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除夕特辑】一场家国天下的盛宴
春
节
快
乐
2017
鸡
年
大
吉
HAPPY NEW YEAR
一场家国天下的盛宴
文:胡春雨
年年过年,从小到大,从古到今。年的到来,竟有着如此不可抗拒的神力:普天下的人们,不约而同,满载行装,无论千山万水,无论天涯海角,向着同样的方向进发——家。无论走得多远,无论人生际遇,总要回到那个共同的原点。当车站的门口,蓦然间排起了道道长龙,当男女老幼行色匆匆拖家带口,一年的拼搏终于告一段落,从此迈开了年的步伐。又是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年的到来,终于给岁月的年轮,画圆了最后的圈。
小时候盼过年,长大了以后呢?还是盼着过年——至少我是这样,不知道算不算成人世界的珍品。据说大人们不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过的太累:累在旅途奔波,累在人情往来,累在操持家务。岁月的流逝,距离青春的年华,让孩子们年年进发,让大人们年年远去。孩子的时代,我们拥有最为天真、最为纯净的心灵,可以感动一切哪怕最为微小的美好。于是年的到来,赐予我们无穷的欢乐,一把鞭炮,一件新衣,便可让我们尽情的释放,似乎年首先属于孩子们。但我依然喜欢过年,可以放下疲惫的心灵,融入年的色彩。年的到来,送给我们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画卷。
这么多年下来,心目中年的意象,似乎从未改变。它是大红的对联,它是火红的鞭炮,它是红火的锣鼓。当然,对于我这成人世界的“珍品”而言,还有平常不太好意思穿的大红袄。它是一把腊八蒜,据说只有这一天泡的蒜方得天时之正,最为好吃;它是小年的大扫除,尽管这是过年我唯一不中意的节目,却让我们清除了旧岁的积尘,在清亮中迎来新的年华;它是大年三十那桌团圆饭,一台必不可少的春晚,在观看之前等着大家吐槽;它是大年初一的大拜年,小时候骑着车子到处乱转,而今大可用手机编个过年的段子,便一头扎进了亲朋的门户。节目还有好多,但同样的红红火火,同样的有条不紊:初二回娘家,让嫁出门的女人们,带着她的家人重回姑娘时代的家;它是破五,令人颇不适应的走出年的节奏,类似我这样的“珍品”中人,还会掰着指头算算,离元宵节还有几天。直到元宵灯会,等到“东风夜方花千树”,不管有没有碰到“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起码可以站在“灯火阑珊处”感慨的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了,今年的事业才叫开始。
西方最大的节日叫耶诞节,那里是基督教的世界;东方最大的节日叫春节,这里是洋溢着人文情怀的民族。无论灵魂的深处栖守着什么样的神明,但节俗的力量同样伟大,同样寄托着人类对岁月的珍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世的经营。回味我们的年,总是等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层层打理我们各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从长幼尊卑到血亲姻亲,从同学朋友到领导同事。在原汁原味的年俗中,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环:对神明与祖先的祭祀。于是多彩的礼俗活动,绘成了一副立体的画面,不仅梳理着人类赖以存在的伦理关系,而且沟通着迥隔的神人,连接着逝去的祖先与无穷的子孙。于是从现世到神明,让生命与人生的价值得到升华,让人伦共处和谐有序。
九州各地在千秋百代的演进中,形成了千变万化而又不离其宗的民俗。在东方文明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中,有的民俗也许已经土的掉渣甚至不可理喻,当我们细细品味,却又朴实庄重或者风趣可爱。譬如年二十三,已经搞不清灶王爷是不是真的会升天,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小心翼翼的伺候他,请他到玉帝面前多多美言。但让我们享受了一年人间烟火的灶王爷,既是如此的通融和蔼,却又明明白白的告诫子民们:头顶三尺有神明,正时刻鉴察着吾人心头的善恶。哪怕祭祀的条件变得越来越简陋,我们也会恭恭敬敬地迎回逝去的祖先,虔诚地摆上第一口年夜饭,让祖先与子孙超越时空的阻隔,在心灵的交流中共享尘世的福泽。节日的真谛,绝不仅仅是感官层面的快乐,“春节愉快”之中,何尝不是通俗化的神学,是意象化的生命哲学呢?春节的礼俗,让一个民族在世俗生活之中,受到不知不觉而又不容置疑的教化。世代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也许会趋避生冷的法律,但会无条件信守亲切的礼俗,让我们在樽俎间懂得敬畏、懂得感恩、懂得恭敬。
对我这酒量不大的酒徒而言,春节最重要的,当然还是那壶酒。从年根开始喝,三下五除二,一直喝到大过年,没准儿还要接着喝到上班。贪杯的老少爷们儿,喝得天旋地转;不好这口的亲朋好友,也就不堪重负。“洞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几千年的酒文化至此发挥的淋漓尽致,细品其中的滋味,乃是亲和、忠厚、热情。早在几千年前《礼记-乡饮酒礼》的时代,中国式的酒席,便承担着“彼国安而天下安”的重大功能,通过寻常的人际交往,实现“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一杯酒,总要表达深刻的意思;一桌人,总为各种因缘聚首浮生。所谓礼俗,不见得正襟危坐、耳提面命,中国文化中所谓礼,无非共同的行为准则;人类社会中所谓俗,首先是共同的生活方式,两者互为表里,然后落地生根。在我们的文明中,不见得每天去清真寺做祈祷,不见得每周去天主堂做礼拜,而是将一个民族赖以生存、赖以发展的价值观念,自然而然的融入到生活之中。我想,这正是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之一。《尚书-尧典》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先哲所谓“教民成俗”,贵在通过日常生活实现教化的目的,所谓“风俗者天下之大事”,让他的子民们沐浴文明的光辉,除去野草般易于滋蔓的陋俗,从而营造社会的和谐,在历史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又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回味年俗,岂不信然?年的礼俗,将种种价值包藏其间,欢天喜地而又不露声色,不知不识而又寄意深远,乃一场家国天下的盛宴。在岁月无尽的轮回中,寄托着一个民族永恒的观念。
本栏责编:巴巴拉
【作者档案】
胡春雨
胡春雨,山东鹊华律师事务所主任,山东省济南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