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不知上,有两解。

知,然后放下自己的知见,如实地审视问题,这是一解。这和“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不一样的,用心不一样。这和谦虚也有区别。谦虚是人我之间的一种客气。而“知不知”,是清空自己的成见,永远以一个崭新的心态、视角看问题,这是更为精微的。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诚实地面对自己,这也是一解。这一解,通于至诚之道。内心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一点也不作伪。曾子三省吾身,就是这样的一种反求诸己,检视自己之法。

两种理解是相通的,放下已有的经验,以一颗初学者之心面对事情。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会停留,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固执己见,而能够与时俱进,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机处理所面对的一切。

知不知,是一种可以生发的。在知与不知之间,往来自如。往来于知与不知之间,这就是智慧啊!所以讲到这里呢,上面说的两解其实就打破了。知与不知,如同奇正,奇正之相生,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

不知知病

不知,而说自己知道,这就是自欺欺人,是不诚。不诚无物,我们就不能看到事情的真实的样子,这就是世人的通病。这是揣着糊涂装明白,多会坏事儿。

有病就得治啊,不然发展下去,小病变成大病,最后没法收拾。这个病发生在一人身上,这个人就得治。发生在社会上,这个社会就得治。

还有一种病呢,就是“知”之病,自己以为知道很多知识,经验,就一位了不起,自以为是无所不知的智者,对他人指手画脚,好为人师,治理国家,自以为是。你看,这种病也是不轻的。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所以,必须要把这个“病”根治了,才能好。老子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你看,这损的是什么?就是这个“知”之病。

圣人呢,真的把这种“知病”当作了病,这就是病啊,改该啊,该治得治啊!直面病,绝不讳疾忌医,能够把问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解决了,这就是解决问题于“未兆”。你看圣人高明吗?他能直面问题,有觉即醒悟,行动,处理。高明在这里。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这是圣人的状态,圣人也是从普通人一路走过来的。圣人能够“知不知”,能够直面自己的无知,直面“道之不可道之处”,永远不妄自菲薄,所以呢,能够通达道,能够明道。

这里我们试着列出几点我们可操作的:

一 知错就改,学习曾子的三省吾身。

二 反求诸己,凡事回到自己,检视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三 我们可以列一个四象限表,知与不知,能知与不可知,这个四象限表一列出,就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状态,乃至于为未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甚至对这个不可知还会有新的突破。

四 不贰过。颜子能做到不贰过,我们呢?我们是否做到了。

我们可以看到,圣人之路,老子其实是给我们指出来了。而老子的学生,孔子其实是践行了老子之道。两者的学问传承,在《论语》里是可见的。

而庄子对老子的学问,也是有传承,有反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也知道求知之路是无止境的,不能把生命困死在求知上。明知与不知,在知与不知之间,余出了路,顺着这条路,“缘督以为经”,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回到了生命本身。

老子给出了原则,孔子和庄子各有发挥,各有践行,都在承续老子之道。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和《庄子》同为道家源流,圣人悟道的三大不同之处

    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老子>和<庄子>的先后顺序,存在着学术界的争论. 国学大家梁启超先生,认为庄子应该先于老子,在上世纪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道德经>后 ...

  • 《道德经》的八字真言

    东方既白 著 道家的文化和思想,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许也正是因为与生俱来,所以尽管对我们如此重要,反而却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很多时候是感觉不到的.比如很多我们觉得,比自 ...

  •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不管是善人还是大盗,都是通晓圣人之道的.大盗也要具备五个条件,圣也.勇也.义也.知也.仁也,否则成为不了大盗. 只有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抨击圣人 ...

  •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一章:知己不知则无不知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 1.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包括两种状态:一是认识到我们原来知道的并不是这样.我知道的部分我认可,但我不受它限 ...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 大邦者下流,谦下为上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1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pìn),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mǔ),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 ...

  •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道德经》闻风悦记No.47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问的传承,没有明道,那么他不出户,不窥牖,怎么可能知 ...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