人,看到蝗虫趁机抓了就要吃,还要愤愤不平地说,你们这些蝗虫吃了老百姓的救命粮,我宁愿你们吃我的五脏。众人劝阻说吃了可能要得病。李世民说,我要为民受灾,得病怕啥。然后就吃了。当然也没得病,那年也没有蝗灾。这类历史可能有杜撰的成分,看看就好。我想除了贝爷去荒野求生,一般人也不会想着生吃蝗虫,吃了也不能像皇帝一样得人心。
不止中国人,澳大利亚人也吃蝗虫,但生吃的大概没有。图片:australiangeographic.com.au
我还真吃过蝗虫,在去大理旅游的时候,特地找了当地的餐馆有没有什么昆虫做的食品。餐馆的做法是油炸加爆炒,黑乎乎一片。因为已经炸得不成蝗形,无法辨识种类。吃起来就像肉少的虾,也没有虾那么厚实鲜美,六个人倒是吃掉了一盘,剩了点带刺的大腿(后足)留在盘底。就营养成分来说,蝗虫高蛋白低脂肪,应当是比较理想的健康食品,只是油炸的做法又把健康值抵掉了几分。白灼、水煮、煲汤营养成分会高吧,但是想想都不好吃,之前写的黑蚱蝉也是一样。健康的东西不好吃,好吃的东西不健康,永恒的矛盾。嘛,未来可能会出现飞蝗炸鸡堡、飞蝗上树、鱼香飞蝗等新菜式也说不定。
就是这道炒蝗虫。图片:三蝶纪
近看。图片:三蝶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