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的崩坏:诸侯篇(2)| 齐哀公做了什么,气得周夷王把他煮了

本文为系列文章。第一篇《天子篇》已更完,后面还有《大夫篇》、《医家篇》、《兵家篇》等,欢迎持续关注。

·

诸侯篇

第二节:王官与侯

·

在上一节中,我们做了一个比喻,把西周所封的诸侯比作“雇佣兵团”。

严格来说,这种比喻并不完全恰当,之所以作这样的比喻是为了表明诸侯国有较高的自主性,同时也是为了强调其与周廷的从属关系。

也许,有些朋友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西周王朝后来的礼崩乐坏,是否与诸侯国自带的“雇佣兵团”性质有关呢?

答案是否定,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在西周中期,诸侯确实有失控的趋势,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周廷力量的衰落,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图中所示:

左侧红圈为宗周的大致范围,右侧红圈为成周的大致范围,其他小圈为主要诸侯国的都城。

从图中可以看到:

周廷本身占领有富庶的关中平原和中原平原,手中握有大量的战争资源;反观诸侯国,一者是体量明显偏小,二者是多处于危机四伏的领地,军事上完全不可能与周廷相抗衡。

可以说,诸侯在西周时期完全不具备挑战周室统治的客观条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西周后来的“礼崩乐坏”呢?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诸侯未必一定是始作俑者。

·

诸侯与诸监

武王灭商以后,周廷命令召公奭带兵驻扎在商朝领土的北疆,命令太公望驻扎在商朝领土的东界,是为燕国和齐国。同时,又命令武王的三个兄弟带兵驻扎在商王畿的三处要地,是为三监。

从地图可见:

如图所示:

蓝圈为当时最重要的3个诸侯国,即宗室贵胄的燕、军事重臣的齐、重要盟国的楚,三者各守一边,镇守着周王朝的北、东、南三个边境;

红圈为当时三监的大致范围,由王室近亲镇守着人口稠密的新占领地;

紫圈为周故地,由周天子亲自管辖。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大诸侯的主要任务是镇守边疆地区,至于监视人口稠密的新占领的任务主要由王室近亲担任,而天子重点管理周朝的基本盘。

上述部署看上去挺合理,但其实问题很多,其中最大的隐患莫过于——监视新占领的宗室重臣并非绝对忠诚,就算他们绝对忠诚也有可能被有异心的家臣所挟持。

所以,在周武王死后,三监之乱就此爆发,最后靠周廷(周公旦)和诸侯(太公望)的力量才将其镇压。

到了周成王时期,周廷调整了相关的部署,变更为以下形势:

如图所示:

蓝圈为周成王以来周廷陆续设置的主要诸侯国,商王畿以外的空隙逐渐被填补完毕;

紫圈为周廷新设的雒邑及成周地区,此举应有周室直接控制商王畿的意思;

黄圈为卫监、蔡监的大致位置,前者控制原殷都朝歌地区,后者控制联通九江铜矿的交通枢纽,两者均为诸监,与诸侯有别,仍属于“王官”之列——此举旨在加强周王室在地方上的控制力。

对于原有的诸侯而言,上述调整可以说有利有弊,但整体利大于弊。

弊的话,由于诸侯的数量增加,密度变大,导致了诸侯之间的牵制和抵牾。

利的话,主要有三:

其一,诸侯封国的地面多不太平,有其他诸侯国相互支援自然是好事——比如,太公望到齐国就封时就曾出现莱侯与之争夺领土的情况,现在有了鲁、宋的支援当然是好事情;

其二,周室将自身的领土延伸到了中原地区,也就是东、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而不再是偏居在西方一隅,这样就能给诸侯国提供更直接的军事支援——比如,之后周天子就多次征讨强大的淮夷及东北、西北方向的蛮夷之国,上述军事行动自然会极大减轻齐、晋、燕、宋等国的军事压力;

其三,随着周室向东延伸,诸侯与周室的配合工作也会变多,其在朝中的政治影响力也就随之而增加——比如,周成王时齐、鲁、晋、卫、楚的国君或继承人都在朝中当官,至少部分人在周地还有采邑,到了西周末期诸侯甚至能自行拥立天子。

图为周平王,为申、鲁等国所立,同时期的周携王为晋、虢等国所立。

随着诸侯的处境日趋好转,身为“王官”的诸监当然也希望自身能有诸侯的待遇。在周夷王时,卫监通过贿赂周天子的方式让自己升级为诸侯,此事或许给其他诸监开了个口子。在目前已知的史料中,有关诸监的记录并不丰富,主要有卫监、荣监、蔡监、应监等,整体少于诸侯国。究其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周廷本来设置的诸监就比较少;

二是诸监陆续转化为了诸侯,原本的“王官”也变成了“雇佣兵团”,由此导致了周王室控制力的缩减。

以上两者究竟哪一种可能性更高不太情况,也不排除有其他原因,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周室给诸侯分配的利益比较客观,导致了一些“王官”很想成为诸侯

当然,“王官”成为诸侯自然会降低周室的控制力,周室也就不可能轻易地给“王官”升为诸侯,其中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矛盾。

在矛盾的积累下,周室、诸监、诸侯三者展开了复杂的政治斡旋。

·

伐楚与诛齐

成康之世之后,周昭王继位,其后对楚国发动了战争。

有关这场战争的原因,有观点认为似乎和楚国不进贡有关,不过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原因倒不如说是借口。从考古发现来看,周室对楚国发动的战争并不只有一次,每次还都掠夺了大量的青铜,若非周昭王身死南国也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至于发动这场战争的真实原因,想来有以下5种可能:

第一种原因,就是单纯是为了掠夺青铜;

第二种原因,周室可能并没有真把楚国当成自己的诸侯,在讨伐完西北、东北、东南的蛮夷之后,周室总算腾出手收拾楚国了;

第三种原因,楚国逐渐变得难以控制,因此周室采取军事手段对其打压;

第四种原因,周室可能要增加楚国的进贡额度,这个数额让楚国难以接受;

第五种原因,楚子在朝廷任职时可能参与了某些政治斗争,因为站错了队被政敌打压,进而牵连到了地方,最终升级为战争。

有关周昭王时期的伐楚战争,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需要注意,就是:

祭公参与了这场战争,并与周昭王一同淹死在了汉水。

祭国位于今郑州市一带,其地原属于三监,三监之乱后周廷封周公之子于此。从地理和封国时间来看,祭国很有可能属于诸监而非诸侯。

那么,祭公又为什么会参与到伐楚战争中呢?

图中所示:

红圈为当时周朝首都镐京、雒阳的位置;

紫圈为祭国的大致位置;

蓝圈为楚国的大致范围(实际应小于标出的面积,因为边界模糊且不规则)。

图中可见,周室如果想要征讨楚国,相对合理的方案应该是在成周地区集结成周八师中的一部分军队,再召集随、鄀等国的军队,以中原为基地进行征讨。

从这一点上看的话,蔡公作为王官又作为成周地区的重要监国,确有理由参与这场战争。

那么,蔡公在这场战争中又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他究竟支持这场战争,还是反对这场战争,再或者只是一个单纯的执行者,这些都是一概不知的。

不过,从之后周穆王征讨犬戎的事件来看,祭公对战争事务确有一定的发言权。在周穆王时,祭公极力阻止周穆王向犬戎发动战争,他的目的可能是单纯想要休养生息,也可能是想让周室把矛头继续指向楚国,还有可能是之前运作了周楚之间的和谈工作,现在不继续表示出对战争的反对态度不大合适。

虽然上述内容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当时确有一部分诸监是有资格参与周室战争的决策工作及指挥工作的,在这种情况下,它转化成诸侯只是时间的问题。

到了周夷王时期,周王室的实力已经衰落,一些诸侯开始不向周室朝贡,还有一些诸侯干脆相互征伐起来。

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纪侯诬告齐侯,周夷王因此把齐侯给煮了,另立了一位齐侯;

第二件事是卫监贿赂周夷王,于是周夷王把卫监升为诸侯。

有关纪侯诬告一事,我们先要看一下地图:

如图所示:

绿圈为纪侯的大致位置,该国原为商朝诸侯,之后归顺周朝;

红圈从上到下以此是齐、鲁、宋的大致位置;

红圈下方的大片领土为强大的淮夷。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在山东半岛地区,齐、鲁、宋应当是镇守者,纪国应当是被镇者。再考虑到齐侯的地位尤其尊贵,我们实在难以想象纪侯究竟诬告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能让周天子一气之下把这么尊贵的诸侯给煮了。

细想一下,其中相对合理的解释或许是:

所谓的“纪侯诬告”一事可能只是周室随便找的一个理由,目的就是为了分化齐国与纪国的关系,防止拥有征伐之权的齐国在东方坐大。

如果上述猜测属实的话,那么周夷王接受贿赂,把卫监升为诸侯,其目的可能是在拉拢诸监,以此压制远方不安生的诸侯。

具体可以再核对一下地图:

如图所示:

红圈为周朝首都镐京、雒阳;

蓝圈从上到下以此为卫监、祭监、蔡监的大致位置;

紫箭头为齐侯应召的大致路线。

从地理上可以看到,如果上述三个监国坚定地站在周天子一边,齐国对天子的残暴行为确实没有什么办法——当然,此时的周室对齐国其实也没有什么办法,能做的只能是换一换国君,挑拨一下周边邻国的关系而已。

大抵在同一时期,楚子熊渠正在南中国大肆扩张。

当时,楚军攻取了庸、鄂、杨粤等地,具体位置有一定争议,可能在:

如图所示:

红圈为周朝首都镐京、雒阳;

蓝圈大致为上述地区的位置。

熟悉地理的朋友会发现,如果以上位置属实的话,那么楚国距离通往关中的武关已经不远了。

在这段时期,楚国开始对周室表现出了相当的不恭顺。楚子熊渠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句亶王、鄂王、越章王,理由是“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也算是给了周室一个台阶下——因为在西周时期蛮夷之君是被允许使用王号的。周夷王虽然有本事煮了齐侯,但对楚子实在没有了办法。

截至到周夷王时期为止,我们可以看到诸侯确实变得不太老实,诸监也变得不怎么安生,周室似乎有重新节制诸侯的意向。三者之间虽有对抗,但整体上还算一片太平。究其原因,在于周室还是没有触及诸侯的核心利益,诸侯也还算拥护周室的权威。

相比于诸侯的不老实,周室在西周中期衰落的原因更应在这三点:

一为自身军事上的失误,包括周昭王伐楚的全军覆没,周穆王伐犬戎的得不偿失,再加上一系列战争的损失,上述军事行动给周室的实力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二为诸监对王畿资源的窃取,以卫监为代表的助监想方设法让自己摆脱“王官”的身份而变成独立性更强的诸侯,由此造成了王畿资源的外流;

三为周室对诸侯事务的过度干涉,比如齐、鲁的君主人选,再比如伐楚等,此举不可弥补地会严重影响到诸侯在朝中任职的积极性,进而破坏了周室与诸侯之间的纽带。

但即使如此,诸侯依旧对挑战周室的权威没有任何兴趣——包括楚国。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周后期的礼崩乐坏呢?

或者说,周室在西周中期就已衰落了,为什么西周中期没有礼崩乐坏,偏能坚持了一个世纪才土崩瓦解呢?

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既忽视了诸侯对周室的忠诚,也忽视了周廷内部的其他蛀虫。

·

下一节:

第三节:王室蛀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