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心悸不一定治心——中医治疗心悸的各种证型和方药
今天
医学上有个术语叫心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日常上常常听到有人说:我这心好慌!或者:我的心慌慌的。两者之间是不是一样的呢?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心悸与心慌的意思相近,但略有区别,心慌是人们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或心前区慌乱、悸动不安的感觉,多是一种俗称,也是包括心悸在内的一种统称。
心悸是一个医学术语,是指病人自觉心脏搏动的一种不适感觉,病人则常描述为心跳、心慌、心累等感觉。
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见于心搏增强、心动过速、早搏等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神经功能紊乱等,早搏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是一种疾病,分为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通俗一点说就是在正常的心跳周期内有提前出现的心跳。
心悸是一种症状,心率快的时候会有心悸的感觉,通常感觉是心跳很快、有心慌的感觉。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成为怔仲。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
心悸,一般分惊悸和怔忡两种。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后者并不因受惊,而自觉心悸不安,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曰:"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辨证论治。
治疗心悸病,中医治疗原则是分清虚实论治,虚证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予以祛痰、化饮、清火。本病以虚实夹杂为多见,且虚实主次,缓急不同,故治疗当标本兼顾,辨证分型。其辨证分型如下:
1、心虚胆怯证: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剧,坐卧不宁,少寐多梦,多梦易惊,恶闻声响,少食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治法应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选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思虑劳心则重,面色无华,口唇色淡,倦怠乏力,纳少腹胀,便溏,脉细弱。治法应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选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眩晕耳鸣,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胁肋胀痛,善叹息,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应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和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参附汤;
5、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肢面浮肿,甚或咳喘不能平卧,胸闷胀满,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治法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选苓桂术甘汤。若心功能不全,导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嗽或喘,端坐呼吸,方选真武汤;
6、瘀阻心脉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应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选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失眠多梦,胸闷烦躁,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应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
8、邪毒扰心证:心悸,胸闷,气短,发热恶寒,左胸隐痛,咳嗽,神疲乏力,口不渴,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治法应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选银翘散和生脉饮。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用!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