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神秘人物亮相央视!这才是今天我们最该追的星!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树木之基在于根,

立国之基在于人,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今天六一,

是这些花朵们的节日。

而央视为他们送来了一份“超级大礼”:

两位神秘巨星亮相!

他们二位的名字,

绝大多数国人听都没听过,

可他们肩负着的却是:

中华民族的大海星辰!

叶聪

“可下九洋捉海鳖”

自古英雄出少年,

2002年,当叶聪接受任命,

负责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

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时,

他只有24岁!

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这样的年纪,就已经肩负起了,

中华民族“下九洋捉鳖”的梦。

而他的成功背后,

都是种种难以言说的艰辛。

在他任总设计师之前,

中国潜水器下潜最大深度只有600米,

千米以上载人深潜更是一片空白。

在“蛟龙”号研发的第三个年头,

整个团队里,

只有两个人见过真正的潜水器,

在国外严密封锁之下,

叶聪他们只能在一些国外的影视资料中,

摸索学习潜水器,

出国考察带回来的潜水器画报,

都被他当成宝贝来研究。

2005年,

作为参与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下潜的,

中国第一位工程师,

叶聪成功完成2200米深潜任务,

这次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2007年9月,

顺利让“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

但艰难的征途,

其实才刚刚开始。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作为首席潜航员,

叶聪第一次驾驶“蛟龙号”做水面测试,

蜷缩在内直径2.1米的球舱里,

刚将缆绳解开,

他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

因为对讲机失声,

他和母船失去了联系!

茫茫大海,凶险无数,

在这样提心吊胆的时刻,

他竟凭过硬心理素质,

一丝不苟完成所有测验项目,

足足两个小时的“与世隔绝”后,

通讯才终于恢复。

叶聪后来说:

“驾驶潜水器就好比走钢丝。”

在“蛟龙号”开展1000米级海试时,

晕船呕吐这都不算什么,

每次出海,

都要离开大陆近50天,

在那样封闭而孤寂的环境中,

所有问题只能船上的人自己解决。

有一次,

有人突发阑尾炎手术,是船长主刀!

最极端的时候,

船上养的宠物猫都受不了,

居然跳海自尽!

而这样的海试,

持续了不是一天两天,

也不是一月两月,是足足4年!

4年间,

叶聪遇到的危急情况数不胜数:

3000米时出现电气绝缘故障,

5000米时机械臂突然断裂,

6000米海底无法按时出水……

“蛟龙号”每下潜100米,

会增加10个大气压力,

而10个大气压等于1个兆帕,

下潜到7000米时,

'蛟龙号’就要承受70兆帕的压力。

70兆帕压力意味着什么?

平时4兆帕的水刀,

就可以轻而易举割穿钢板,

这还只是'蛟龙号’潜到400米承受的压力。

身在7000米海底,

高压、密封、腐蚀、绝缘等技术难题,

都必须全部突破,

稍有不慎,

身在密封舱的人后果不堪设想......

“蛟龙”号先后深潜42次,

其中38次由叶聪担任主驾驶,

他被称为“最牛潜航员”,

也是国内唯一载人深潜器潜航员。

更是中国最年轻的,

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

2016年,

叶聪成为我国万米潜水器: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

2020年10月,

“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

完成13次下潜,

其中8次突破万米,

创造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作为“中国载人深潜第一人”,

是他,

让我们实现了下五洋捉鳖的梦!

而他的目标,不仅仅是万米深海,

而是要挑战海洋最深处......

张荣桥

“可上青天揽星月”

作为我国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

55岁的张荣桥,

第一次被全国人认识,

是因为他的“眼泪”。

5月15日,

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

张荣桥难掩激动,忍不住热泪盈眶,

当镜头闪过,

眼尖的网友们看到他的办公室,

除了写满数据的黑板,

还放着一张单人床,

对他来说,办公室也是卧室;

而身为堂堂总设计师,

他脚上穿着的是一双朴素的布鞋,

才55岁,他已然满头雪白......

这每一根白发,

都是为了“叩问苍天”留下的印记。

众所周知,

我国行星科学起步较晚,

规划行星探测的浩渺蓝图,

要从一张白纸上一点点勾勒。

十年前,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的张荣桥,

面对科研和人手的不足,

挂帅出征,

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拼尽了全力。

这条路举步维艰,

因为人类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五成左右,

大部分失败都是折戟在着陆这一阶段,

这也是火星探测最大的难点。

另外,

火星探测面临4亿公里的遥远距离,

整个着陆过程,

遥远的地球来不及做任何处置,

只能靠火星探测器自主完成。

为此,张荣桥和整个团队,

拼搏了足足十年。

“天问一号”的研制生产,

他们用了6年时间;

为了配合每26个月,

才等来一次的火星发射窗口期,

在发射场试验,

他们坚持了110多天;

去年“天问”升空后,

张荣桥看着它飞行了202天;

最后,

环火星轨道到平稳着陆,

他一天都不敢休息,

坚守了93天!

年年岁岁,月月日日,

在没有成功的每一分一秒,

对张荣桥来说,都是煎熬,

因为他背负着的是全中国的希望,

容不得有一步走错。

更苦的是,

每个阶段外界传来的不断质疑声,

可在探测任务成功之后,

他什么都没有说,

所有的苦都咽在肚子里。

《Hi,火星》纪录片,团队工作极其琐碎耗时,常常加班到深夜,第二天还得准时到岗。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一双布鞋,叩问苍天,

满头白发,心血尽洒。

为了这宏大的行星探测蓝图,

张荣桥提出更大的希冀,

木星系探测及行星穿越,

希望能在2025年-2030年间得到国家支持,

并在2036年左右到达木星。

2030年后,

希望能够开展更精细、

更深远的机器人深空探测,

并在2048年左右到达天王星。

他说:“走出地球摇篮,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秉性和精神追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见证和分享航天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探索深空,

中国人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可上九天揽星月,可下五洋捉海鳖,

曾经豪情万丈的梦想,

我们已经踏上征程:

“蛟龙”“奋斗者”

“天问”“祝融”.......

仰望星空,俯瞰深海,

世界上能同时做到的国家少之又少,

而我们中国能同时做到,

靠的就是叶聪、张荣桥这些大国脊梁!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

与以往不同极具意义:

因为央视舞台上,

请来叶聪、张荣桥两位巨星隆重亮相!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如果我们的青少年,

都向这些大国脊梁看齐,

那我们必将会看到一个,

英雄辈出的新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