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现代哲学(下)
现代哲学(下)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
19世纪中叶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包括文中提到的实证主义、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2000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是活着的、还在不断出新的,在未来哲学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证主义
现代西方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基本特征是: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唯意志论
现代西方的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创始人是荷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德国的F.W.尼采。其核心思想: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是求生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人的每一器官甚至是细胞都是意志的产物,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发展出来的。理性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如没有理性的动物照样生存得很好,人之初并无理性可言,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
◇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等。
◇A.加缪(1913~1960),法国文学家、戏剧家,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
又称生存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德国并在60年代后活跃于法国等西方国家。它一反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主张研究人的现实存在问题,关注现代人的处境。法国哲学家萨特、A.加缪是存在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任何事都是可能的”,即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反映了20世纪西方社会发展中人的心境和人们对社会政治的怀疑和沮丧,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结构主义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盛行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它涉及语言学、人类学及心理学,同时也是一种文艺思潮,小说、戏剧、诗歌不无受到其影响。出生于瑞士的斐迪南·德·索绪尔是将结构主义思想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第一人,被人们敬称为“结构主义之父”。结构主义认为每门学科、每件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内在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事物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的整体。主张从构成事物整体的诸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把握事物。他们都坚持文艺批评应该从具体作品出发,反对用作品以外的任何因素,例如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作者生平等去分析和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