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上空的那一缕梵音
云门寺上空的那一缕梵音
文/麦秸
云门寺上空的那一缕梵音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着,从告别清慧师父起。
因为我是欠云门寺一个许诺的,至少是答允过。由于忙于生计再加上有些惰性,一直没能兑现,至少是在文字里。所以每每想起便心生不安。
记得三年前的一场诗会,绍兴广电总台何琳尔老师用那特有的中年磁音朗诵着金素英的诗——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AyMTcvMjIzMzY4Nzg2XzJfMjAyMTA2MDIwNTIwMjk4MDI=.jpg)
访云门寺
⊙金素英
图上有你的标志
县志里有关于你的叙述
你是早已名声在外的
却一如隐士般居住在深山中
窄窄的一条小路蜿蜒地通向你
路旁 团团柔若无骨的浓绿是那
清高的竹尖上一个个孤傲的魂魄
脚下 一弯清溪无声地流泻着幽冷
我裹着红尘俗土虔诚地寻访于你
冒失间 忽然撞醒一根修竹
它的云鬓有隔夜的雨珠纷纷散落
途中 我无数次想象你的静谧清旷
越想越怕你已院芜 篱散 寺空
远远地看你只是山顶一个小小的黄点
如一幅浓墨山水画中轻轻划过的墨迹
近了 感觉你真的很孤寂
似一件褪色的玄色唐衫遗落在云门
你不染喧杂 不染俗尘
我轻轻地叩响门扉怕 惊了千年的梦境
推开寺门如翻开一本厚厚的线装书
有无数仙风傲骨飘然而出
他们松下读经 与鹤为友
钓山岚 雾濯足 观猕猴推石破云
他们挥毫作书 击拍而歌
留下千古绝唱 万代系念
山亭 石碑 辨才塔遗址依在
洗砚池的那泓溪水至今未干
独宿东院的王献之将许多名字
在水上写得若隐若现
他们既是诗人 文豪和高僧
又是一绺绺极飘逸的云
来随缘 去恣意 随兴卷舒
不肯沉溺于浊世的漂浮
那《兰亭序》已不见了 唤不归了
辨才 皇恩有多重你如何还惦着
那是藏在偶语里不可说的莲花一瓣
云门寺 我真想将一身俗骨寄存在此
你虽无香火缭绕 高僧相迎
但有一种虔诚却从心中溢出
弥漫着我的全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聆听,品读,我便对诗人笔下的云门寺生出了探访的兴致。几天后就和三五友人从市区出发,来到了30里外的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麓脚下的东晋名刹:云门寺。
清慧师父身着黄色的僧袍,早早在寺外相迎。但那次因为俗事缠绕,我们只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觉得没能真正踏入云门寺的门槛内,包括久远的过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前些日子,我在平水镇小住,云门寺就在数里之外,我仿佛又听见寺内那一缕缕梵音了,决定再次前往。我觉得,探访一处人文胜景,须得三五次功夫才能深入解读。
一条狭长的山道上,两旁皆是收割后的稻田,鸟儿在天空下盘旋。越过五云桥时,我作了停留,这是一座无数文人雅士,佛门高僧曾越过、也停留过的地方。先说说诗人陆游越过的情景吧: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身在宋时的他当年在此寄读、小住,写了很多关于此处的诗句,《五云桥》便是其一。只是悠悠千载,白驹过隙,后来的我们早已寻不见诗人那时所看到的盛景了。只能在他的《云门寿圣院记》中窥得一鳞半爪:“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也。”字句之间,足见当年之盛况。
而此刻我所能看到的,是桥旁刻有“溪桥舒臂见秦望,心猿陡起遐思长”的谒文,是一人多深的乱石溪流,呈东西流向,杂草遍及的河床,渐被湮没的若耶溪支流,昔日这里僧侣云集,香客信徒络绎,泛舟放歌的先民、浣纱锤衣的越女只能在此凭吊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再往前,步入一间间杂乱的山野民宅,你绝对想不到云门寺憋屈于几座民宅的夹层中,耸立眼前的是一进前朝的山门,门楣上书“云门古刹”。走进,清慧师父正在和众沙弥做午课,在“大雄宝殿”袅袅梵音与阵阵木鱼中,他们手持念珠,满脸虔诚。我不能打扰。
此时能吸引我的是寺院里散落的旧石板、石墩、石柱等遗物,有些上面还有精美的雕刻,模糊的字迹。东侧厢房廊壁间存有明代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上附一层玻璃状保护罩,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时的经过。朝北三五步外有一汪清泉,即王献之的“洗砚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7年),迄今已1700多年,可谓千年古刹之一。史载安帝义熙三年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遂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历史的书页在手指间翻阅,我的目光停留在公元353年。
这一年的三月三因为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名垂千古,当年的镇寺之宝《兰亭集序》就是在这里被骗走的。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在此出家,《兰亭集序》真迹一直珍藏在寺内,智永圆寂后传高僧辨才,被唐太宗获悉后,特派监察御史萧翼设计骗走,后殉葬昭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转身中,历史的脚步就到了公元675年。
唐高宗上元二年三月上巳,还在此处,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召集诸多名士仿当年的“曲水流觞”并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契云门王献之山亭序:“永淳二年,暮春三月,修祓禊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逾鹦谷……”
我久久徘徊在时间的尘埃里。
“阿弥陀佛”,清慧师父出现在了我的身后,双手合一,先赠送一些关于云门寺的史料,接着讲解寺里的现状,然后带我去主寺之外新修缮的“广福院”、“看经院”等处参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广福院”坐落在半山腰,茂林修竹,山野空幽。黄色的墙上是“扫除情缘归净土,皈依佛法入空门”。从师父的讲述中得知,陆游青少年时读书处“云门草堂”即设在广福庵内。他32岁时赴任福建做主薄时曾作《留题云门草堂》一诗作别:
小住初为旬月期,二年留滞未应非。
寻碑野寺云生屦,送客溪桥雪满衣。
亲涤砚池余墨渍,卧看炉面散烟霏。
他年游宦应无此,早买渔蓑未老归。
不得不承认,在陆游存量颇丰的诗歌中,关于云门寺的诗句就有多篇,其晚年隐居鉴湖三山后也常坐船携诸子重游云门寺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他对故地的深情。
告别了清慧师父,走出五云桥,云门寺上空的那一缕梵音又在身后萦绕。风景名胜甲于越中,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当年的盛况与今日的破落反差极大,今日云门寺的现状应当引起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假以时日和资金注入,云门寺昔日盛景将不远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