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学生的“月饼”就是不一样
文:邱昱程 许心玥 老聂
前不久去德育基地磨练,然后就是中秋回家团圆。当时总有人问:从德育基地回来需要写文章么?中秋节需要写文章么?那表情里全是“怎么可能不写”的坚定。
多年的活动后、节日后必写作的习惯似乎已成本能。当然如果让他们写,他们又能本能地写出多年来如出一辙的文字。
那是些多半让我恶心到吐的文字。
我还没傻到没事去找恶心去找吐的地步。
我就会对他们说:想写就写吧,但尽量写出新意。
所以有关德育基地的文章,我才大肆表扬10班严宇洋同学的那段文字,因为那段文字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教官一脚踩在桌子上,手里拿着没收来的扇子,悲愤地说:“我已经带了二十多天学生了……”我没想过教官天天带学生那么辛苦,而更难以忘怀的是他最后一句话。只听他悲愤但又不乏气势地说:“我要是当年好好读书,我还会站在这里吗?!”
中秋节过后,自然少不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文章。团圆,赏月,吃月饼等等细节成了文章的主流。你会说,这个节日不做这些又能做什么?自然,如果文章仅起记实功能,仅仅是为了记忆,那么写这些事也很正常。但我们的文章不仅是记实,还应有审美功能,必须让读者读后有美的享受。而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一成不变则是“美”的大敌。于是我们必须在常见题材之中去寻找被人忽视而有意义的细节,让我们的文章既有节日的印记,又能让人耳目一新。
这次周记中,10班的邱昱程与许心玥虽也写了月饼,但他们的月饼就是与别人的不一样!
先看邱昱程的:
爸爸一刀将拳头大的月饼切成两半,沾沾自喜地说:“我买的月饼就是不一样!”
我瞅了瞅,发现里面的馅料比平时的颜色要深一点;再看了看生产日期,心想:着实不一样!
文章极短,但富有感染力。“一刀”、“拳头大”、“切成两半”、“沾沾自喜”、“瞅”等词,生动形象。70余字,让我们读出老爸的自得与马虎,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看出儿子满脸的不屑?
再看许心玥小丫头的:
五仁月饼,知道吧?
我小时候吃过好多这种月饼,虽然已经好几年没有碰过了,但是味道记忆犹新。
我记得纾影儿和我讲过:为什么你们广东人要把月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吃?不麻烦吗?我们北方都是一个啃……
我当时很迷,反问一句:你不切来吃的吗?那月饼盒配刀叉干嘛?
然后又不知怎么了,话题偏到了太平洋——五仁月饼好吃吗?
她目光呆滞,和我说:“在我还是一个懵然无知的大好少女时期,我哥给我递了一盒五仁月饼:妹儿你尝尝,这个可好吃了。我们北方不是咬着吃月饼嘛,我听我哥说好吃,就啊呜一大口……然后我就再也没碰过月饼和我哥给我的东西。”
今天想起来了,就去拿了块五仁吃。
哇哦!
味道还是如此的……令人难以下咽。
关键在于我爹后面又给我塞了一块……
悄悄抹泪。
德育基地都比五仁香!
我们的文章很多时候不是非要强调正能量,突出主题的高大上,我们的文章很多时候就是要真实地写出自己,自己的小故事、小心情甚至小心眼。这些细节才是最可触摸最可感觉最为真实最易打动人的。
如心玥文字,只是写了两个不爱吃五仁月饼(扣中秋节)的遭遇,一个是“再也没碰过月饼和我哥给我的东西”,一个是吃了一块后“难以下咽”再吃一块时“悄悄抹泪”,虽无多大“意义”,但极富情趣,将两个可怜的小姑娘写得活灵活现。而最后一句“德育基地都比五仁香”,奇特的比较表达强烈的感情,充满趣味。
于是我们完全可以说,情趣本身就是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活在情趣之中可能要比活在意义之中更有意义。
诸多中秋文字,这两篇脱颖而出,特此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