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这句教育名言,对于我这样资历尚浅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着实有些深奥。直到有一天,我读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才使我豁然开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种桃花心木苗的人在树苗种下以后,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种树苗的人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读到这里,你一定也会有疑惑:既然是要种树,为什么不按规律来浇水?非等着树枯死了,再费事补种?然而种树的人自有他的道理:“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联想到实际的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是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所服务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一辈子的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应该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探究的精神,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变“要我学,教我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我要学,我会学”。
依循此法,这学期孩子们几乎每人都备有一本工具书,上课时我会给孩子们提醒,让自己从工具书上找答案,什么字的结构,部首,笔顺,组词等知识点,他们自己就会从工具书上找。这样即使我不讲,他们自己在课下也会做预习。而且,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我讲的记得牢固得多,孩子们学起来也会觉得有意思。出现新学的字,新学的课文,他们也都用平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己预习。
虽是一年级的孩子,可是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学校里不光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我们班级里有负责清扫室外卫生的,有负责检查室内卫生的,有负责洒水的,浇花的,倒垃圾的,收拾讲台桌的,擦黑板的,孩子们都各司其职,乐在其中。
望着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我很欣慰,希望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经得起风雨的考验,永远做那株茁壮挺拔的桃花心木!
欢迎您和我们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