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儒学人物

              兰溪儒学人物

杜汝霖(约1040~1100),字仁翁,紫岩乡上郭村杜宅人。从安定胡瑗学,善古文,开县域北宋理学研究之先。孙陵,克传家学,有子五:伯高、仲高、叔高、季高、幼高,皆博学能文,时人称“杜氏五高”,亦称“金华五高”。伯高名旟,登东莱吕祖谦门,陆游、陈傅良、叶适、陈亮咸称其文;南宋淳熙至开禧年间,两以贤良方正荐而不赴。仲高名旃,曾占湖漕举首,从辛弃疾游,著有《杜诗发微》、《癖斋集》。叔高名斿,曾问道于朱熹、辛弃疾诸人,朱熹时遗书启迪;陈亮称其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发春妍以辉映。季高名旞,与何基友善。幼高名旝,文与旞齐名。旃子去轻、 子去伪、斿子去非、旝子去华,皆有文名。去伪子濬之,以《春秋》领乡贡。元吴师道称:自汝霖至濬之六世,仕虽不显,而文彩声华联袭不坠,亦吾乡罕有也。

高廉(1076~?),字清臣,甘棠乡人。任弋阳县主簿,暂代临海尉,又辟昌化尉,将行,恰好青溪农民军攻陷金华;于是招募勇士与乡人守卫乡境。清溪军不敢犯。后奏迁右修职郎。子栴,从范香溪游,登进士第,整理编辑《香溪集》22卷传世。

范浚(1102~1150)字茂明。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出身“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的膴仕世家。祖锷、父筠皆进士入仕,封上柱国。浚兄弟中有进士8人,举人1人,皆入仕途。浚排行第八,自幼嗜学,不喜荣利,仰希圣贤,笃志求道。南宋绍兴二年(1132)举贤良方正,因不屑与秦桧为伍,屡召不就。曾拟《进策》25篇阐述富国强兵御金安民要略,凿凿可行。以秦桧主政,未能实施。此后于兰溪宝惠书院设帐授徒至数百人,播扬其经世致用的理学思想。朱熹曾两访其家,后为之作小传。范浚墓于镇宝惠寺,屡经修葺,至今保存完好,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浚理学于金华乃至浙江影响深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他是宋代浙江本土诞生的第一位著名理学家。元黄溍称:“自贤良先生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遂得濂洛之统。而北山何氏又传朱子之学于门人,以淑后进,于是婺学大振于世。而谈者推原所自,必归于先生。”明章懋称:“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又其后何、王、金、许遂相继以得考亭之说。道学之传,于是为盛。非先生之功而为谁功?”范浚一生著作甚丰。现存《香溪集》22卷,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由范浚高弟高栴编,侄范端臣首刊。元、明、清相继刊印4次。民国24年(1935)商务印书馆再次刊印。1985年,中华书局第7次出版发行。

徐良能(1104~1174),字彦才,古塘村人。从范浚学,治易经。南宋绍兴五年进士。历宿松、安吉知县,皆有惠政。宿松任,抚流亡,勤劝课,不以土产供馈遗。前政私增俸给尽为削去。县吏认为旧例所当得。良能道:非例也,赃也;想以此诱我?闻者皆服其廉。任安吉,竭力赈济艰食之民,除水灾之赋。民为之绘像祀于学宫,刻有纪政碑,并作渔樵耕织四歌谣歌吟于道路。其中《渔歌》:

“市价鱼平酒亦平,卖鱼买酒快予情。扣舷笑指一溪水,若比官清官更清。”卸任日,众争相赠礼,一无所受。旋任御史检法官,升太常博士。首陈预谨边防,精择守令,虔供祭祀三事。继而由监察御

史升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封兰溪开国男。久居言职,因疾告休。著有《杂著》、《奏议》及《易说》若干卷。

范端臣(1116~1178),字元卿,号蒙斋,香溪镇人。自幼从叔父范浚学,千言成诵,过目不忘。诗书易理,备研其精;正草隶篆,皆造于妙。为范浚高第弟子之一。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张孝祥榜进士第二人,为榜眼。官授起居舍人,右史,以文翰著声馆阁。出知韶州,历江西转运使。入官未尝弃学。绍兴三十一年(1161),首刊由范浚高弟高栴编纂的《香溪集》22卷行于世。与吕祖谦、韩元吉、曾文正于兰溪灵洞栖真教院作四君子游,并题名洞中。其宏博之学,风雅之文,出入诸家,卓然名世。学者称其为“蒙斋先生”。卒葬钓鱼台南,与范仲淹、方元英、谢皋羽共享严子陵高风亮节祠。著有诗集3卷,文集20卷行世。

徐畸(1127~1210),字南夫,叔范,香溪人。自幼颖敏绝伦,力学好修。受《易》于朱震,得其旨要。兼明《春秋》、《戴记》。居家孝友,处友正直不阿。为文雅赡有法。隐居教授,学者称为“天民”。乾道年间(1165~1173)举贤良方正,未应。或劝之仕,曰:“以经淑人,是亦仕也。”

著有《周易解微》3卷,《礼记心法》20卷,文集若干卷。祀乡贤。

范处义(1132~1203),字由中,里范村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官大理簿国子丞太府少卿,知建宁府,终右文殿修撰中奉大夫,兰溪开国男,食邑300户。善诗文。时论南宋之初,攻序者莫如郑樵(福建莆田人),最尊序者莫如处义。著有《诗传》、《诗补传》、《解颐新语》若干卷。

潘慈明(1133~?),字伯龙,女埠下潘人,潘杲之子。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仕至秘书丞,荆湖南路转运使。先是知江州,创建周濂溪先生祠堂,朱熹为之作记。殁时遗教子孙,以古礼送终,乡人传以为法。其文词、议论亦卓然可记。徐畸、吴师道称其为吾乡名士。

邵囦 字万宗,太平乡元潭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授郴州教授,改潭州。朱子帅湖南,荐其学行,奏称文学自将诲诱不倦。晚岁由楚州奉祠归家。名其堂曰:今是,人称今是先生。初,囦刻三

家礼范于学宫。朱子曾对人说:“长沙郡博士邵君囦,将吾亡友敬夫所次之书而刻之学宫,盖欲吾党之士相与深考而力行之。以厚彝伦而新陋俗,其意美矣!”朱子论释奠礼,囦刻之,以书报朱子曰:“以公之惓惓,于此谨已锓木而广其傅。”著有《曲礼》、《王制》、《乐记》、《大学中庸解》、《读易管见》、《今是堂稿》等书。祀乡贤。

应镛(1168~1229)字子和。甘棠乡人。博学多撰述。庆元五年(1199)进士,登博学鸿词科。

官至太常寺卿,知开州。著有《尚书约义》、《礼记纂义》及《应子和集》等。皆佚。祀乡贤。

杨与立(1183~1256),字子权,本浦城人。受业于朱熹。曾任遂昌知县。后定居兰溪白露山下,讲学终生,以道学著称。因其所居白露山下地形似船,人称“船山先生”。何基、王柏曾去求教。时人评论:“何王之学,船山有浚源之功。”辑有《朱子语略》20卷。祀乡贤。

张润之(1212~1283),字伯诚,号思诚子,石阜岭村人。何基入室弟子,研习30多年,尽得所学。金履祥为何基续编《〈近思录〉发挥》,一一质之而后定。履祥赞其为朱门嫡孙行,端平淳祐,文献灵光。值乱处约,布衣蔬食,薪水或不继,处之裕如。冰雪孤松,端操凛凛。许谦称赞其笃诚清介,问学专力于经,天才骏利,襟度融朗,有浴沂咏归气象。宋末避乱,居金华山中,遂有桃源之志,採其幽胜为《洞山十咏》,微言奥旨,高风雅韵,犹可概见。曾于石阜岭创立湓东书院,设帐授徒,播扬理学思想。

徐钧(1231~1303),字秉国,号见心,永昌樟林村人。父时升,由进士知无锡县,有治行,升知汀州府。钧以父任为濠州定远尉。宋亡,不仕归里。建池亭书院,每日以史籍自娱,与金履祥友好。于是邀请他到池亭讲学,以教子弟,且朝夕惕厉,修以治人之道。著《史咏》1000余首。许谦称其学优而闻多,慨然有志于天下。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桐山后金村人。幼聪睿好学,及长更自策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无不研习深究。20岁以后,师从何基、王柏,专事理学,为“金华朱学”中坚。其理学思想深受范浚影响,克绍道统,敢于疑经,坚持事功。时当南宋晚期,国事已无可为,于是绝意仕途。元兵急攻襄樊,朝廷坐视不敢救。履祥直向朝廷进牵制捣虚之策,惜未采纳。宋亡,讲学于严州钓台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兰溪齐芳书院、重乐精舍、仁山书院和池亭书院。学者称“仁山先生”。柳贯、吴师道、许谦皆其学生。元大德七年(1303)卒。元至正间(1341~1368)赐谥文安,明正德十年(1515)敕建专祠,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孔庙。今兰溪桐山后金村有金履祥墓和仁山书院(另一处仁山书院在市区天福山金文安公祠)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履祥一生治学极为严谨。主要著作有《通鉴前编》、《大学疏义》、《论语孟子集注考证》、

《尚书表注》等。《元史》列传。

唐良骥(1237~1298),字德之,黄店三泉村人。博学能文,举明经。仕提刑司干办。与金履祥相友善。建齐芳书院,延履祥讲道、著书。弟良知、良史、良瑞皆从学。良瑞,字进之,号石泉,尤知名。孙晋卿,字景文,行年80好学不倦。著有《性极精义》一书。

叶克诚(1250~1323),字敬之,号东谷居士,白下叶人(今建德市境)。以《春秋》应乡荐,不偶,绝意进取。筑室于道峰北,请仁山金先生讲学,仁山为颜其室曰:“重乐精舍。”金华许谦,浦江柳贯皆聚讲于此。后人名之曰“儒源。”仁山作《通鉴前编》,嘱其相助。许谦曾推之曰:“读书虽未获显用,而其有志圣贤之心始终不懈。”素好义,乡里中施有可博者,必倾囊为之。恰遇岁饥,出粟2000石,以赈济。荐任婺州路判官,未就。著有《格致录》、《春秋发微》。祀乡贤。

柳贯(1270~1342),字道传,横溪镇柳村(原属浦江县通化乡乌蜀山)人。入元,历任国子监助教、太常博士、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曾就学于金履祥,凡六经、兵刑、律历、数术、方技诸书无所不通,文学尤为世所称。所作散文长于议论,诗善写景物变化。与黄溍、虞集、揭徯斯齐名,号称“儒林四杰”。至正二年(1342)卒。著有《柳待制文集》、《近思录广辑》、《字系》、《乌蜀山房类稿》等书。贯端庄凝重,廉正不阿。幼年即不苟取,某日随父逛庙,拾得价值万缗珠宝,候失主寻找,原物归还。做地方官治狱明察公平,为京官正直敢言。生平以奖进人才为己任,人有一善,谆谆称誉,唯恐不闻。门生宋濂称其:“负瑰雄绝特之才,蓄峻大刚方之德,发而为文则沉雄而雅劲,见于行则端重而遂直,怠色不形于面,媚古不出于口。所学以圣贤为师而不戾俗以为异,所至以教化为重而不阿近以为同。”品行文章皆为世所推崇。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城区隆礼坊人。幼颖敏善记诵,工辞章,诗文清丽俊逸。师从金履祥,致力理学研究。与柳贯、吴莱、许谦往来密切。至治元年(1321)进士,授高邮县丞,抢修高邮湖堤以通漕运。任宣城录事、代知县。时逢大旱,灾民达33万口。师道礼劝富民捐助,得粮3.76万石,又呈请上司得救济粮4万石,银3.84万锭,分次发放,使30余万人赖以存活。百姓颂德。至元初年,迁池州建德县尹,重教兴学,收回被占学田700亩。并一再向上请求,茶税得减,民生得以复苏。因为官清正,召任国子助教,次年升任博士,教诲不倦,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再迁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至正四年(1344)卒于家,终年62岁。次子沉,字濬仲,明洪武十五年(1382)官东阁大学士。

师道生平以承传道学为己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曾采兰溪人物言行可为后世取法者撰《敬乡录》,又采金华一郡之人物言行撰《敬乡后录》,是为婺州首部人物志。另著有《礼部集》20卷,附录1卷,《易杂说》2卷,《书杂说》2卷,《诗杂说》2卷,《春秋胡氏传附辨》12卷,及《战国策校注》、《兰溪山房类稿》等书。《元史》列传。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自幼刻苦勤学,博览群书,向师求教,必谦恭虚心。早年受学于金华闻人梦吉,通《五经》;后从吴莱学古文辞,又游于柳贯、黄溍之门。元末授徒讲学。朱元璋下婺州,聘为《五经》师,继授起居注,常侍左右,以备顾问。为开国文臣之首。

朝廷大制作,大号令多出其手。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书成后,授翰林院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因事谪安远知县,不久复召为礼部主事。五年升赞善大夫。六年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兼

修国史,修成《大明日历》100卷;又辑录朱元璋的重要言论,编成《宝训》5卷。当时有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朱元璋怒,朝官也都指为不敬,只有宋濂奏言:“他尽忠于陛下,刚开放言路,岂可深罪!”朱元璋重新审阅太素书,果然有可取之处,于是对宋濂更加宠信。十年,以年老辞官,复归青萝故居。十三年,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次年行至夔门因病去世。正德中追谥文宪。著作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凝道记》、《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和《艺园集》等,后人将他的诗文合刊为《宋学士全集》。

徐原(1312~1394),字均善,又字君善,号南州,岩山人。少从吴师道习理学,与吴沉、童梓为友,博览群书,以诗文名世。创办岩山书院,与吴沉、宋濂相与讲学。元至正末,明太祖朱元璋下婺州,开郡学,遂以徐原与吴沉为训导。历主福建、江西考试。太祖改婺州为宁越府,徐原仍为训导。丧乱之余,婺州学校久废,至是始闻弦诵之声。洪武初,授翰林待诏。母老乞归。著有《五经讲义》、《强学斋文集》。

赵良恭 字敬德,号天全子,城内隆里坊人。受业于吴师道,曾建聚星楼于城南,延接诸名士。所学日进,试不利,遂弃去,专事古文词,尤精于诗。晚年作蜗壳轩以终老。所著有《白云山房集》。

吴沉(1320~1390),字濬仲。城内隆礼坊人。父师道。沉与兄深传其家学,名重一时。元至正十八年(1358),明太祖攻下婺州,召沉及许元等10多位名士讲经史。不久,命为郡学训导。洪武元年(1368),授翰林院待制,召侍左右,又改编修转翰林院典籍。待遇亚匹宋濂。洪武十五年(1382),擢升东阁大学士。以待制入阁者,终明代唯沉一人。明太祖曾对他说:“古圣贤立教大要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其言散在经传,未易会其旨领。尔等可以此三事编辑成书。”

书成,赐名《精诚录》,复命沉撰序。沉曾著论文,首次提出“孔子封王为非礼”。至嘉靖九年(1530),更定祀典,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后改翰林侍书,国子博士。以老归,卒祀乡贤。著有《千家姓》、《应酬稿》、《瀫川集》及兵家言辑《六经师律》等书。吴履(1320~1390),字德基,紫岩乡人。通《春秋》,善书法,尤工行草。明太祖定婺州,聘为本郡学正。洪武初,任江西南康县丞。此地民性强悍,颇轻之。履摘发伏奸,吏民皆慑服。时有王、罗二姓械斗,牵连千余人。履谕以祸福,化解宿怨,两姓甚感激,谓“吴公活我”。县令周某下乡巡视,受乡人辱骂,欲捕之,而其人逃逸。周怒甚,将其邻人皆拘。履阅案卷审明情由,即释所拘邻人。当地风俗多巫祀,以蛇为神。履下令禁止,召巫责之,又沉神像于江中。治南康6年,深得百姓爱戴。调任湖南安化知县。其地邻近三苗,民风懔悍,有万夫长易俊原据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发兵征讨,召履商议。履以其据险为保命,并非谋反,亲往其家招安,俊原果应命而至,得免干戈。升山东潍州知州。俗以牛羊代秋税,且须远驱至陕西交纳,途中多病患死亡,乡民多因此破产。履改征牛羊为粮食,潍民称便。任2年,适值改州为县,奉召回京。百姓涕泣奔送。遂乞归,病殁于家。入祀南安名宦,邑乡贤。《明史》有传。

童梓(1320~?)字良仲,号自得斋,香溪人。受业吴师道,善古文诗词,工书翰。初与赵良恭、严天瑞诸人同以文学知名。登至正二十年(1360)进士二甲第一名。历官通州同知,河间治中。元亡还乡终养,日以诗酒自娱。著有《诗集》。

诸葛伯衡(1328~1391),名阡,以字行。诸葛村人。性清介,持名节。少从吴师道习理学,获前辈绪论,精求实践,乡里咸推重之。洪武初,授北平杂造局大使,不以家累自随,出入无车马,遇雨辄草履行走泥途中。迁赵州吏目,闻此地建峰庙中有青蛇,进家必有祸。伯衡杀青蛇,严惩蛊惑人心者,民以不惑。以左春坊大学士董伦荐,召问治道,伯衡回曰:“圣明之世,纪纲正而法度修,民皆安业,但廉耻之道轻耳。”皇上大悦,擢陕西参议。以道途远近定转输之法,民甚便。后改任广东参议,卒于官。《明太祖实录》卷228载:“擢肇州吏目诸葛伯衡为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伯衡金华兰溪人,洪武初以秀才举擢北平宝泉局大使,改杂造局大使,迁福建盐运司广盈库大使。凡典钱币十余年,守法奉职,人称其廉。后改云南大理府肇州使目,操持益励。时左春坊大学士董伦知其贤。会伦出为河南参议,乃上书荐伯衡于朝,即召至京师擢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甫数月,丁母忧,服除,改广东参议。以疾卒。”

邵玘(1375~1430),字以先。椒石村人。永乐四年(1406)进士,擢监察御史,历官江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玘幼承家训,在官以威严称,遇事善断,为人外肃内宽,廉直有声。永乐十四年(1416)春,朱棣命玘巡视两浙水旱灾情。至兰溪重灾区,见庐舍尽塌,人畜漂溺,为之泪下,急呈奏本,祈求赈济。所作《永乐丙申年洪水记》,详述灾情,“闻者酸心,见者骇目”。后巡按河南,遇事果断,吏胥无所容奸,所至削妄费,除贪庸,克举其职。宣德元年(1426),调任福建按察使。闽中饥荒,不及奏请,尽发各属仓廪赈济,全活者无数。宣德三年(1428),升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间奏黜御史不称职者13人,精简庸懦不肖者80余人,纲纪复振。玘理狱公正,冤民伸白,人命所系,能持之以平,时有“无冤都察院”之清誉。宣德五年卒,祀河南名宦祠。《明史》列传。

郑锜(1428~1516),初字湘之,又字威甫,号听庵,城区人。9龄失怙,幼年家贫而能厉学。

闻丰城丁秉英以理学提倡后进,即鬻田备装而往受业。3年归,乃与章懋更相师友,讨论经史,精讲易学。四方之士,皆来问业。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授靖江令。政务平易,以德化民,发廪

济饥,昭雪冤狱。适逢监司行县,不喜其宽政,欲加非礼。即封印纳还,曰:“予自兹隐矣。”监司愧谢。未几因丁母忧而归里,百姓惋惜,立像尸祝。此后不复出仕,筑室于兰溪城内庆成桥北,枕冈临流,为传授学问之所,从学者赵年、董遵等后起萃集其间。正德十一年(1516)卒于家。祀乡贤。

锜博通经史,理学造诣深奥。为文温粹冲淡,不事雕饰,教人亦以崇尚浅显通俗为旨,而痛疾艰深之文。著有《听庵稿》。正德年间,与章懋同撰首部《兰溪县志》。

徐永溍(1392~1450) 字有源,竞秀坊人。永乐十八年(1420)荐于乡,会试未第,卒业太学。

洪熙初,诏翰林妙选太学之士学行优长者60人,引赴廷对,亲策问,既而拔其尤,得20人,以溍列第一,授吏科给事中,复赐勅以嘉之。后为当道所忌,出判六安州,著治行。转光禄寺署丞,又迁福安知县,荐升福建按察使佥事,命下而卒。历官数十年,尽心职务,食不兼味,衣不锦绮。卒之日宦橐无储资。祀乡贤。

黄楼(1435~1521),字时高,号云山,黄店人。家丰于赀,好读书,品题古今人物,居乡好礼,济人之急。弘治五年(1492)岁大祲,发粟数百斛,计口家给,全活甚众。自处俭约,绵裘葛衫支寒暑,常膳则累日不肉,无客则累月不饮。构书楼于宅旁望云山,储书数万卷。揆常稔田数百亩,专充子孙教养资,作家训以垂后。享年87岁。朝廷赐玺书,旌为“义民”。

金盛(1435~1494),字昌伯,号虚室,诸葛长乐村人。幼与章懋同窗。初从叶姓,作叶盛。正德六年(1511)由本府详请,改复金姓。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初试尚书膳部,旋知莒州。州民素称难治,莅任期月,百废俱举。次年旱、蝗,虔诚露祷,雨降,蝗寻灭。部内有乘凶荒为变者,设计擒戮之。因请建十字路巡检司,以备不虞。民用安堵。饥且疫,发金帛万计以赈之,全活甚众。又沐水善泛,作舟以济。人怀其惠,号“叶公渡”。九载将满,士民交章乞留,将迁秩,不久以丁内艰归。居官常以孔子无欲速、无见小利两言及吕舍人当官之事书作座箴。性旷达,曾自营生圹,号“小蓬莱”,日夕携酒吟酌其间。著有《梅谷稿》。

章懋(1436~1521),字德懋,号闇然翁,晚号瀫滨遗老,世称枫山先生,渡渎村人。自幼颖悟,10岁能文,15岁补博士弟子。天顺六年(1462)乡试第一,为解元。成化二年(1466)会试第一,为会元,赐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娱两宫太后,命词臣撰诗进御。章懋与同僚黄仲昭等上疏力止,建议“省此冗费,以活流离困苦之民”。宪宗怒,廷杖,贬临武知县。后改南京大理寺左评事。调福建按察司佥事,以饬纪尽职为任,倡经商以富百姓,许采矿以绝盗源,减造田税以轻民负。41岁辞官归里,奉亲读书。后开讲室于枫木山中,四方学者不远千里问道求学,门墙林立。学生中有4人列传《明史》。弘治十四年(1501),起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六馆之士人人憾得师之晚。正德元年(1506),屡疏乞致仕不允,以病弃官归里。五年,起为南京太常寺卿,次年改南京礼部左侍郎,皆辞不受。十六年夏,世宗即位,家进南京礼部尚书,是年除夕卒,享年86岁。诏赠太子少保,谥文懿,赐祭葬,敕祀乡邑,赐祠额“崇儒”。毕生清廉,三子皆务农。其学以濂洛关闽为宗,是明前期理学主要传人之一。于书无所不读,于天下事无不理会,精究力行,议论多切实精当。尝谓“法无古今,便民者为良法;论无当否,利民者为至论”,言必根志,志必先用,用必赴功。《明儒学案》谓:“金华自何、王、金、许以后,先生承风而接之。”著有《枫山集》、《枫山语录》,正德年间主纂首部《兰溪县志》。《明史》列传。

章品(1439~1526),字廷式,号慎斋,香溪人。幼与章懋齐名。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南武库主事,陈治安十策,多见采行。迁武选员外郎,在官与杨廉、邵宝、蔡清等相友善。仅两考,遂引退致仕。家居19年,以读书撰述为乐。晚丧明,仍盛沙画字,令子弟记录之。有《周易习义》、《春秋经传辨疑》、《礼记大旨》、《辩疑孟子》、《正蒙发微》、《含章子集》、《金华文献录》皆版行。祀乡贤。

董遵(1451~1531),字道卿,号东湖,自称白鹿道人,甘棠乡人。受学章枫山之门,潜心理学,专心致志。贡入礼部试,居首选。授江西南昌府学司训,正身率物,士皆向风。时江西提学使蔡虚斋、邵二泉相继视学,征之主白鹿书院。寻转溧阳教授,升江浦知县。在任3年,百废俱举,上疏乞近地便养。忤当道意,调知广东感恩县。后数次恳请,得终养归,与从子皆事亲甚孝,人以“一门两孝廉”称。遵向从郑锜、章懋学,在章门尤日久,故《枫山语录》出其手辑者多。《广东通志》称其:“两职教,再宰邑,一介不污。”著有《金华渊源录》及文集若干卷,纂《兰阴董氏宗谱》,编刻《滕王阁诗文集》、《庐山览秀稿》等。祀乡贤。

姜麟(1453~1532),字仁夫,号巢溪,上华皂洞口村人。少从章懋游,曾与从弟芳及董遵讲明理学。天顺二十三年(1487)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员外郎。升四川按察司佥事。定马湖之乱,不烦一兵,人服其才。曾奉使贵州,特迂道至白沙,谒陈献章,称为“活孟子”。心胸宏阔,议论高古,以学问文章名。著有《姜仁夫集》。

黄傅(1461~1499),字梦弼,黄店村人。家居白露山麓,自号白露山人。天资聪敏,在章懋门下就学时备受赞许器重。懋以金华三大担嘱之,“吾婺有三大担,自东莱、何、王、金、许后,道学无人担;自宗忠简、潘默成后,功名无人担;自吴、黄、柳、宋后,文章无人担”,遂饬躬励行。

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授江阴令,崇礼劝学,兴利除害,宰理精敏,5年遂称大治。荐召入京,百姓为之立生祠。迁贵州道监察御史,权贵惮其风裁,相戒敛避。未及一年,以病谢归,贫困无以养

家。家人埋怨,辄赋诗云:“病餐藜霍神犹壮,死卧溪山鬼亦清。”卒祀江阴名宦,邑乡贤。傅清风峻节,谙练吏治。尝应都台求言,作时政诸事目:定田则以杜弊源,薄赋敛以舒民困,均徭役以服民心,遵法律以禁奸回,端本澄源以定万世太平之业。凿凿可施。傅博学强记,经史百家无不钩引贯穿,义理之学上泝朱程。为文雍容宏丽,有一泻千里之势。著有《江阴县志》、《白露山人集》。

陆震(1464~1519),字汝亨,号鹤山。后陆村人。师事章懋,慷慨有大志,以学行知名。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江西泰和知县。任内减轻赋税,积谷备荒,巡视乡村,劝课农桑。时朝廷发兵镇压永丰、新淦民众暴动,官兵沿途骚扰百姓。震向总督建议,准县供应粮秣,不许官兵私自勒索,民甚感德。离任后为立生祠。调任兵部主事,因疏谏武宗北游,被严遣,获大臣营救得免,改任武选员外郎。正德十三年(1518),佞人江彬鼓动武宗南巡山东祀神祈福,一时内外汹汹,变幻莫测。陆震与同僚黄巩等上书劝谏南巡,并请诛杀江彬以谢天下。武宗与诸倖臣大怒,罚跪午门5日。后廷臣疏继进,益怒,俱加梏罚跪阙下5日,又下诏狱。震被三讯三杖,拷掠至死。临终前作书与诸子云:“吾虽死,汝等当勉为忠孝。吾笔乱,神不乱也。”无一语及家事。嘉靖元年(1522)追赠太常少卿,崇祯年间赐谥忠定。《明史》列传。

方太古(1471~1547),字元素,自号寒溪子、一壶生,女埠人。幼时警敏,爱好吟咏。早年曾从章懋学习经学,通《诗经》、《周易》、《春秋》。18岁入太学,补为博士弟子员。后弃科举之业,不应征召,致力读书写诗。30岁出游三吴,与姑苏杨循吉、徐桢卿、沈周、文徵明等唱和。继又南游入闽,与名士林埜成莫逆交。出闽后,又遍历匡庐、九华、秣陵等名胜,仍侨居于吴中。嘉靖初年,隐居于兰溪解石山(今马涧穆澄源境)中,“迹不出山,影不入俗”。晚年返居女埠故里,建寒溪书屋。地方潘杲与郡邑官吏,以及乡绅士人皆来登门求教。王阳明寓兰时,与其交往甚契。子孙三代俱工诗。方太古读书好古,其诗颇似唐代孟郊、贾岛。大抵以感时愤俗之意为多。著有《易经发明》、《理学提纲》、《寒溪子集》。

唐龙(1477~1546),字虞佐,号渔石。城北隅人。少师事章懋。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山东郯城知县。后出按云南,查处大案,稳定政局。再按江西,妥处朱宸濠叛乱案的善后事宜:罢“三司”官,撤驻军,夺占土地还原主,深得民心。升陕西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嘉靖七年(1528),改官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奏准免征淮西官马种牛,寿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感恩。召入京任左副都御史,又任吏部左、右侍郎,摄铨人事。十一年(1532),陕西大饥,延绥边境告急。以龙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赈济。龙临危受命,救灾为先,以训平籴,禁闲粜等10条对策解救数十万濒死饥民。继而反击吉囊、俺答所部入侵,令其北徙600里,大败遁归。同时查办内奸,就地正法;绘制三边地图,制订攻防计策,三边绥靖。召还为刑部尚书,彻查刘东山构陷140人的大冤狱,蒙冤者皆昭雪。加太子太保,转南京吏部尚书。嘉靖二十五年(1546),因一小案“引疾不报”被罢黜归里。舆出都门30里,卒于馆。死后4年诏复原职,赠少保,谥文襄,赐祭葬。次子汝楫于二十九年(1550)殿试第一,状元及第。著有《易经大旨》、《渔石文集》等。《明史》列传。

章拯(1479~1548),字以道,号朴庵,渡渎村人。幼从叔父章懋学。登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刑部。以忤逆瑾谪梧州通判,单骑谕解马平土獠之乱。瑾诛,召为南京吏部主事,再迁兵部郎中,升广东提学副使。振孤寒,抑侥幸,标示正学,士习一变。升右布政使转广西左布政,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等地。嘉靖五年(1526),黄河溢。六年冬,授工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命治河。时河决鲁桥,治议芜杂。拯议增卑培薄,塞溃疏壅,分杀其势。期为实干,乃为图说,请浚孙家渡至文家集200余里而通之。甫兴工,夏潦又至,河又他决,未及底绩。乃为御史奏劾解职,受命改督显陵工程。此工程甚为浩大,世宗给计费17万两,章拯殚精竭虑,节省大半,解入工部以备河溢赈灾之用。时潘希曾进擢拯议,疏支河以杀其势,筑长堤以防其冲,挑通沛漕,河以无患。显陵竣工后升工部尚书。时夏言建请分祭四郊,拯上议合享,忤旨。赋闲归,家居20年,葛巾野服,乡人皆称之。嘉靖二十七年(1548),诏复其官,旋卒。隆庆初(1567)赠太子少保,谥恭惠。著有《章恭惠公集》、《定性书》、《克复解》等。《明史》有传。

章侨(1488~1543),字处仁,号蓉峰,前阳村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行人。嘉靖元年(1522)擢礼科给事中,疏劾中官萧敬、芮景贤等。言三代以下正学莫如朱熹,近有聪明才智倡异学,好高务名者靡然宗之,请帝禁革。又请依祖宗旧例,早朝班退,许百官以次启事,经筵日讲赐清问密勿,大臣勤召对。选任儒臣十数人,轮流值殿,以备咨询。不久,言添设织造弊端良多,内臣贪横殊甚,至行户废产鬻子,唯急停革。历礼科左给事中,出任衡州知府。治衡政清,讼平费减,盗息都邑,乡闾咸怀其德,服其公。吏部考核全国第一。擢广西按察司副使、补河南按察司,除山东按察司使,莅政3月,出滞囚10多人。寻进山西右布政使。时鞑虏入寇,逼近太原。侨布设方略,悉力备御,虏旋遁去。抚院交章荐功,转福建布政使,夙夜勤瘁,不避炎瘴,以疾卒于官。《明史》列传。

唐仁(1479~1539),字仁之,号四泉,黄店三泉村人,受业于章枫山先生,精通理学,博通经史,尤精于《易》。正德五年(1510)举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任南陵、金溪、溧阳知县。

有廉能声,迁至工部员外郎。卒于官。

章贽(1486~1530),字思敬,号素庵,女埠渡渎村人。从章懋学,生而颖异。其学驰骋上下数千载,捉笔能数千言,豪气雄情,高视阔步。正德时天下多事,作《铸剑赋》三千言,春容浩瀚。嘉靖元年(1522)发解未第而卒。其兄拯曾称其刚毅近仁,质直好义。守先生之格言,究暗翁之绪论,进取似狂,而有所不为又似狷。著有《素庵集》。

姜絅(1486~1563),字幼章,上华皂洞口村人。芳之子。理学得章懋之传。正德丁丑(1517)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请除方孝孺子奴籍,理高介夫冤讼。与金贲亨、黄宗明、应大猷等,以节义

相砥砺,时称六君子。转工部营缮司郎中,剔蠹斥奸,为吏卒所憾。所著有《凤林类稿》、《经史等纪》。

祝珝(1489~1563),字珍卿,太平祝旧宅人。少从章懋受《易》,后入太学。嘉靖壬午(1522)举人,授罗田令。县界万山中,民习犷悍,有大盗根株盘固,珝察知。次年夏,发饥荒,珝发粟按户口多寡赈之。后又禁闭籴捐租税,活者数以百计。属群盗起,白昼剽掠。珝密缉为内应者十余辈,移檄征诸路兵,选精锐直捣其巢,百余年盘踞之寇一旦尽歼,郡赖以宁。他郡滞狱,皆愿就罗田请平。迁武昌同知,擢刑部员外郎。寻乞归。祀乡贤。

唐钺(1494~1563),字君赐,号婺野,黄店三泉村人。龙之族弟,为章懋晚年入室弟子。嘉靖元年(1522)乡举,授溧阳令,修复圩田,教民桑麻,诸善政循声冠江北。迁扬州府同知,分镇瓜步。会岛寇猝起,纠工备材,指画要塞具城。橹冠至,卒以有备,民获安堵。例应殊擢,为权要所阻,调楚府长史。王以夙望礼之。次年谢事归。生平敦行谊,朋友有急,辄倾身以周。博通群籍,不拘拘学究家言。自天文地理,兵刑历律诸书无不探究其原委,为文雄深尔雅,有西京体。其诗独操唐音,以自竞于古作者。所著有《唐楚相集》。

徐袍(1497~?),字仲章,号白谷,城西隅人。从章贽学,夙慧,年13岁补弟子员,领嘉靖十三年(1534)乡举。少即慕乡先正董道卿之行谊,崇尚正学,每日整衣冠读经史,心尽全部,不为涉猎,辄漏数下方就榻。经术尤邃于《易》,远近来学者至数百计,多知名士。陶淑族子弟,因材造就,寒暑不少怠。生平严义利之辨,一丝不苟。淡泊寡营,处斗室隘巷绰如也。著有《古训私编》、《事典考略》等书。祀乡贤。

凌瀚(1510~1587),字德容,一字仲容,号严亭,城西隅人。弱冠负大志,不规科举之学。

从章懋游,得其标的。言果行信,蹈矩履规,修饬伦纪,为时所推。嘉靖四年(1525)以易经学魁两浙,益肆力于学。于是,综博天文、地理,名物、度数及礼乐、兵刑、水利之书,无不究心。四方

从游者日众,因材而成就之。北京国子监祭酒张甬川,折节与之友。选授泰宁教谕,其地山僻,士朴陋。于是每日亲讲明理学,立约以正其趋,贫者以俸银助之。如是9年,士习丕变。在任曾主持山东、

广西乡试。升周王府纪善,任内刚直自持,辅之以礼。曾上崇德讲学等书,词严义正,王甚敬信之。

卒于官,祀福建名宦。著述甚丰,有《古易会通》、《易学纲领》、《易杂说》、《四书随笔》、《群书类考》、《金华正祠录》、《兰溪敬乡续录》及《邵武县志》、《泰宁县志》等。

章适(1511~1554),字景南,号道峰,女埠渡渎村人。贽之长子。博通经史,尤长诗词,有陶韦之风。嘉靖十六年(1537)领乡荐,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时嘉靖帝讳言倦勤,无敢论及储君之事。适慨然进《东宫讲读疏》,忤旨。懔然引疾告归,家无积蓄。有《道峰集》6卷。祀乡贤。

郑本立(1515~1573),字充道,号东泉,城东隅人。少从凌瀚学,不妄与人交。明嘉靖丁未(1547)进士。授苏州府推官,有廉明声。擢御史,巡按陕西,正当地震后百姓失所,讹言煽动,本立悉意抚绥,袪蠹拯乏,饬有司宣布宽条,以安民心。朝议开矿,抗疏止之。再按江西,海寇未尽,兵多招募,帅无纪律。本立预督州县备赀储船只,督饬将领,至即起行,无敢犯者。邑人陆凤仪为人正直,为时宰忌,本立力荐之朝,于是积忤。不久,拜南京通政司参议,迁太仆寺少卿。性刚介,不趋附。年未50即乞致仕归。构“逸老堂”,以著述终。有《有斐亭集》行世。祀乡贤。

赵志皋(1521~1601),字汝迈,号瀫阳。城南隅人。从王阳明、钱德洪学。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第三人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初,升侍读。因忤宰相张居正,出为广东按察副使,3年后谪解州同知。居正殁,言者交荐,旋改南京太仆寺丞,历南京国子监司业、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不久召为吏部左侍郎。万历十九年(1591)秋,进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2年后为首辅,年已70余。时万历皇帝晏处深宫,不理朝政,各地奏章束之高阁。志皋忧心如焚,一再上书请发滞留奏章饬各司办理。当时,矿税盐税过重,民变频生,各地奏报不绝。志皋再三上奏:“非罢矿税而不能使民安。”万历二十二年(1594),辽东失事。朝廷只撤巡抚,不问总兵。志皋力主“封疆被寇,武臣罪也”,遂拿问总兵。当国10年,不植党,不怙权,临下宽和,朝臣疆吏获谴多尽力解救。累疏乞休,帝终不允。后病不能视事,4年上80余疏请退,皆未获准。身卧病榻,仍上章奏请“立太子,罢矿税,选阁臣,用言官”四件国本大事。写罢,卒于邸舍。赠太傅,谥文懿。著有《四游六虚堂稿》等行世。《明史》列传。

徐用光(1521~1555),字成孚,号益庵,徐袍之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会试既登榜,闻父讣,急奔归居丧,哀毁至呕血。三十二年(1553)补廷试,赐进士出身,授工部主事。负责都城治水役,日夜露棲河上,筑堤1800丈,泄庐沟之水使毋涨,京畿东部各县全依赖之。升员外郎,督临清砖厂兼治河。恰遇河道淤塞,梁家乡近百里捐款公帑排浚,不到半月,河漕畅通。李姓州守贪赃枉法,用光上疏弹劾。卒论戍中贵往来,有肆横者,每折之故事,厂贾给发金钱数十万,必割其赢,以佐公费,实以肥囊也。用光一切谢绝。迁屯田司郎中,临清民攀送百里外。道病,行李萧然。窑户献金为汤药资。用光厉声退还,曰:“我如此衣,尔何以墨污之耶?”不数日卒,年仅35岁。用光曾与从弟用检相讲学,入官洁己自持,不可干以私。临清颂德,有烈火精金之誉。著有《徐工部诗集》。祀乡贤。子学聚,别传详下。

徐用检(1528~1611),字克贤,号鲁源。城内人。私淑王阳明,师事钱德洪。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刑部主事,条陈《恤囚议》,被嘉纳。调任礼部仪制司,上疏请正郊庙之礼。出补山东按察副使,专抑豪右。升江西参议,好贤重士。擢陕西督学,厘正文体,精勤课校,得士尤盛。

调任苏、松参政,适有吴江灾民喧拥军门,巡抚欲按法论罪。用检进言:“人有急则呼天呼父母,此嗷嗷者是也。”皆从宽释。丁母忧,服除补福建兵备道,升广东按察使。其时暹罗、占城等国航海至广东经商者近万人,内陆奸徒私与结姻生事。用检设法防之,其患渐息。又升河南布政使,兴学济贫,剔除历年积弊。以太常寺卿致仕。卒祀陕西、江西、广东名宦,从祀省城虎林书院。为官30余年,踪迹半天下,清操始终不易。生平致力理学,是浙中王学主要传人之一。曾三赴婺州崇正书院,两赴新安霞源讲学。讲期日手一编,寝食不释,临终之际,仍议理学。著有《婺州新安纪会》、《友声编》、《己亥二录》、《五经辨疑》、《剑虔录》等。又汇录薛瑄、陈献章、王守仁三家语系,分类排纂而撰成《三儒类要》。

陆瑞家(1532~1595),字信卿,号古台,后陆村人。始为诸生,已而告退。读书希慕古哲,收藏甚富,建楼储之,曰“万书楼”。所交游皆达人名士,学问迥别俗流。所著有《学契谪稿》、《遗野集》、《古台集》等书。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一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城北隅人。父僖,历官刑部主事,湖广参议,云南按察副使。应麟5岁读书成诵,9岁从师习经,稍长,能撰各体诗篇。16岁入

庠,万历四年(1576)举人。应麟爱古文辞。少时随父南下北上,沿途吟咏,见者激赏。工部尚书朱衡过兰江,欲见应麟,泊舟3日以待。应麟感而拜见,赋《昆仑行》680言以谢。朱持以见学使滕公,曰:“天下奇才也!”时王世贞执诗坛牛耳,尤推重应麟。世贞殁,应麟主诗坛,大江以南皆翕然宗之,世称“末五子”。其诗承明七子余风,主张复古模拟,后由重格调而转向神韵。《四库提要》说:“应麟记诵淹通,实在隆万诸家上。”应麟性孤介,薄荣利,自负甚高,晚年益肆于学。于城内思亲桥畔筑室,号“二酉山房”,藏书4万余卷,其中1/3为极其珍贵的手抄本,时为婺州著名藏书楼之一。应麟一生著作等身,堪称明后期一代文豪。著有《少室山房类稿》、《诗薮》、《少室山房笔丛》等数十种800多卷。其中《少室山房笔从》在文献学上尤为后人激赏。《四部正伪》开中国辨伪学之先声。《明史》有传。

章有成(1584~1663),字无逸,懋曾孙,女埠渡渎村人。学博才深,工诗,尤善书,法钟、王。喜积古名画、法帖,达数千卷,日事校核。曾与义乌吴之器、斯一绪、龚士骧,兰溪徐应亨诸人结成“元畅楼”诗社。以孝名郡,《金华文献》有传。著有《诗薮稗篇》、《上客轩片玉斋集》。

徐腾(1663~1741),字筼溪,明城北人,邑诸生。意识卓朗,潜心经籍,善诗,古文以婺州绝学自任。少从金华姜韬学,韬纂《婺贤言行略》未成,腾踵成梓,共48卷。年36卒。素为东阳王崇炳

所器重,及卒,炳赋诗哀之。

(0)

相关推荐

  • 崇文弘教——周瑛的广德之治

    崇文弘教--周瑛的广德之治 徐  彬 周瑛,字梁石,福建莆田人,成化五年进士.是明代理学名臣,<明史>本传称"学当以居敬为主,敬则心存,然后可以穷理,自六经之奥以及天地万物之广 ...

  • 【兰溪祠堂】 渡渎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渡渎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章氏家庙位于渡二行政村,坐北朝南偏西45°左右,由门楼.前厅.中厅.寝堂.厢房.偏院等组成,创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除门楼为明嘉靖年遗物外其余大多是清同治年间在太平军 ...

  • 【美丽兰溪】名人荟萃上下郭村

     名人荟萃上下郭村 上下郭村位于灵洞乡政府驻地南偏东5000米.郭氏于元至正三年(1343)由板桥迁入.形成聚落后以金华江流向和姓氏分上.下两村. 据<灵湖郭氏宗谱>记载,上郭郭氏系唐代汾 ...

  • 【金华旅游】 漫游香溪

     漫游香溪 位于兰溪市区东北十公里的香溪镇,南界灵洞乡,北接建德市麻车镇,东靠马涧镇,西临兰江.兰江水路上抵兰溪,下至桐庐.富阳.杭州.水陆交通便捷,历有兰溪"北乡门户"之称.史载 ...

  • 【兰溪儒学】兰溪儒学大事记

    兰溪儒学历史大事记 大事记记载唐咸亨五年(674)兰溪建县以来儒学历史.文化.社会领域发生的大事.要事,以及境域变更等事. 唐(618-907) 咸亨五年(674)八月,析金华县西三河戍地置兰溪县,溪 ...

  • 兰溪香渓范氏历世宦迹

    兰溪香渓范氏历世宦迹 第一世:范怀,   思德公:仕宋以明堂,赠朝请大夫. 第二世:范晟,   景明公:仕宋司徒. 第三世:范大鍾,      中荣公:大中大夫 范大録,            中孚公 ...

  • 【行走兰溪】 午塘村崇庆堂及尚志堂

     午塘村崇庆堂及尚志堂 女埠街道午塘村,全村以水田为主,区域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20亩,水面234亩.下辖午塘和章家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25户,1047人.村民大多以养殖珍珠河种 ...

  • 兰溪儒学——中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读本

    <兰溪儒学--中小学生国学经典教育读本> 课程编写计划 一.课程性质: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 ...

  • 《兰溪历代人物传略》序

    序 兰溪地处浙中,婺.衢.兰三江交汇,于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建县,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有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历史文化名城.省文化强市之称.兰溪境 ...

  • 【兰溪儒学】 金履祥的格物致知论与知行观

     金履祥的格物致知论与知行观 <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观点,经过程朱的改造和发挥,形成了程朱理学区别于其他学说的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金履祥在其<大学疏义> ...

  • 周朝人物——周公(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 ...

  • 兰溪柏社乡历代人物传略

    兰溪柏社乡历代人物传略 蒋兴俦(1639-1695),俗姓蒋,名兴俦,字心越,号东皋,明末清初僧人,原籍浦江今兰溪柏社乡洪塘里村人.是一位精通琴.棋.书.画.篆的高僧.蒋兴俦8岁在苏州报恩寺剃度出家. ...

  • 兰溪蒋氏历代人物传略

    兰溪蒋氏历代人物传略 蒋倬章(1848-1925),又名鹿珊,字六山.乐山.水阁村人.13岁中秀才,有"神童"之誉.及长,鄙视功名,以卖文代考得川资,遍游中原.华北各省,求师访友, ...

  • 兰溪王氏历代人物传略

    兰溪王氏历代人物传略 王镜潭(1218-1287),名开,字元启,白露山下王家村人.原住双牌,家贫,好读书,不遇于时.遂肆力于医.游大都(北京),于太师窦汉卿门学医20余年,悉传其术.将归,窦嘱咐他: ...

  • 文中子王通,名气不如孙子王勃,却是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三字经>说:"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里的荀扬.老庄,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人尽皆知的荀子.扬雄.老子.庄子,而相比之下"文中子"的存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