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马尾巴

早读,听娃们背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无奈出京,难舍家人。偶逢使者,传语为信!学生背完,我用简单的文字给孩子们讲述了一千余年前那感人的一瞬。

正要结束讲解时,我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诡异一笑。

二班姚嘉仪、刘思琳的周记记录了那诡异一笑后的内容。因为二人文字相当接近,故将二人文章合二为一,再现当时情景。

老聂给我们讲《逢入京使》。

其中有这么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老聂抓住“东望”二字做文章。

老聂露出奸诈的微笑,说:“我来考考你们,入京使从哪个方向来?”

“西!”全班异口同声。

“诗人要去哪个方向?”

“西!”

“诗人往哪个方向望?”

“东!”

“对,因为他回头看自己的家乡。那马的头朝哪个方向?”

“西!”我们又齐声回答。

“那马尾巴呢?”老聂又问。

“东!”大家纷纷答道。

哼,我们虽然很路痴,但这么简单的两个方向还是分得清楚嘀!

老聂笑了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这时,忽然听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声音发自肖子轩之口:

“下!”

大家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一般,纷纷点头。

老聂于是把拇指一竖,面露欣喜,说:“是啊,马尾巴在那个时候一定是朝下的……”

虽说七年级很多孩子对东西南北一塌糊涂,但就此诗而言,弄清方向并非重点。而我依然以“东望”为抓手,一则的确可以更好理解此诗,并为以后学岑参的另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做铺垫(那里是岑参西去的目的地),二则就是为了逗逗学生,让课堂气氛更活一些。“马尾巴的朝向”可以理解为脑筋急转弯题,前面多个问题迭出,答案虽不难,但也让孩子的神经高度紧张。而最后一题突然冒出的“马尾巴的朝向”,问题本身就有模糊之处,所以随着惯性快速思考的孩子自然容易中招,知道原因之后又有一种“原来如此”的喜悦。

课堂上时不时地逗逗这些孩子其实很好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