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中医临床秘方: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22首)(上)
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22首)
18.1通脉汤
【来源】杨百茀,《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丹皮、桂枝、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解】主治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症,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识,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王清任则认为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并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本方是从张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来,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芎、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生地、白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加减】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均为先煎)。
【疗效】临床屡用,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
【附记】凡中风初期实证者忌用。
18.2加味补阳还五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外伤性截瘫。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附记】又《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载周信有的愈瘫汤:大黄芪40克,赤芍9克,淫羊藿20克,红花、秦艽、僵蚕、广地龙、归尾、川芎、续断、川牛膝、桑寄生、骨碎补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偏瘫,语蹇,口眼歪斜,见于脑血栓者。用之多效。
上列二方,组成各有侧重,一重在益气活血,一重在兼补肾虚、祛风湿,故附方主治偏瘫复感风湿之邪而又肾虚者,用之为宜。
18.3豨莶至阳汤
【来源】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九制豨莶草30克,黄芪9克,天南星、白附子、川附片各6克,川芎、红花各3克,细辛1.5克,防风、牛膝各6克,僵蚕3克,苏木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扶阳熄风,活血通络。
【方解】阳虚证有阴盛、有阴不盛的。大抵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因为阳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是为紧要处。故方以九制豨莶合芪附汤扶先后天之阳气为主;再以细辛领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僵蚕行气分以熄风;川芎引红花、苏木、牛膝行血分以熄风,则三阴三阳诸经气调血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风的病变。故而用之多效。
【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加减】如见清窍闭塞(牙关紧急),先用辛温开窍法。以细辛3克,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克。灌服,3小时内灌两次,待清醒并有饥饿感时,再进本方。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18.4豨莶至阴汤
【来源】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制豨莶30克,干地黄9克,盐知母12克,当归、枸杞子各9克,炒赤芍12克,龟板6克,牛膝、甘菊花、郁金、丹参各9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方解】阴虚有阳盛、有阳不盛的,大抵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阴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通其经。方用豨莶草合大补阴丸以滋养肾脏亏损的阴精为主;并以当归、枸杞、牛膝温养阴经外泄之气;赤芍、郁金、丹参、甘菊花以活血平肝;庶几阴精复,阳气固,火以宁,风以息矣。故用之多效。
【主治】中风(阴虚证),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也呈突然昏迷状态、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18.5涤痰熄风汤
【来源】谭日强,《谭日强医案》
【组成】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各9克,建菖蒲、远志肉、广陈皮各5克,双钩藤15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水竹沥2匙(兑服),生姜汁1匙(兑),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3次分服。
【功用】涤痰开窍,镇痉熄风。
【方解】本方主治痰热阻窍之中风,故方用半夏、南星、白僵蚕、竹沥化痰散结;陈皮理气,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渗湿,湿化而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痰,兼制半夏之毒;天麻,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水牛角可代犀角之用,有较强的平肝熄风作用,又善清热;菖蒲、远志清心宁神,开窍豁痰。诸药配伍恰当,丝丝入扣,临床投之,对挽救痰热阻窍的危重病人有一定效果。
【主治】中风偏瘫。症见痰涎壅盛、神志不清、舌强不语、一侧偏瘫、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风阳内扰、痰热阻窍之证。
【疗效】屡用效佳。
18.6通络活血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地龙各10克,生穿山甲、僵蚕各9克,豨莶草、竹茹各12克,鸡血藤20克,知母、黄柏各9克,蟅虫、全蝎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平肝豁痰、通络活血。
【方解】方中桑寄生、威灵仙、豨莶草皆为疏通活络之品。鸡血藤活血通络,加入穿山甲、地龙、蟅虫等活血通络之力更强;石决明镇肝熄风;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逆;竹茹、黛蛤粉清热化痰;知母、黄柏滋水泻火;全蝎、僵蚕专熄肝风而治口眼歪斜。如再加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活络丹等效果更好。此方活血之味较多,古人虽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其实活血通络,使血栓疏散,血脉流通无阻,偏瘫自能痊愈。
【主治】中经络为中风证之较轻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实证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脉象弦滑而数。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加羚羊角粉1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川郁金各9克;如不语或兼饮水即呛者,为会厌麻痹,除加上四味外,再加入天麻、白附子各3克;脉数大有力,加生石膏30克,龙胆草、栀子各9克;头重脚轻,加白蒺藜10克,钩藤12克(后下),杭菊花、龙胆草、牛膝各9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疗效】临床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18.7通络益气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8~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豨莶草12克,当归、白术、地龙、僵蚕各9克,熟地、杭白芍各12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方解】古人曾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说血为气的物质基础,气为血的循行动力。气为阳主动,血为阴主静。血必须由气的推动才能循环不息,营养全身,然又必须有脾的健运,肝的条达疏泄,这样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患者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必大补气血方能收功。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补气以健脾;当归、杭白芍、熟地养血以柔肝;再配以活血通络之品,俾正气充足,循环旺盛,其病自易恢复。
【主治】中风(中经络虚证),多见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证。脉象弦软无力或濡滑。
【加减】若头晕,加生海蛤30克,白蒺藜10克,菊花9克,何首乌10克,或加麻桑丸30克(布包同煎),或加鹿角胶9克(烊化)。腰腿无力,加川续断、狗脊、枸杞子各12克,虎骨1克(研细冲服);口干,加石斛30克,麦冬12克;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克,或加郁李仁、桃仁各9克;精神倦怠,加白人参(或西洋参)、鹿角胶(烊化)各9克,何首乌12克;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或声音低微,加九节菖蒲、巴戟天、山茱萸各10克,远志6克,天麻3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
【疗效】屡用皆有良效。
18.8中风先兆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黄芪、童子参(即太子参)、茯苓、白芍、生地、玉竹、竹茹各15克,白术、甘草、当归、牛膝各10克,白茅根、鲜桑枝、赭石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5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凉血、泻火、消瘀、降逆、化痰。
【方解】前人以风从外入,发生半身偏瘫为真中风,如风自内生,发病为类中风。无论真中风或类中风,皆以气血亏虚、痰多热伏所致。故方用参、术、苓、草、黄芪、玉竹以补气;归、芍、生地以养血;白茅根凉血消瘀;赭石平肝镇逆;牛膝添精益髓,强筋补肝;鲜桑枝治风气拘挛,久服可预防偏风;淡竹茹凉血除热,寒滑利窍,清燥化痰等药为剂。本方系从十全大补汤化裁而成,若能及时按方药连服数剂,多能收到预防之效,但须注意休息。
【主治】中风先兆。
【疗效】屡用皆效,一般连服5剂即安然无恙。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人过五十或六十后,自觉手指或单侧上肢或上下肢半身发麻或木,皆为中风先兆,当急为预防,不可忽视。从师传经验及临床体会,无论左手或右手,自觉一指发生麻木,五年之内须防中风;两指麻木,应在四年内;三指麻木,应在三年内;四肢麻木,应在二年内;如五指俱麻,应在一年内;若半身上下(或左或右)手指和脚趾连肢体麻木,更加头目眩晕,上重下轻,行动飘然不稳,应在短期一月、长则半年之内;倘再加舌蹇、语涩、唇舌发麻,应在数日之内,如能及时治疗,尚可防止,否则必然中风,累见不爽。
18.9通脉舒络汤
【来源】张学文,《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黄芪30克,红花、川芎各10克,地龙、川牛膝各15克,丹参30克,桂枝6克,山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方解】本方从清·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补气通阳,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功更甚,乃方中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海。红花活血祛瘀行滞之力甚强,二者相得益彰,共司臣职。地龙咸寒走窜,入络剔邪,畅通血气,熄风止痉;川牛膝味苦重于甘,攻破之力甚强,非但可活血通络,祛瘀,亦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丹参功似“四物”,善活血凉血,养血益心,祛瘀生新,安神定志;桂枝则可温经行瘀,通阳化气,此四者相伍,可佐君臣,增其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积之功甚强,且其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亦佳。故而独领使命,该方能补能攻,能下能上,且寒温之品并施,以防辛温走窜之品伤及阴血,共奏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荡滞邪,祛瘀生新之功。同时一味山楂既可奏活血散瘀之效,又可消解诸药之腻,健脾和胃。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加减】如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2克,菖蒲、法半夏各10克,茯苓15克;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者,原方去桂枝,加胆南星、郁金各10克;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克,菊花15克;眩晕明显,属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克(先煎),茺蔚子10克;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显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苡仁20克或藿香、佩兰各10克;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各10克;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2克(后下);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钩藤各10克。
【疗效】临证屡用,每获显效。
18.10发郁通络汤
【来源】田成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羌活3~6克,葛根15~30克,川芎15~30克,地龙10~15克,白附6~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发郁化痰、通络祛瘀、熄风解痉。
【方解】中风之源不外是“痰、瘀、风”三者凝聚郁结阻塞经络脉道,郁生诸病、经络区域广泛,《内经》言:“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心属火,主血脉,心脑一体,血郁发之;肝属木,风象肝,风郁达之,古有“发郁汤”、“达郁汤”方中有羌活、葛根、川芎诸药,故以二方化裁变通。葛根通经络、化瘀滞、疏阳明、理筋脉为君;川芎化瘀血、透巅脑、通经隧为臣;地龙柔血脉、达气机、熄风热;白附入经络、化痰结、解痉挛,熄风掣为佐;羌活达太阳、透营卫、行气血、消结滞,通畅周身,发挥发郁通络以致熄风之最高效用为使。田教授用此方加减治疗中风各期及所谓心脑血管系统疾患不下数百例,得心应手。
【主治】风眩、风厥、风瘫等中风各期之证,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加减】风眩眩晕、风阳上亢、高血压者,加牛膝、车前子、肉桂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热者加夏枯草、菊花、元参;痰湿盛加南星、半夏;风盛者加代赭石、磁石、龟板;阴虚加元参、草决明;阳虚加淫羊藿、仙茅;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当归、赤芍、郁金、土元、水蛭诸物;风厥期昏迷、高热者加牛黄安宫丸,寒者加苏合香丸。风瘫期加白薇、泽兰、甲珠、全虫、蜈蚣。本方有四味药常常加入,作用各异。菊花,清头目、散风热、柔血脉、益肝肾、解毒气、降血压;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治冠心病、气管炎;郁金,入心化瘀、舒肝利胆、开郁行气、宽胸止疼,降低血脂、胆固醇;山楂消内积、柔血脉、溶血脂、降血压、进食减肥。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18.11丁氏七妙汤
【来源】丁伯荪,《浙江中医杂志》(11~12)1982年
【组成】生黄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全当归、赤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鲜桑枝1尺。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
【方解】中风一证,致因诸说纷云,丁氏认为:本病多由气虚不摄、血热沸腾、痰瘀胶结,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甚至离决,故当以益气摄血、凉血泻火、化痰消瘀为治疗原则。此方系由黄芪赤风汤合四物汤复方加减而成。方用黄芪、甘草补中益气,气壮自能摄血;当归养血抚乱;赤芍凉血散瘀;石决明平肝潜阳;夏枯草清泄肝火,缓肝之急;金银花清络中风火湿热;桑枝、防风祛风通络。合奏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之功。其中黄芪一味,别有妙用,看似与中风之证相悖,实则根据有关实验证明,本品具有镇静降压作用,故用为主药。对于气虚患者尤宜。
【主治】中风,或中风先兆。
【加减】若血热甚者,加丹皮9克,倍夏枯草;手足麻甚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15克;手足木甚者,加牛膝15克,淡竹茹12克;口干舌燥者,加大生地30克,石斛9克;气不顺者,加沉香3克(冲);心悸不寐者,加枣仁9克,珍珠母(先煎)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6克(后入)。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良效,对中风之预防,尤有妙用,轻证每月服3~5剂,重证可酌情加服数剂,自可防止中风之发生,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