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圣教序》结构同字异形和为什么“布若算子”为书家所忌?
《集王圣教序》结构:变化之同字异形例举03:为什么“布若算子”为书家所忌讳?
我们知道,前人将隶书横画出笔的挑脚比喻为燕尾,并总结出了“雁不双飞”的规律,意思是说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雁不双飞”也称“燕不双飞”,意思一样,都是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但也有因隶书横画出锋形如折刀头,和雁尾之齐平相似,故亦称“雁不双飞”。这一规则,在其他书体、字体中也就类似的要求或规定,就是书法的点画或字形在同一作品中要避免雷同,称其为“布若算子”,也有人称其为“布棋布算”的。
为什么“布若算子”历来为书家所忌呢?
“布若算子”是指一种呆滞无变、毫无生气可言的结字方法,故历来为书家所忌。
也有人对“布棋”、“布算”这样解释:所谓“布棋”,是指作点无顾盼背向之动态变化,好像棋子一样孤立分布;所谓“布算”是指作画(横、竖、撇、捺)呆板,形状就像古人算数用的一种圆棍状筹码一样呆直板正。
这里,既是结字之病,也是用笔无变化之病。清冯班在《钝吟书要》一文曾说:“钟公云:点不变为之布棋,画不变为之布算,最是大忌,如真,字中三笔须不同,佳字左倚人向右,右四画亦要仰俯有情。”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分布法》也谈到:“变换字之中点画并重者,随宜伸曲以变換之。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子。”都是讲的这个道理。这里的重点讲的是点画形态的变化。实际上,字的结体亦须变化,作为一种广义的理解,“布棋布算”或“布若算子”同样是结体中的毛病,应时时加以注意。
谈到“布若算子”问题,有不得不谈到明代的“台阁体”和后来所谓的“馆阁体”。
台阁体是一种形成于明朝初期的文艺创作风气,表现在文学方面,多属颂圣、题赠、应酬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以歌功德、浮现实为宗旨;在书法上则以结体方正、大小统一为原则,媚态十足却缺乏骨气与神韵。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后来泛称官场为合阁,因此合阁体书家主要为延官员。明初设有中书含人,中书含人的选拔可“以能书荐起”,加上其工作主要为缮写各类书第、制放、诏命等文件,所以这些人多半都有一定的书法根基。
明初的台阁体书法,以“三宋、二沈”最为知名,并由这几位书家而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体”书法。
所谓的三宋,是指宋克、宋璲和宋广。三人并皆善书,以宋克的影响最大,但并非同里同族,只是都姓宋而已。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官生,南京长州(今苏州)人。书法初学赵孟頫,上追二王及晋唐诸家,亦研习两汉,学习章草书。他善写楷书和行草,更精章草。他的楷书传世作品有《七姬权厝志》和《录赵子昂兰亭十跋》等,写得宽闲静穆,古雅端劲。所以,与他同时代的杨慎说:“国朝真行书,当以克为第一,所书《七姬帖》真冠绝也。”都穆也说他的楷书“师法钟元常,后竟以是妙绝天下。明初的另外两位书家宋璲和宋,成就不及宋克,但也颇有名气。
宋璲(1344~1380)浙江蒲江人。他是宋濂的次子,得父荫,为中书舍人,后因其兄子宋慎坐罪而受株连被处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宋璲出身于仕宦之家,而天性喜好书法,自然比常人入易成家。他初学篆书,取法于李斯和李阳冰,颇能得其体段,评其小篆为“国朝第一”。他的行草书写得清丽俊秀,自成一格。李东阳评价他的行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但由于自他的身世和时代,决定了他的书法创作虽能显示他的才情,却不可能写出气势来。再者因为他英年早逝,使他的书法艺术还没有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宋广,字昌裔,河南南阳人,曾任两阳同知。宋广善草书,《明史·文苑传》说他的草书可比宋克,但他的作品传世很少,所能见到的作品,多属清逸娟秀一类,气格不高,且有做作习气。项穆《寓意编》说:“广与宋克、宋俱以善书擅名,人称'三宋,然评者谓广书较之二宋不速,以其笔之连绵不断,非古法也。
总体来看,在当时书法崇尚清丽婉媚的风气之下,明初“三宋”"的书法是多保守而少创新。以姿媚娟秀来取悦世人,没能跳出赵孟频书法艺术的藩篱笆,且等而下之。这个开端,为整个明代的书法定下了调子,随之而来的“二沈”,可以说就是“三宋”的唱和者。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他们兄弟二人同时以书法知名,是由当时特殊的条件所决定的。他们生活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明成祖也是一个特别爱好书法的皇帝。他曾下令招四方能书之人入輸林做中书舍人,抄写文告典章。还从其中选28人专习西晋羲、献书。同时,又将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拿出来,让这些善书者临摹学习。“二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