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你,清明节快乐!
搓搓爪子,又是反叛的一天!
清明节能不能送上一句“快乐”,在多年前就在网络上引发过讨论,其结果就是民俗学家们说他们的,网友们做自己的。如果打开知乎的问题搜索,输入“清明+生日”,还能看到更多奇妙的问题,仿佛这两个元素撞在一起,必然会发生了点什么故事或事故。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感受,是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理,清明节约等于另一个鬼节。如果仅是祭祖追思,“快乐”是不会成为某种不可逾越的忌讳。
而民俗学家们之所以认同清明节可以快乐,是因为从清明节的流源和传统习俗出发,清明节本身的内涵十分丰富,像踏青、春耕、游玩、男女约会等等,几乎本身就是欢乐取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明节本来就是快乐的。
清明节能不能快乐,表面上看是专家的纸面文章与网民的生活感受哪个能压倒哪个,本质上却是传统节日究竟该如何传承的问题。
时至今日,扫墓似乎已经成为了清明节的全部意义。即便我们依然会在这样的季节里安排出游,但很少会将这些视作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哪怕,扫墓本身,其实根本就不是清明的原生习俗。
很多人误以为,传统节日以法定假日的方式被留在了我们的生活里,它就完成了传承的使命,至少谁都不会忘记放假。然而,只是记住了日期,这个日期还是万年历自动帮你标记出来的,就完成了传承吗?显然不是的,当人们将屈原定位在给了自己一天假期的“好人”,哪怕其中有玩笑的成分,也是逐渐背离了端午节的初衷。
不过节日嘛,它本身的内涵就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清明节尤其如此。
清明,首先是一个节气,而后才是一个节日。人们从残酷的寒冬走来,一点点看着冰雪消融、春风拂临,《孝经纬》说“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于是这个特别动人的名字就属于它了。
前年写过《“清明”是怎样干掉“寒食”和“上巳”的?| 历法向的清明特辑》,其实就是想说明,清明可以从一个节气成为一个重要的带有仪式感的节日,交叉吸收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原因。
唐代是清明发展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开始了三节合一。但寒食与上巳的节俗本身并不相似,集中在清明节上的表现就变得“既祀鬼又娱人”,素衣祭扫和插柳纵游的人群彼此相融在同一幅画卷里。当然,这个世界上比我们将死亡看得更欢乐的民族还有很多,就像前两年以墨西哥亡灵节为参考的高分动画《寻梦环游记》。
祭扫先人有缅怀哀痛的一面,但也有理解生死的意义。我们虽然态度没有亡灵节那么娱乐,但同样“视死如生”,认为逝去的先祖依然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并与我们共存,这也是祭扫仪式得以成立的前提。如果相信“人死如灯灭”,则根本就不需要祭扫。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相比其他也会产生祭扫习俗的节日,清明节更多一层“向生”的意味。因为清明季节里大自然的草木鸟虫都在萌发复苏,完成生命的交替,在这样的环境里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轮回、家族传承的意义。在很多地方,依然保存着新坟必须在清明日当天祭扫的习俗。此外,《东京梦华录》还记录着清明节举办女子成人礼是当时惯例。
清明祭扫源自于寒食节,只是古代清明与寒食相近,可以连休。当杜牧写在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清明节与祭扫习俗的连线才初初开启,很多人拿这首诗来说明清明节已经悲痛的时候却忘了诗人自己其实却是在找“酒家”,牧童也依然十分自得。
之所以如今对于清明,我们更侧重祭扫而忽略聚会春游的一面,则是因为春游在如今仪式感几乎不存了。但在表现春季的画作里经常会出现一些春日嬉戏的场面,比如荡秋千,这这些本身也是属于清明活动的一部分。清明阳气初升,人们难得可以来到户外,无论我们熟悉的曲水流觞还是秋千拔河,这些主要源自于上巳的活动在以前还是保有仪式感。更有甚者,这“娱人”的部分,恰恰构成了古代清明节展现繁华热闹的主要元素。
无论是“祀鬼”的清明还是“娱人”的清明,都可以快快乐乐。如果有人忌讳在今天被人祝福快乐,那么我们就祝自己快乐,春光这么好,为什么不多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