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系列-《学习之道》
一、制定大脑喜欢的学习方法
大脑思维存在两种模式:专注思维、发散思维,我们掌握新知识,要靠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切换。
换句话说,高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结合大脑思维特点,让大脑喜欢的学习方法。
这两种思维模式各具特点,各有所长。
专注模式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集中注意力”,它把注意力集中于我们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搜寻我们惯用的“套路”。优点是思维速度快速,缺点则是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很可能与问题的答案背道而驰。
发散模式与专注模式相反,它产生于注意力放松之时,我们突然一恍神,就是发散模式现身了。
我们的大脑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呢?
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也就是启动专注模式。这样,我们大脑的前额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出信号,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寻求答案。但由于专注模式的思维是集中而狭隘的,通常是从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套路”中寻求答案,因此,过于专注容易陷入到“思维定势”当中,与答案背道而驰。
那么,如果我们放松下来,大脑的思维便会切换到发散模式,不同脑区被连通,于是灵感乍现,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嗖”的一下蹦了出来。
了解到两种思维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投其所好”,制定符合思维特点的学习方式:
学习新事物:发散——专注
先采用发散模式,锁定一个切入点,然后再采用专注模式进入深入学习。阅读书籍也是如此,先宏观浏览一遍,再进行深度阅读。
解决问题:专注——发散
首先,运用专注模式集中于问题。
然后,放下手中的事情,转下一个任务。这个时候,发散模式会在后台运转。
最后,再折返回原问题,灵感将与你不期而遇。
二、输入知识:构建组块让脑容量变大
学霸都有强大的知识储备量,这就离不开记忆。当学渣们还在一个字一个词地辛苦记忆的时候,学霸们早就学会构建组块输入知识了,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那么问题来了,啥是“组块”?
组块是指,以意义为“粘结剂”,将分散的碎片信息“粘结”起来进行组合。比如单词就是由字母组成的组块。
通过组块,一是能够增加记忆的“带宽”,提升记忆效率;二是能够压缩大脑的知识,为大脑腾出更多的内存。
如何搭建组块?
组块的构建有两个方向,一是以下至上地进行整合构建,二是以上至下地纵览全局。构建的步骤包括:
1. 集中注意力于需要组块的信息;
2. 通过对信息的理解,运用特定的意义,将信息组块打包;
3. 获取背景信息,更宏观地看待问题。
通过做题构建知识组块
步骤是:
全程独立解决一个难题——重做一次,注意关键步骤——休息/睡眠——第二天重复再做一次,持续关注难点——主动回想问题解决的过程
运用这样的“套路”,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新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组块就被搭建起来了。
三、牢记知识:让记忆力飞起来的技巧
关于如何增强记忆力,先要引入两个概念:
工作记忆:即瞬时记忆,能够支撑大概四个记忆单元,将工作记忆间隔性地重复后可变成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容量无限,需要经常复习。
前文我们已经解到,高效的记忆是通过组块来实现的,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将组块固化,这样才是真正地记住了,而且记得牢。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在大脑中扎根?
一是回想。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完的知识最好于24小时之内回想,而且,离开学习的地点进行回想,也能更好地刺激记忆。
二是刻意练习。作者强调,最好将不同类的知识穿插练习。建议建立索引卡片,A面写上知识点,B面写上适用范围和场景。
科学的记忆技巧
1. 利用视觉空间记忆
相比于平面的文字,大脑对于视觉空间的记忆最好。以此为原理,一种叫做“记忆宫殿”的记忆法能使记忆更为快速深刻。这个方法首先需要我们确定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地方,然后想象自己走在这里,依次看到了需要记忆的物品。
根据大脑的记忆特点,我们的大脑对于彩色的事物、奇怪的事物、动态的事情印象更为深刻,因此,建议大家在想象的时候,将物体想象得越立体、越鲜艳、越活泼、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连接越特殊,效果会越好。
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我们的视觉空间记忆,作者向我们推荐了几种锻炼视觉空间记忆的方法:素描、3D游戏、将指路手段由GPS换为地图。
2. 激发更多感官,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结
一是运用比喻、类比。比如通过水流来理解和记忆电流。
二是运用“心灵之眼”的想象。一种是“置身其中”,就像科学大咖爱因斯坦想象自己是一种运动的电子一样,把自己放入思考的问题之中。另一种是把你要记的东西拟人化。
三是创建意群。把意义变成一个钩子,把相关的事物挂在一起,或者是把一堆信息的首字连成一句口诀。
四、掌握知识:考试什么的再也不慌了
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学习
1.建立宏观图景(知识地图)
怎样学习新领域的知识?
可以看书。但是拿到新书,不要从第一页开始看起!应该如同拼地图一样,先快速浏览章节,知道整体框架,然后再填充细节。此外,还可以听专家讲座,快速了解新科目/新行业的大框架。
另外,学习时间的安排也很重要,一次长时间的学习,效果远不如短时多次的学习。
2.回想
复习的正确姿势,不是打开书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知识输入后,正确的复习姿势应该是合上书,回想整本书的框架,回想里面的主要内容。通过回想,将知识内化为组块。
3.刻意练习
针对重点、难点、自己不会的部分,进行刻意练习,达到一看到问题就明白“套路”的程度,这样大脑内就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组块,组块越多,就越能够理解新知识新概念。
作者特别强调,光看不练会产生“学会错觉”,误以为自己已经get,但实际上并没有。
此外,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出现平台期,在这一时期内,学习好像没有进展,甚至连原本掌握的东西都不太会了,这种现场叫做“知识坍塌”,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实际上是大脑在对输入的知识进行整合,不要慌张,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好的。
运用学习技巧提升level
接触更优秀的人,建立搭讪计划,向他们提问请教。
和不同见解的人讨论,不仅能够通过交流检验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见解的碰撞改进自己的想法,还能够学会随机应变。
另外,学习的心态很重要,要正确地对待批评,避免自负,更要明白:关于学习,毅力比智力更重要,学习慢不可怕,学习的深度比速度更重要。
颠覆常规的考试技巧
作者强调,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颠覆一般认知的是,作者提出,考试答题应该“由难入易”,先做最难的题,激发大脑的发散思维,然后再做其他题目,如此进行循环,能够防止思维定势,避免掉入题目陷阱中。当然,如果难题大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或者是分值很小,可以把这个难题放一放,先答其他的题目。
此外,作者还很贴心地介绍了克服紧张的方法:深呼吸缓解紧张,运用正念不理会负面情绪,让情绪像云一样地飘走,平和自己的心境。
同时,作者也建议,可以去陌生环境进行复习,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五、克服拖延有诀窍
拖延像是毒药,麻痹了我们的行动力。意志力有限,形成习惯比自控更有长久有效。因此,作者提出,要克服拖延,首先要驾驭习惯。
改变信号:造成拖延的原因,通常是某一个事件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人、事、环境给自己造成了影响,这些就是信号。要识别出导致我们拖延的压力源,然后进行隔离。比如看书时,关掉网络、收掉手机,或者是去更有氛围的图书馆。
改变反应程序:制订待办计划。
适时奖励:在安排任务时,设置奖励,在完成任务后,奖励自己,能够形成“习得性勤奋”(通过后天刺激形成的勤奋),使“开心一刻”成为计划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