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彤先生解读《联律通则》4

节律对拍

节律对拍,就是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律,也称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节律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律性。楹联与诗词一样可以吟咏而具有音乐性,所以也具有节奏,也可以称之为音步。简言之,所谓节律对拍、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例如,清顾炎武自题联:

  行己/有耻;博学/为文。

  联语激励自己要有知耻而后勇的心态,并能博学而笃行。作者正是以联为铭,躬耕自养,潜心治学,最终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代宗师。这副四言联的上下联都是二、二句式,即二、二节奏。

  又如,清圣祖康熙题岱庙联:

  帝/出乎/震;人/生于/寅。

  岱,泰山的别名。“震”,指东方。《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寅”,为十二时辰之一,按旧时计时法为凌晨三时至五时。联语是说,天帝出于东方(震)之地,众人生于阳气上升、万物始苏的欲晓(寅)之时。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就巧妙地将岱庙之神圣表达得淋漓尽致:泰山就是东方的象征,而封禅泰山的地方就是岱庙。这副四言联的上下联都是一、三句式,即一、三节奏,亦可细分为一、二、一句式。

  五言联的句式,无非是二、三句式,或三、二句式。也可细分为二、二、一,二、一、二,或一、二、二句式。

  例如:清王士禛的一副巧对:

  醉爱/羲之/草;狂吟/白也/诗。

  “羲之”,即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白也”,即李白,有“诗仙”之誉。联选“白也”对“羲之”,不仅虚词“之”、“也”工对,“诗仙”对“书圣”,甚切。此联就是二、二、一句式。

  又如,清俞樾题苏州曲园回峰阁联:

  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

  “春归”,春去,春尽。俞樾参加进士复试时,考试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的诗首句云:“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深得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上联承“花落春仍在”之意,一反悲咏落花的传统主题。下联写月明风静的夜景。作者离开了官场,没有宦海沉浮的荣辱得失之感,所以才有“风静月长明”的闲适感。此联属于二、一、二句式。

  六言联的句式,包括二、二、二句式,以及三、三句式。但,二、二、二句式居多。

例如,清傅山题云陶洞联: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纷陈“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等六景,却无一动词串接,与马致远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手法相类似,然情调迥然不同。此联即二、二、二节奏。

  七言联的句式,主要是四、三句式,可细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例如,清翁方纲题北京陶然亭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古寺”,指元代所建慈悲庵,历明至清,早已破败,荒废至“无人到”的地步。故上联中所说“烟笼”之“烟”,并非香火,而是草树凄迷、雾霭氤氲之烟雾。下联叙述夜晚的安谧,深堂处于树丛之中,只有明月照映进来,益增此境之孤寂。联语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向往与追求。此联即二、二、二、一节奏。

  又如,清杨守敬自题联:
     谟议/轩昂/开/日月;
     文章/浩渺/作/波澜。

  “谟议”,谋略评论。“轩昂”,形容文字雄健。“日月”,犹天地。“文章”,指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浩渺”,形容宏大辽阔。“波澜”,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联语侧重于阐述作文立论的方法和作用。此联则是二、二、一、二节奏。

  七言以上的多言复句对联,满足节奏对拍的要求,应在上下联的句式结构中,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在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点上保持一致。此类对联,因为字数、句数都不定,有长有短,所以,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只能就其不同情况,在语法节奏点上保持对拍。 

本期责编:

竹溪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