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的仇恨也能成为黑暗中的星光

顺应思潮狂飙,种族啊、平权啊、me too什么的,近几年好莱坞拍了太多被诟病“政治正确”的电影。

而显然上个月在美国上映的《你给的仇恨》(The Hate U Give),也是该类品相十足的影片。

《你给的仇恨》聚焦黑人种族问题和白人警察暴行。影片改编自美国黑人女作家Angela Thomas所著同名小说,去年底国内有引进,中文版书名翻译成《黑暗中的星光》。这名字到是比起直译更文艺些,而且女主人公的名字starr蕴含之深意也是light,“星光照亮黑暗”。

16岁黑人女主角Starr某天晚上去参加派对,遇到了儿时好友17岁黑人少年Khalil,派对中发生枪击纠纷,Khalil开车载Starr回家,两人在路上被一个白人警察拦下。

Khalil被迫下车,他拿梳子的举动引发误解,警察朝没有武器的Khalil开枪,Khalil身亡。

此事很快成为热门新闻,Khalil被描述为“毒贩”,而杀人的警察只是停职留薪,不予逮捕。

唯一的目击证人只有Starr,而她一旦走上法庭作证,身份会暴露,她的生活会起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会遭到当地毒品帮派报复。

Starr的心理挣扎成为剧情最大的戏剧张力。

她全家居住在黑人贫民社区,在10岁时已经目睹过一场好友无辜被黑帮枪杀的噩梦,她母亲为保护她,送她去读远离社区的白人学校,她以两副面孔试图融入主流社会的生活体系。

但她是极其幸运的,有一个爱她理解她的白人男友,有爱护子女的黑人父母和兄弟,有善良友爱的邻里,当地警察有他们家亲戚,连毒品老大也和他们家有千丝万缕的亲密联系——饰演毒枭的是演过美国队长黑人搭档猎鹰的Anthony Mackie,演起反派来也一脸正气,不是残忍暴戾那一挂。

Starr逐渐领会到朋友的意义和价值,正视自己的出身,勇敢站出来发声,为Khalil鸣冤,为争取黑人自由平等而游行。

然而有了证人证词,有了黑人抗议者走上街头示威,最终枪杀Khalil的警察也并没被起诉。

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样的主题,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观众难以全然共情。而且贫民也能住独栋房屋、高中生就开车上学、可以谈恋爱且能把男朋友带回家、子女和父母可以面对面平等对话的美式生活,也是我们不曾有的日常体验。

从剧情片来看,女主光环太强,被置身的艰难境况也不够极致,冲破藩篱的困难程度代表性不足,全靠内心独白和台词煽情引发的力量不足。

影片对复杂的种族歧视故事采取了简化处理,主要发力在刻画一个黑人少女的心灵成长。

所以女主的演技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和情绪,决定了影片的可信性。

所幸1998出生的黑白混血女孩Amandla Stenberg很好地支撑了角色。

烂番茄给出96%新鲜度,观众评分3.9/5,IMDb评分6.8/10,豆瓣评分8.0,口碑成绩还是不错的。

Amandla Stenberg饰演女主Starr,之前我对她有印象是来源两部电影。

一部是她在《饥饿游戏》里饰演11区的贡品Rue,和Jennifer Lawrence有过一段感人的革命情谊。

一部是她在纯爱片《一切的一切》(又译为爱即一切)里饰演“一到室外就会死”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女孩。

这部片的男主是演《爱你,西蒙》的Nick Robinson。

本片传达的主旨是,你给的仇恨,我不能诉诸暴力报复,因为仇恨会传递会遗传,即使对话的通道不畅,只要遵循交互的规则(碰到警察查牌举手配合)、动之以情(警察执行公务并非要制造流血牺牲),加之社区和群体团结,被毁掉的家园被毁掉的信任,一定可以重建。

而这个“你”,影片有多重涉及,包括文化因素(黑人会求安稳呆在黑人聚集的社区生活,远离外界以免遭受白人冲击),经济因素(例如贫民想脱困会贩毒,而毒品又会卖给贫民自己人,成为恶性循环),教育因素(白人学校里的人会模仿黑人言行,表现出政治正确,但其实内心还是抗拒黑人),但都探索不深。

“仇恨与偏见终将被爱化解”不像是给出了答案,更像是步入了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俗套。

电影里最让我触动的是传达了一种感情观。

Starr和妈妈沟通,她因为和白人闺蜜三观不和友情告急,她也不理解爸爸出过轨坐过牢为什么妈妈会“且行且珍惜”,Starr妈妈说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能否继续,最重要的是看对TA的爱到底能不能胜过TA的缺点和犯的错误。

若好的一面能抵消坏的,那就让TA留在自己的生活里,如果不然,那就让TA去吧。

美国人真是特别喜欢说“move on”。

影片结尾,Starr终于明白:“我无法改变我来自何处,我的经历,所以为什么要羞于自己的出身,我要坚持做自己,不会再有第二个版本。”

BGM配上德美混血黑人女歌手Arlissa的《We Won't Move》,还是挺励志的。

当作一部青春片来看《你给的仇恨》,或许观影体验会好些。而实际上,爱奇艺也正是以“文艺院线”来推出它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