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丰岁月】黄士徳 — — (七)华丰厂的上海人(1)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三线文化遗产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三线文化遗产
前文阅读:
【 华丰岁月】— — (一)我们的华丰厂
【 华丰岁月】 — — (二)华丰人
【 华丰岁月】 — — (三)老军工:吴权伦
【 华丰岁月】 — — (四)老兵:高振墉
【 华丰岁月】 — — (五)大学生:朱靖安
三线岁月
(七)华丰厂的上海人(1)
华丰厂有很多上海人,山沟里的上海人让身处偏僻山区的工厂增添了许多新潮的时尚。上海人精明能干,上海人心灵手巧。上海人是引领山沟里时装衣着风向标,是厂里流行的代名词,是一切时尚的先锋。上海人的到来,给没个昔日荒芜的山沟注入了勃勃生机。
上海人是华丰岁月中的重要参与者,是全体华丰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代表着当年在全国各地三线建设中的千万上海人,而在华丰厂的近一百多位上海人只是他们中间的一滴水珠。
在华丰上海人的生活和工作,隐含着是整整一代上海人在三线的生活和工作缩影。他们代表着所有上海人在西北大山深处的生活与奋斗!
当华丰岁月已然尘埃落定,上海人在华丰的故事随着记忆的衰退正在被遗忘,上海人在华丰的历史似乎也正随着他们的老去不再被人知晓。华丰上海人的故事是曲折悠长的,在这段难忘的岁月里,是所有华丰上海人心中共同的华章,是共同的岁月芳华。在这段华丰岁月的时光里,华丰的上海人也实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这些上海人为华丰奉献了最宝贵的20年,现在这些曾经在华丰山沟里的上海人大部分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大部分也回到各自的家乡安渡晚年。这些华丰的上海人不容易,他们从繁华的城市来到西北山沟,在华丰20年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不想让这些华丰上海人的奉献,默默无闻。不想让他们在回想华丰岁月的时候,想不起那那段已远去的记忆。留下这些简单的文字,留下这些熟悉的名字,留下他们在华丰的点滴。让现在还活着的华丰人,让华丰人的后代在今后的某一天,偶尔在网络上看见他们先辈的名字,会看见他们先辈在中国三线军工史中留下点点痕迹!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就会変成尘埃飘散,而文字可以记载人生流传千年!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执着收集华丰上海人名单的原因所在。
华丰厂的上海人有一九六四年一批的老上海人和一九七二年一批的新上海人为主体。另外,还有一些大学分配来的学生,还有从其它厂矿调入等组成。
一九六四年的老上海人是从上海南汇 宝山 松江 金山 崇明等县区赴大西北的知青。一九七二年的新上海人,绝大部分由杨浦区各学校招收的知青。这批人一部分直接从上海进到华丰厂,一部分到甘肃陇西的一个三线厂,后因工厂下马,又被分到华丰厂。
一九六四年九月,甘肃省劳动局批准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对三线建设需求的人员数目和招生地区。并责令四机部的新兰仪表厂,西北第二机械化施工公司派人赴上海招工,各自负责代培工作。十月被批准的上海青年由各县政府敲锣打鼓,唱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戴着大红花被这热烈的场面送上了去祖国大西北兰州的专列火车。
一九六六年四月,甘肃省正式启动国防三线军工华丰厂的建设,分散在兰州各厂代培的上海知青就被调往华丰机械厂。上海南汇县的部分青年就从代培的西北第二机械化施工公司调往华丰厂。
人员名单如下:
倪文良 陈伯铭 徐心芳
朱 龙 姚建国 奚银仙
王寿龙 费根柏 朱金秀
金明兴 严士炎 胡顺民
邵伯青 陈长尧 赵桂娟
钱爱武 郑正明 陶美观
等18人。
从新兰仪表厂调往华丰厂的上海人是从上海宝山 松江 金山 崇明等县的知青人员名单:
王三弟 周有妹 黄宝宏
叶鸿成 计仁忠 张仁芳
陈永良 杨建忠 林小妹
夏金海 季炳根 高妙法
杨胜利 杨德怡 沈金弟
来冬梅 候洋法 金四祥
虞玉卿 谈建中 顾 信
蔡根发 段桂生 赵锡元
曹永康 王永林 王梧桐
张桂娣 凌荷生 殷林发
沈菊仙 徐兴国 严介兴
沈仁林 严美朗 顾雪楠
潘思德 周建华 叶斌君
金宝良 张未欣 张德庆
吴锦兰 孙阿龙 颜兴发
沈惠琴 汪以龙。
张锦碧、任荣生
等49人。
在68年前后。还有各学校分配,有关厂矿调入的上海人有:
朱靖安 朱银根 杨光祥
徐桂芳 裘敏娥 戴志勇
许秀英 任 勇 徐文娟
卞洪根 葛汝田 臧英芬
等12人。
这时候在西北关山深处的华丰厂已经聚集了79名上海人了。
这79人成了最早出现在华丰厂的上海人。这些各自身怀绝技的华丰上海人,在工厂建厂初的艰辛过程中,安装设备,调试设备,在专业技术人员带领下建设12、7生产线。在试制产品的艰辛过程中经常加班加点,甚至忘记了吃饭。当时加班,既没人动员,也没人号召,更无加班补贴,每天从晚饭后一直干到深夜,大家都亳无怨言。
我第一次见到的华丰人,就是这批上海人中的金明兴,当时金明兴代表华丰厂到天水来接我们几个人。金明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衣着整洁,一身笔挺的中山装,又黑又亮又新潮的皮鞋,一条鲜艳的毛线围巾非常显眼。金明兴年轻英俊,精力充沛,头脑灵活,一口上海味的普通话听起来软绵绵的让人感到舒服和亲切。金明兴在华丰厂入伍参军,复员后到厂劳资科工作,金明兴通音律,懂文艺,为人聪慧,善表达。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是华丰上海人之中的精品。
我到达华丰厂后在新职工入厂前培训班,又是上海人朱靖安老师给我们上课。朱靖安清华大学生,老师身高清瘦,戴一付高度近视眼镜。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在学习班的时候,朱老师带领我们到安口煤矿的井下去参观煤矿工人生产情况。朱老师那天带个柳条编织的安全帽,一副厚厚的高近视眼镜,当朱老师在穿上一双防水鞋时的模样,把我们和在场的煤矿工人笑个不停。朱老师多才多艺,知识渊慱,见多识广。朱老师口才特别好,声音厚重,似乎有一种磁力吸引你不得不听。朱老师非常会讲故事,都是当时社会上大家非常想听的小道消息 ,我们学员都非常愿意听朱老师讲的课。
杨光祥在华丰厂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华丰上海人中最优异的人之一。杨光祥北京工学院坦克专业经过5年苦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先在615厂工作,67年来到华丰厂。杨光祥为人豪爽,心直口快无心机,热情乐观,人缘特好,是个大家都喜欢的上海人。杨光祥外语好,当时厂里进来的进口设备,资料都是他翻译的。杨光祥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遭到迫害打击。杨光祥本身没什么问题,只是家庭出身成份偏高而已。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月,那有道理可讲。
记得我当时在车队开翻斗车,负责供应工厂生产用煤以外还要保障职工生活取暖用煤。有一次我为住在小庄的杨光祥家送煤,好多上海人在等煤车的到来。汽车靠不近杨光祥的家,只能倒在公路傍。男女上海人都来帮忙往杨家院子里传送煤,拿筐的,拿盆的,还有干脆用手去搬煤块的。当时我对杨光祥略有所闻,心想,这么多人在帮一个有问题的人,杨光祥到底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楊光祥在华丰是个悲情人物,风华正茂的名校大学生被批判,被下放车间劳动改造,受尽委屈,受尽磨难。拔乱返正后杨光祥走向领导岗位,提拔为华丰副长。当杨光祥甩棹一切牵扯准备大展身手之时,不料病魔缠身,患病瘫痪卧床。其妻來冬梅细心照顾多年,但终难违天命而英年早逝。于2009年因病逝世,享年73岁。杨厂长的一生可叹!可敬!
朱银根瘦小的身材,低着头走路,似乎没有啤气。朱银根财务能力特强,工作认真负责,办事按规章制度来,不管你是谁?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在他面前都得听制度的,朱银根是一位对华丰厂有重大贡献的上海人。
保卫科的姚建国一脸阴沉,对我们这批知青学员似呼没有什么好感,总是提防着什么,这也许和他的工作有关。后来宋锡亭调到保卫科工作,我和姚建国接触的就比较多了。他喜欢文学阅读和评论,我喜欢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好让我们成为一个创作组的成员。
殷林发的家是年轻上海人经常聚集的地方,他足球踢的好,而且是光脚在沙土地上踢,光这一点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在他家里吃过饭,就在男宿舍楼后面的山上,两口子对人非常热情,后来他调福建去了。
孙阿龙是我的同学宋锡亭的师傅,所以跟我也很熟。阿龙师傅是上海人里那种软绵绵的性格,见人就带笑,不管什么事都不生气。阿龙师傅非常节省,他抽烟很历害,一天要两包烟才行。他平时抽的都是佷便宜的烟,但是我去了他会从床头的箱子里掏出上海大前门来给我。从华丰一别几十年了,真是想念阿龙师傅!
陈永良是操作精密机器的技术能手,有高超的技术枝能。他还擅长书画,美术,书法,写过许多大幅标语。陈永良乒乓球打的好,曾经获得过华丰厂首届乒乓球赛男子单打冠军。担任厂团委书,工具科党支部书记,科长,还是华丰厂党委委员。他为人直爽厚道,作风正派,性格开朗,爱开玩笑,是华丰上海人中的姣姣者。可惜陈永良回上海后不久瘫痪在床,全凭妻赵桂娟照顾,令人痛心不已。
枪管车间镀铬班的任荣生是个不爱说话,不爱凑热闹,不爱与人来往的,一个非常老实而敬业的上海人。你若找他谈事情,他也非常腼腆,两眼闪烁不停,很怕羞。很少说话的他,一般人都不知他是上海人,就是他说话了,绝对小声细语,不会大声的。有典型老上海人中那种软弱怕事的特点。
他常戴着赵本山式的蓝色农村帽,工作时两脚穿着高帮黑色防水胶鞋。他不招事,从不惹事。任荣生有接触性身体过敏症,怕红颜色,西瓜黄瓤的就吃,红瓤就立马晕倒。生性胆小羞涩的任荣生性格孤独低调,但人品很好。他没有朋友,没有家人,一人上班,悄悄地来。一人下班,悄悄地去。很少会有人注意他,他也不希望被人注意。当时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孤独症?什么叫忧郁症?
这也许是有些上海人远离家乡以后的一种心理状态吧!
华丰厂的上海人不仅有光鲜亮丽,热热闹闹的一面。也有向任荣生这样老老实实,无声无息,黙黙工作的一面。
徐兴国聪明能干,心灵手巧,从工人干到技术员,又凭独有的技术考上工程师,这在华丰上海人当中也是少见的。机动科的葛汝田和严士炎,在新设备调试和全厂机床设备大修方面他们是做了很大贡献的。
还有厂卫生所医生上海人臧英芬 ,她在73年夏天,厂职工在河里游泳溺水。当时有个大夫先去,不敢接近溺亡人。藏大夫一去就口对口人工呼吸,藏英凤大夫一边做心藏按压,一边口对口做人工呼吸,情景使人感动。难以忘怀。藏大夫不仅医德高尚,在冰场滑冰动作优美,优其是她的花样滑冰让人叫绝。
这一批上海人之中能人精英太多,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成了华丰厂各个领域的技术骨干和特种人才。他们在华丰的事迹诉不尽,写不完。
1972年,华丰厂又迎来了一批上海各校男女中学生们。这批年轻亮丽,朝气蓬勃的上海人在华丰的岁月又将怎样渡过?
请看下期:华丰厂的上海人.(二)
一待续一
本集主要资料来源:
朱靖安、金明兴、王勤生、吴洪、谭正宁、王顺利等
本集图片来源:
朱靖安、金明兴、谭正宁、王顺利等
感谢资料及照片提供!
作者简介
■黄士徳,笔名昆仑风。北大荒老三届知青,626军工二代,曾经在军工三线9936工厂、5206工厂工作。后经公司推荐至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勘探进修班学习两年,毕业后进入甘肃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2003年开始在青海、西藏、新疆各地勘单位和各矿业公司工作,现在是高级地质矿产勘探工程师。曾在新疆昆仑山及帕米尔高原勘探近十年,对西域风光情有独钟。写下很多散文、记实、知青、军工回忆录、诗歌、随笔等。文学作品多刊于新疆南疆各地报刊及地勘单位内部刋物。2014年退休,是今日头条历史领域创作者,简书作者,目前还在新疆喀什某矿业公司任地质总工。
2019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