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医?学中医的秘诀是什么?
如何学好中医?学中医的秘诀是什么?
医品阁 今天
图片
如何学好中医——给对中医感兴趣且有志于深入掌握中
有不少人从中医上得到了好处,多年的疾病终于痊愈,因此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并且想多学些中医知识。于是找我问了一大堆的问题,比如中医难不难学?如何才能学好中医?应该从哪里入手?先看什么书等等。我尝试着慢慢地解答,但有时自己也怀疑我所提供的那些浅显的中医书是不是真正的满足了别人的需要,那些真的是中医的入书之书吗?如果别人听了我的话而读了这些书,会不会得不到真正的结果却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思考良久,觉得有必要认真地写篇东西,系统地谈一下如何学中医的问题。也算是给那些问我问题的人的一个全面的回答吧。
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最近几年,社会上颇有一些鼓吹取缔中医的人,让人对于中医的前途生出不少的担忧与无奈来。到底中医怎么了?在中国以及周边数个国家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医怎么到了现代,反而越来越不能适应了呢?是中医理论本身有缺陷吗?或者是学中医的人没有学到真正的中医呢?中医真的已经不能治病了吗?中医到底有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也困扰了社会上的不少人。
我们先来看看,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医学?在这个时代为什么中医频频碰壁?
大家都知道,中医是一门古老的自然医学。它是中国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总结出来一门关于自然的学问。中医的特色就在于它是传统的,自然的,它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雕琢,因此,它透着纯朴的气息。而且,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门学问,它与中国传统的其他学问,如算学、天文学、地理学、星象学、预测学等等没有绝然不同的界限,反而是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的。中医的理论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一模一样,毫无二致,因此中医注定有其哲学性与医学性两个方面的属性,是一门夹杂着古代朴素哲学理论的医学。所以,中医既是哲学,又是医学。
现代医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我们一般称它为西医,因为它来自西方。现代科学有其自己的一套标准,凡是符合其标准的,就是科学的,就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不符合其标准的,就是非科学的,就是迷信,是垃圾,就要抛弃它。虽然说现代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但它绝不会接受非科学的东西。在现代科学看来,中医纯粹是一门经验医学,它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阴阳五行是没有科学性的),没有经过小白鼠实验,没有现代统计学的数据支持,因此,中医不是科学。这也造就了在这个现代科学横行的时代,中医只能是在边缘生存,绝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由此,中医在现代的地位可想而知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科学的现代医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而传统而自然的中医学则慢慢地萎缩了,至于中医到现在还存活在现代医学的夹缝,居然没有被消亡,实在已经是万幸了。
至于考虑到经济因素,现代医学是市场经济的宠儿,它会造势,会赚钱,会发展。它财大气粗,自然统治了医疗的市场。中医既不会宣传,又不会赚钱,更难以在理论上有更大的发展,因此只能缩起尾巴来了。于是西医愈强,中医就愈弱,恶性循环至今,自然应该有人跳出来要求取缔中医了。现代社会,谁有钱,谁有权,谁说了算。西医已经控制了中国医疗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当然不止满足于此。当前,中医固缩在不大的医疗市场上飘摇欲坠,却仍然是动了谁的奶酪,也就可想而知了。
图片
如何才能学好中医?
一、志于医天下。
无论为人、处事、治学,圣贤教人,都从立志开始。因为“志者,心之所之也。”所以说,立志的不同,决定了治学的成败。学中医亦如此。古人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的是读书人要有志气,或者进而经纶天下以报国,或者退而学医而治天下人。这就把从医看成是一件为国为民的大事,是一项人生的事业与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我觉得,这个条件现代许多学中医的人都不具备了。可以试着调查一下报考中医院校的学子们,为什么学习中医?恐怕多数想的是混中医这口饭吃吧。至于是不是想要学到医治天下百姓的本事,恐怕他们自己也没有信心。既然没有“志于道”的精神,也不会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行为,则是否能学得好中医,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聪明勤奋之人。
有了志气,还需要几个条件。一则是一个聪颖智慧的脑袋,并且超乎常人的勤奋,为什么呢?因为中医不好学,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既要聪明,又要肯学。试看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极聪明极努力之人。所以必需是这样的人,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内经》也提出不得其人不传,因为中医是至精至微的一门学问,需要学中医的人一定要聪颖肯干。另外,学好中医还表现在要有很强的背功,就是背诵中医经典的功夫。中医历来视方歌(就是中药方子编成歌诀)、脉诀、药性赋、针灸歌赋等的背诵,学中医的人还要背诵大段的《内经》、《伤寒论》以及历代精彩论述。背诵是临床熟练应用的基础,这一点千万不可偷懒,前代的名老中医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少时背诵是多么地重要。
三、国学基础。
除此之外,学好中医还需要在国学上下一番苦功夫,就是说,中医需要有传统中医文化的底子。学国学经典就需要学习古文,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古人语: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是说,读书人学医实在是手到即成。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读书人有文化的底子,而这才是学中医的实实在在的根基。因此,培养中医的底子就要从文化入手,先学古代读书人所应该学习的东西,特别是先秦的文化,如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等书籍。这些东西不是糟粕,相反,它是中国文化的最精华的东西,是作为一名中医所不能不了解的基础。现在的中医为什么掌握不了真正的中医知识,我认为最缺少的就是这个。
中医是中国古人从自然界中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学问,它上关乎天,下关乎地,中间还关乎人事。因此,学中医要有环境,文化的环境。就好比是学外语,不能关门学习,要有一个外语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快地入门,更快地掌握外语的精髓。试看现在学中医的环境,课堂上听老师讲一讲,课后懒得复习。而周围的环境全是西医,全是现代的知识与文化,这如何能把中医学到精深之处。因此,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先构建一个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为基础,再花个三五年功夫,中医理论必有小成。
最近两年来,我在临床之余,颇觉需要提高国学功底,因此很是在先秦文化上下了一番功夫,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越是学习,越是感觉对于中医的理解更为透彻,这种理解不但没有影响我的临床技术,相反,从理论的最深层次上帮助我极大地提高了对中医底层的把握。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使我对于中医理论有一种源流而下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也非常实用。它让我更容易地理解中医,实践中医,并能创新一些东西出来。
图片
四、好且乐于医道。
再者,不仅仅是要学中医,还要乐在其中,且越学越乐,越学越是兴味无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中医就是要学到这个境界上,然后才能体悟一些东西出来。只有亲身的体悟才算是真正地把中医融合到骨髓里去了。这个时候再上临床,感觉完全不同,而且,临床疗效自然极高。
至于如何才能由学到好,由好到乐,这需要用心去体会中医的妙处。中医很美,其理论美,方子美,临床也美,但只有能沉心于此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种美。正如学唐诗宋词的人,能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之中,乐而忘忧,中医之道亦是如此,甚至更甚于诗词之美。能欣赏到这种美的人,自然会乐在其中,流连忘返了。老师能教的只是中医知识,中医的美是教不来了,需要学中医的人自已去悟,去感受。什么时候悟到中医的美妙了,什么时候也就入了中医之门了。那时,赶出赶不出来了,肯定是铁杆中医了。
五、重视中医经典。
此外,要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博士极为重视经典,我认为他这话其实是给学中医的人提供了一条捷径。不明白此理的人,要好好地把《思考中医》读一下,一定要明白经典对于中医临床的重要性。然后始可开始学习。否则从后世诸家入手,浪费许多时间学到一点东西,一查经典,原来早就写在那儿了。我读了十多年的中医书,最近几年才悟出这个道理:中医的真谛是要从经典里寻找的。希望大家能重视中医经典,不要走弯路。
在此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再大量临床,积极思考,如此必成中医大家。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是培养和造就铁杆中医的另一条捷径。
以上谈了这么多,只是学好中医的一个大概的方法。如果大家看后觉得中医太复杂,因此而打消了学中医的念头,那就是我的罪过了。我可不想打击大家学医的兴趣呀。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让想真正掌握中医的人了解一下学医的大概的步骤,也许可以为社会多培养一些好中医出来。只是拿着一两个祖传的方子就说自己是中医的人,也不在少数。害人害已,何如一把火把方子烧了。中医的理儿不通,要方子有什么用?学医,就是要学这个理儿。而这个理儿就得按我说的这个途径来学习。
下次我再写篇学医的途径与方法的文章,详细地把学医的路子讲一讲。学医与治学一样,是非常严谨的。
图片
学 中 医的秘 诀
高校里的中医学子万万千千,个个都想学好中医,但不少学生花了数年功夫,却未能得窥中医殿堂。是中医难学吗?还是没有找到学医的途径与方法?我认为,中医不难,难在用心。但光是用心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如何去用心。这里我就详细地分析一下学中医的两个关键途径,亦是学好中医的秘诀。
学医之道,贵能有所自得。欲求自得,必先有所悟。悟而生智,从此中医医理一通百通。试看当前国内中医界,有终身学医而不悟者,则一生行医,浑浑噩噩,一直没有明白医理。如此看病,疗效必差,更不要谈对于中医的信心了。此辈学医,误人误已,虚度一生,良可悲哉。
要之,要通医理,必先有所悟。而自悟之道,源自读书。中医是一门传统学问,非读书不能得其真谛。因此,想学好中医,先要下功夫去读书。学问是没有速成的。学医亦如此,非熟读强记,精思体悟不能得其真意。又非转益多师,切问近思,无以收功。或问学医有何秘诀?我认为,学医只有两个秘诀,一个是功夫,一个是智悟,除此之外,别无良法妙方。
一、下点切实的功夫
天下事没有不需要下功夫而能成功的。做学问如此,学医亦如此。记得中医课本里有一段荀子谈劝学的话:“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就是说,如果别人能一天做到,我就花十天的功夫,别人需要十天,我就花百天的努力。如果真能坚持下功夫,则即使是笨人也能达到学问的极致。因此,学医,首要的就是下功夫。要学医,就要做大医,而作大医有如一件工程,需要严谨的态度,而且要很下苦功,坚持不懈。以下有三个步骤可循,愿意学医的人不妨琢磨一下这三步,循序渐进,自然能成大医。
一则,积累医学知识与经验。
每个人初学医时都要学会积累,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中医知识包罗万象,既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也有人情世故的学问,更有星算诸子的学说,还包括内外妇儿针灸各科经验,这些都需要慢慢地掌握。所以说,不积无以广大,不学无以成医,每天都要学一点儿,坚持不懈,积累自多。孔子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温故而知新”,都是积累学问的基本法门。积累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初学医的人来说。望着如山的知识,成堆的医书,恐怕会有种畏难的感觉。天下的病并不好治,也并非每个学医的人都能治好大病重病,想当大医,想掌握生死人肉白骨的本事,就得有定力,有信心,不急不躁,不矜不伐,持之以恒,必有所获。凡是大医,都是在一天一天的积累过程中坚持下来的。每位历史上的名医,没有谁不经过此积累的阶段。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在这个阶段。
二则,循序渐进。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非循序渐进不可。要积累哪些知识呢?我认为首先是先秦四书五经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医的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就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德与气质也在这个文化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学医的首个捷径,舍此没有别的捷径。所谓的“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真实的写照。在文化背景上再进一步钻研医理医法,古今两千年来有成百上千的医书,约之先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金匮要略》以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以求本,再读明清诸家名其源流即可。另外,还包括西医以及易理术数、文化历史等,都需要慢慢地涉猎。这样由点而面,由易入难,由今及古,由约而博,渐而入医道之门。总之,沉于斯术,浸之愈久,积累愈多,将来的成就也将越大。中医的学习过程一般先基础,后临床,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学中医基础理论时,要完全搞通,然后方可学中医诊断学以及中药学。对于每一本书来说,要先掌握每一章的精义,然后可以渐而到下一章。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顺序,量力而学,坚持不懈。前面的没有学好,就不要急着学后面的。一本书没有掌握好,就不要急着学下一本。这样层次清楚,一步一步,渐而汇通,亦不会学得乱七八糟,漫无边际,犯西瓜芝麻之戒。
三则,熟而生巧。
学医需要精熟,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或者浮光略影式的读书,那是不可能学到中医精华的。如果守不住精熟这两个字,即使泛览千卷,才一掩卷,便茫然无所得。因此,惟有精熟方能通其意旨,得其义理,悟其巧妙。所以古人学医,无不注重精读熟记。苏东坡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读医书不是看小说,需要反复琢磨。特别是读《黄帝内经》,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读十遍时的体会与读一遍一定有同,及读至百遍,又必然会有新的体会。我大学的一位老师说过,《黄帝内经》要一年读一遍,临床干到老,就要读到老。因为随着临床进步,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我相信此言,临床之余,读书不怠,的确深有所感。医理之精熟不仅仅是背诵而已,还要经常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代名医的话就象是自己说出来的一样,即使是恍然梦寐之中,亦会自然流出,这样才叫真正的精熟。其实真正需要如此精熟的中医经典也不在多少,以树立中医根基的经典为主,数十百段《黄帝内经》以及《伤寒论》即可。到了这个境界,涵诵熟久,人书合一,习与性成,自然为我所用,则临床上应用无穷,受益匪浅,辨证处方如有神助。
综上所述,学医说容易也并不容易,要成大医,必需下切实的功夫方可。如果真能下到以上三条功夫,才算是入了医之门,否则难免根基不牢,流于滥疏。至于有些人拿着几个所谓的祖传方子当成宝贝,或者大学一毕业就忙于吃喝玩乐,而不思读书学习,那就根本是医之蠹虫了,斯辈何足谈医。
图片
二、因疑而自悟
读书仅仅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其目的还在于对于医理的自悟。自悟的感觉就象是击石出火,豁然贯通,顿悟无余,理事无碍,明体达用,就是这个境界。到了这个境界,才算是有所收获了。这种收获不是学到的知识,是真正的医我融为一体。所以说,前面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一定要有悟才算是有收获了。否则,这些功夫还是在量变的阶段,医术也还是隔了一层。自悟是自己的感觉,不是老师教的。正如前贤论做学问一样,其“悟入之法,恒在于片言之义,人所不经意之处,此则会心各有不同,父师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自悟也不是天生出来的,需要极深厚的功夫作底子。只有下过苦功学医的人,心中有所疑问,有所滞塞,才有可能在某一时刻,某个机缘下顿悟,从此医理贯通,而达到化境。而且顿悟有大有小,伴随着大的顿悟的往往是数不清的小悟。这样大大小小,反复自悟,医理于是愈来愈透彻,而临证对病,心中澄清,医理无碍,这种透彻的感觉用言语实在无法形容。要达此境界,亦有门径可循。
一则,提出问题。:这是自悟的第一步,一定要有所疑问。古人讲,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管大小,都需要先疑。存疑是破疑之本,必需用心读书方能找到疑问。医书精深,非浅尝者所能体会。一般如果只是粗略地翻一翻医书,一目十行,不务精思,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疑问。疾病复杂,千变万化,医理亦变化万千,左右逢源。两千年来医书各有所述,各有所旨,读后怎能无疑。若真无疑,那是根本没有理会得到,是不用心的表现。历史上每一位医家都有其医学思想,而且,各有传承,各有不相。是不是每位医家的每条医理都正确呢?我认为读医书当学会思考,不轻易相信任何人。读书时认真思辨,考虑其所述理法脉方药是否合理,有没有确实的证据,这样就会有问题,这就是存疑。我的经验,在初读某某医家著作时,先从有疑问的地方入手思考,慢慢地再从没有疑问的地方思考,这样就会发现,不是没有疑问,深入一层之后,自然对其医学思想又有所理解。或能得其偏其失,或能得其理之所以然所未然,这都是领悟。
二则,解决问题:这是自悟的第二步,就是要解决疑问。光是存疑还不够,还要能用心解决问题。因为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因此解决问题的时间有也长短的不同。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促进自悟的过程。对于中医问题来说,解决的方法,不外乎数点,或者参合各家观点,以穷其理证;或者临床实验,以证其真实;或者穷心深思,以明其旨归。其实就是通过自己问难,来促进思考。这种思考,必然伴随着进步,越是思考,越是进步。大疑大进,小疑小进。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比较痛苦但也快乐的过程,心中因疑惑而存滞,极是想一通为快。但医理往往比较复杂,并非一看即解。因此多需要一段时间来解决,有时甚至于要数年的时间。但心中存着疑问,不停地读书临证。随着问题的逐渐解决,心中的郁塞也慢慢地透亮起来,这种感觉非沉迷于此中者不能体会。某一天豁然而解,即如醍醐灌顶,上下透彻,简直就想手舞之足蹈之。其快乐如此,其所得亦必然如此。如果能经常有这种解决医理困惑的快乐,我想也差不多领悟出不少了。
三则,疑而得悟:学医的目的是心悟。悟就是豁然贯通的感觉,是对医理的了无凝滞,是临证的清明晓彻。悟是自己的心悟,与他人无关。禅宗有“顿悟”之说,我认为与医之自悟实同出一辙。一旦心悟,一了百了,洞彻无馀。悟有大小,有浅深,随着医理困惑的不断被解决,医法圆通,领悟由此而生。几经领悟之后,于是顿然明白,于是出现了圆融明彻的顿悟境界。顿悟的境界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历史上每一位临床大家都无一不经过此境界。如医圣张仲景医理通晓,自创六经辨证,必然是顿悟之人。即使如明清的不少医家,医学理论贯通无碍,亦需要数次的顿悟方能达此境界。悟有门径,必由疑而生悟。所以说,疑问是觉悟之机纽。医理深精,旁通百家,要成名医,必要一番觉悟,方能得一番长进,否则别无他法。而且,真正的名医在其到达极高的境界前,往往需要数次大的顿悟。我学医十数年,总觉心中有所滞塞,未能彻底贯穿所学。随着不停读书,不停思考,不停临证,渐而由疑而解,由惑而明,前几年始能得一大悟,自觉心中明了,忽然贯通。此种舒服的感觉,直如黑夜中忽然见白天,上下左右光明一片。但悟后仍有所困惑,继而再思考,再解惑,渐渐地又有所郁塞,所以我正期待着再次的顿悟。
学医必勤奋聪敏之人,亦需掌握方法。否则学医十数年,不识门径,荒废经典,滥读后世医书,就如同胶柱鼓瑟,必然无功而返。此时纵使再是勤奋用功,亦有可能“死在句下”,一生无悟。师者之传道授业解惑,于此显得十分重要,必要先通门径方可。总之,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学医的人,先用点功夫在先秦诸子,必是有效的法门。然后,志于求医,舍心忘已,狠狠下点切实的功夫,数年之后,因疑而悟,渐疑渐悟,渐悟渐进,自然能成一代名医。再者,医者操人生死之术,不可不谨慎,要不得马虎轻率,要之,先把性格磨砺得扎扎实实了,再来学医吧。学医不比其他,需要严谨的态度,这又是在下功夫之外的要求。
图片
学中 医 的 四 个 境 界
学中医与治学一样,不仅仅需要方法,还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然后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每一个层次的提高,都将伴随着境界的提升。初学者以此入手,循序渐进,慢慢地积累医学知识与经验,并在临床上发挥出来,进而有所创新,终将成一代医学大师。
1、学习中医知识
学习是第一步。要会看病,必需先要学习基础中医知识,但这样的学习应该不以考试或者赚文凭为目的,否则,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学习还不仅仅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还要学书本上以外的东西,就是临床实习。这样,才能既学到课堂上学的东西,还能学到课堂之外的东西。既知道了书本的东西,还知道书本之外的经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过程。非此无以为临床。
在中医的整个范围之内,要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固然有些难,但总要对于古今的中医典籍要多多地涉览。虽然要求专精一些,但也必需贯通了解整个的中医发展史与各家学说,然后确定目标,在一症一病上用功夫,循序渐进,方能求专求精。
学习才能知道中医各家的观点,累积前人的临床经验。学习是一个回顾过去的过程,回顾古代名医的成就,掌握他们曾经创造出来的医学理论与方法。古人都已经死了,但他们的中医临床经验都保存在医籍里,所以要读书,要学习,这是学中医的基本方法,是鉴往而知来的必要工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中医亦需要经常复习与实践。总之,学好中医,学习是最最重要的一步。那些想不学而精通中医的想法,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天下也许有不学习的好人,但绝对不会有不学习的名医。想作名医,必需从学习开始,而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达到这个境界,已经读过古今各家医述,这是第一个境界。凡学中医的人非要经过此境界不可。
2、明白中医道理
学中医数年后,已经有了些根基了,就要开始贯通中医的整个道理。这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的进步,就是通过思考与临床,把所学的中医知识完全地融会贯通,达到事理圆融,理事无碍的地步,方才算的上是真正的通理了。这个境界往往伴随着无数次的小悟与一两次大的顿悟,然后才能医理贯通无碍。达到这个境界,已经是了不起的中医了。在这个层次上什么病都能治,而且,效果都不错了。中医的理是临床的关键。往往见到这样的医生,拿着一两个方子治病,有效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效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医生,其实根本就没有明白中医的理,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医。只是混中医饭吃的而已。真正的明理,是彻底地明白,是心无丝毫不爽,是临证时脑中澄清一片,毫无滞碍的感觉。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当前极好的中医了。而纵观国内能到此境界的中医当前也没有多少。
要达到明白通晓中医的道理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学习积累。所以说,没有第一步的读书与学习,没有认真的用心思考,就不可能产生顿悟,也就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当前因为经济利益第一,所以,不少临床中医荒废了读书,反而忙于交流应酬。这样慢慢地把以前所学的东西也丢光了,技术自然也谈不上提高,想有所顿悟,那是绝对不可能了。如果病人找这样的医生看病,心中不害怕吗?把自己的宝贵生命随随便便地交给一个庸医,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至于因此而损命折寿者,临床比比皆是,悲哉,哀哉。达到这个境界,已经通晓医理医论,并能应用于临床。天下为医者而能达此境者,已经不多了。
3、对医理质疑,进而思辨
光是通晓了医理,不过是掌握了中医的术而已。只能算是继承的不错,但还需要更进一步求疑。中医的每个道理都可能存在着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疑问。而从这些疑问处进行思考,就可能促进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才高识妙的人,通读中医百家并临床数载之后,往往能提出问题。这时用心去思考,则可超入玄微,疑破而悟生,学医的境界又可再上一个台阶。
不但是学医,学任何学问都是如此。在继承之后,都要有所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就是怀疑。由疑而生辨,由辨而有得。中医的许多道理都有必要产生怀疑,进而思辨,以求出解决之道。由怀疑而破疑,一定要经过搜集资料,得出信证的过程。所以,还是要去读书,去思考,去临床,这三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就是说如果能有思辨之力,则可以与鬼神争奥,达到鬼神莫测的境界。
质疑的前提是先要通晓中医理论,然后经过大量的临床之后,对古代医家的某些理论与方法产生怀疑,进而思考其解决之道,以找到更好的理论与方法。比如,同样是读同一本《伤寒论》,两千年来却产生了数百家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观点互相质疑,互相诘难。每一个观点都是对前人的质疑与思辨,却都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作为一名中医,不是光会看看病,那是作医生的本分。作到一定的程度,临床积累的经验多了,就要开始质疑与思辨,通过查找资料,与别人讨教,或者自己独立思考,慢慢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时医生的水平自然提高了。进而写出著作,垂传久远,以惠后人。
达到这个境界,不但是临床水平提高,而且对医理有所研究发挥,其对中医的认识程度自然更加明白晓畅了。纵观历代名医,多有此等境界者。
图片
4、创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继承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产生创新的冲动。当前国内中医水平并不高,现在虽然还谈不上创新,但在一些边角的地方还是有可能进行创新与改良。墨守成规,学葫芦画瓢,那不是真正学中医的人,也谈不上是真正的中医学者。只有由故而出新,由常而得变的人,方算的上是真正的中医学者。创新的方法或者是纠正前人的所误,或者发明新思想,新工具,新方法等等,都是超越前人。这是不朽的事情,需要极好的中医基础与临床经验作支撑。比如清代的王清任通过解剖实践,创新性地发现了瘀血理论,并创新新方,应用至今,这是中医理论在近百年来的最后一个创新。扶阳学派在清代一片滋阴降火的温病理论中脱颖而出,就是创新。再如,现代有人创制出小针刀、刃针、浮针、头皮针等等,都是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但创新不是随便弄几个新方子,那只能算是发展而已。现在有不少狂妄之辈,既瞧不起张仲景,也看不上传统中医学,认为只有他最新创造的理论与方法才是真正的中医学。如此不是创新,那是无聊,是闭关自守,是妄自尊大。
达到这个境界,实在不易。能达此者,多是多学科结合而为之。近数十年来每见针灸技术方面的创新,即是对古代针灸理法的发扬光大,殊为不易。达此者,必聪明颖达之士也。
综上所述,学医的四个境界层次分明。学者必要本源次第了然于胸,然后一步一步地循梯而上,则不会产生拔苗助长的忧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理,心急也学不到真正的中医。只有不急不躁,从容进步,慢慢地一旦来一次大的顿悟,自然一通百通。以后,由博返约,博古通今,则医理交融,心中无滞,自然成一代中医大家。
记得中学语文课本有这样一句话“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掌握了以上的途径与方法,剩下的就是去做了。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功到自然成。学医如此,做任何事情皆如此。
了解中医——之一
中医是我们祖宗传下的宝贝。它作为一种自然疗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但自从西医在我国医疗事业中取得主导地位以后,中医越来越被医患两个方面轻视了。得病后患者往往首先求治于西医,治疗无效后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中医碰碰运气。其实,对许多病的诊断治疗中医的方法更准确有效。甚至许多西医定为疑难大证绝症的疾病,中医如果真能辨证准确用药恰当,都会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甚至治愈的目的。但中医真正的治病原理,却很难被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理解,甚至很多学中医的人也是停留于用西医理论理解中医的浅表层面。
中医的独特与高明之处在于:四诊八纲的辩证方法,六经六气的对应原则,阴阳升降的平衡观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认识,卫气营血的循行规律,经络脏腑的五行生克属性。这些共同构成了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治疗体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是辩证发展的。虽然有突发原因引起的疾病如烧伤、跌打、虫兽咬伤,但主要的疾病是长期外界和自身的不良因素积累的结果。并且,中医认为,疾病在身体内的发展是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由一脏转至多脏的过程,治疗是其发展的逆过程,但不是机械的逆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是积极地对应疾病的,人体有其自身的报警和修复能力。疾病进入人体,正常人体会发出警报并开始修复,这时是体内正邪两种势力在剧烈斗争,一定会产生不适感,比如发烧、困倦等。这时正确的做法是促进人体修复功能的工作,而不是制止报警功能的工作。
中医认识到的人体与环境是相应并且共生的。人不能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中,人身体的外部和内部存在大量的其它生物,有其相互的适应性,控制在某种范围内不会引发疾病。如果一味讲求纯洁,将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得不偿失。西医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就说明了抗生素是异体物质,会在体内集聚。输血不如造血,直接干预体内微生物群的发展不如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抵抗。
但现在的中医们在用药过程中往往更多想到的是西医的检查结果,迷惑于各种生化指标,却忽略了对病人直观症状的观察,甚至只用西医的结论阐述相关的病情。其实,如果没有中医的辨证方法作依据和指导,即使用中药治病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医了。
中医不被现代人了解,还表现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上。比如说中药见效慢,其实高明的中医用药效如桴鼔,治疗难症有时一剂而愈,是西医难以想象的。比如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吃不死人,其实如果辨正失误用药与病情相反,庸工杀人往往在反掌之间。比如说中药治本,其实如果认错了病情用反了药物,不但不能治本还会拔本。这些错误的认识正是导致中医不被普遍接受,不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的群众基础。其直接后果是一些中医能够治愈的疾病至今仍被说成绝症,如此观念,不知断送了多少病家的希望。
当然,我所说的中医指的是真正懂得理法方药的中医,而不是以西医诊断、中药治病的所谓中医,更不是那些动辄以所谓的祖传秘方欺世盗名的中医骗子。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方药难以计数,真正的障碍在于不能正确理解,拨开迷雾。古人唯恐后人不解,反复说明,剖心示范,哪里还有什么秘密呢?正是那些浅见之徒才会故弄玄虚,怕人学去了他们所谓的秘方。试问,若论到药方,古往今来有能超过《伤寒论》的吗?仲景早就公诸天下了,舍此不学,一味在那些见不得人的秘方上用心,岂不是迷惑颠倒之极,见识已经差到这种地步,又怎么会真正治病呢?中医治病的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对病症、病因以及病程综合分析的结果。因为就算两个人病的部位一样,也存在两个人体质是否一样,生活环境和习惯是否一样,病因是否一致,疾病的发展和转化是否一致等多种异质因素,所以会有千人千方。
客观地看看,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西医西药的不断发展,我们周围的病人呢?是不是也多了许多。从癌症到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肾炎等等,几个人没有慢性病呢?我们吃的肉,是工业激素加劣等抗生素生产出来的,菜是农药加化肥加保熟催熟剂弄出来的,治病用的也是一派寒凉的抗生素、激素、各种降压降脂降糖止痛药物。如何保健不生病,真的太难了。
还有一种观点,说中医治病慢,西医快。我们来看看事实如何。不少感冒、咳嗽、发烧的病人,因误用了抗生素,结果感冒没有了,也不咳嗽了,发烧也退了,但出现了急性心肌炎、急性肾炎,是快吗?大家面前大量的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胃炎、关节炎、糖尿病等等,一治就治了十年,二十年,结果也还在吃西药。血糖血压并没有降下来,反而越来越高了,关节越来越肿胀了,是快吗?肿瘤、尿毒症、肌肉痿缩等等,越治越重,越治越没有希望,是快吗?小病不快,大病也不快,何来的西药快的说法呢?
再者,中医治疗主张顺应人体的阳气,主张按自然规律治病。因此,中医不太主张手术治疗,因为盲目手术非但不能解决病人的痛苦,反而增加新的痛苦。很多时候中医的保守治疗比西医手术治疗要有价值地多。再者,中医治病是促进机体的生机活力,让机体以自身的能力去消灭疾病。比如更年期综合征出现明显的症状时,西医主张用西药停止月经,月经一停,不适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但病人的生机也丧失了。因为妇女有月经说明肾气足,人为地毁灭月经,也就是毁灭肾气,是一种愚蠢的治疗行为。
近代以来,中医越来越失去市场,越来越不受人欢迎了。为什么呢?政府重视西医、轻视中医是一个方面,其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中医疗效之下降。当前中医为什么治病效果这么差?滥用清热寒凉药是导致中医疗效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表现的治疗思路与西医殊途同归,西医消炎,中药就清热。什么病都清热,什么病都要滋阴,什么病都用苦寒中药,如此等等,都不是真正的中医。中医走了偏路了,结果中医没有效果了,也没有人相信中医了。
我的空间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了解并接受真正的中医思想,并把它运用到现代生活与家庭保健中。《黄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舍本逐末使我们的社会在寻医问药方面走了不少的误区,如果这里能让大家因此而得到健康,认识到正确的医疗思想,则我为之有荣。
图片
了解中医——之二
客观地看看,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医学以及药物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周围的病人是不是也多了许多。从癌症到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肾炎等等,几乎到处都是。如今的社会有几个人没有慢病呢?因此,笔者希望帮助大家了解并接受一点儿中医思想,并把它运用到现代生活与家庭保健中。中医理论认为“治病必求于本。”舍本逐末使我们的社会在寻医问药方面走了不少的误区,如果笔者的中医观点能让大家因此而得到健康,得到到正确的医疗思想,则是笔者所高兴见到的。
但自从现代医学在世界医疗事业中取得主导地位以后,中医越来越被病人忽视了。得病后患者往首先求治于西方现代医学,治疗无效后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中医碰碰运气。其实,中医的方法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更为准确有效。甚至许多西方现代医学定为疑难大证绝症的疾病,中医如果真能诊断准确治疗恰当,都会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甚至治愈的的。但中医真正的治病原理,却很难被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理解,不少人停留于用西方现代医学理论理解中医的浅表层面。
l、中医重视人体自身对疾病的反应
中医认为人体是非常聪明的,它知道自己病了,也知道如何去积极地治疗自己的疾病,人体有其自身的报警和修复能力。但我们什么时候相信过自己的身体呢?我们更相信机器的诊断,更相信西药的治疗作用,这是完全错误的。疾病进入人体,正常人体会发出警报并开始修复,这时是体内正邪两种势力在剧烈斗争,一定会产生不适感,比如发烧、困倦、呕吐、疼痛、腹泻等。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进人体修复功能的工作,而不是制止报警功能的工作。因此,对待各种疾病出现的不同症状,中医的方法是透过现象去了解身体抵抗疾病的本质,而不是单纯地治疗症状。
病人要学会观察自己身体的感受,细心地体验治疗过程中自己身体的变化,要学会用中医的思维反映身体和疾病状况的能力。很多人相信了一辈子消炎杀菌与手术,从来没有认真地体会一下自己的身体反应。其实中医最重视平常我们不太重视的身体的反应,比如大便、小便的颜色,是否有汗,是否怕冷,睡眠,食欲、口渴、女的月经等等,这些身体的自然反应也就预示着体内的不同阴阳状态,可以为中医提供详细的诊断资料,这才是真正的自然反应,而不是抽血化验。可是人们宁愿相信机器的诊断,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结果导致现代医学的误诊率非常高。作为病人,如何选择呢?
2、中医是自然疗法
中医治疗主张顺应人体的阳气,主张按自然规律治病。中医治病是进机体的生机活力,让机体以自身的能力去消灭疾病。比如更年期综合征出现明显的症状时,西方现代医学主张用西药停止月经,月经一停,不适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但病人的生机也丧失了。因为妇女有月经说明肾气足,人为地毁灭月经,也就是毁灭肾气,是一种愚蠢的治疗行为。
3、中医重视人体的正气
中医治病为什么效果非常,因为中医是治疗病的人,而现代医学在治疗人的病。正因为如此,中医更重视病人的身体状况,也就是重视正气的状况。不管是什么病,如果此时人体自身的正气仍旧充足,只要把邪气赶出去,病就了。但大多数情况下,病人正气不足,也就是虚证(前基本上每个慢病都是虚证),说明这个疾病已经有些时日,人体的正气已经不是那么强大了,中医只有先扶助人体的正气,然后才能驱除邪气,或者扶正祛邪同时实施并以扶正为主。但由于人体正气不足,不足与邪气决一生死。就决定了不会马上。什么时候正气扶起来了,什么时候邪气才能赶出去,因此,有时需要调养很长的一段时间,慢病才能治。所以病家一定要有耐心,心态要好。
4、中医治病不慢
不少人不理解中医,认为中医治病慢,西方现代医学快。我们来看看事实如何。不少感冒、咳嗽、发烧的病人,因误用了抗生素,结果感冒没有了,也不咳嗽了,发烧也退了,但出现了急心肌炎、急肾炎,这是快吗?我们常见的大量的慢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慢胃炎、关节炎、糖尿病等等,一治就治了十年,二十年,结果也还在吃西药。血糖血压并没有降下来,反而越来越高了,关节越来越肿胀了,是快吗?肿瘤、尿毒症、肌肉痿缩等等,越治越重,越治越没有希望,是快吗?小病不快,大病也不快,何来的西药快的说法呢?其实高明的中医治病效如桴鼔,治疗难症有时一剂而愈,是西方现代医学难以想象的。这些错误的认识正是导致中医不被普遍接受的原因,其直接后果是一些中医本来能够治愈的疾病至今仍被说成绝症,如此观念,不知断送了多少病家的希望。
5、中医认为病是自己生的,只能自救,不能完全依赖医疗
有些病人有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病只要靠药物就能完全治。有这个错误认识的人会对药形成依赖。其实药物只能帮助人体来战胜疾病,而不是药物本身可以杀死疾病。真正治好你的病的是你自己的正气!因此,需要病人自己治疗自己。这包括养成良的生活习惯,注意养生等等。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病家仍旧保持原来的不的生活习惯,那么病可能得很慢,甚至治不。所谓三分治,七分养也是这个道理。药物治疗仅仅是从物质上治病,病人更要有开朗、乐观、积极的心理配合。其实,治疗疾病,一半在药物,一半在人事。心平气和,自然安康无恙。但凡治大病,一定要遵守良的养生态,并且遵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日常生活。病人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治病是自己的事,养生是自己的事,别人都代替不了,医生只能帮助病人,但不能完全治疗疾病。
中医只能治病,不能救命,就是这个意思。要明白最终只能自己救自己,不存侥幸心理,身体健康需要长期良好习惯的坚持。学习一点健康知识,补一点养生常识,对自己负责,也是件快乐的事。
6、中医不完全相信各种化验指标
西方现代医学大量地应用了机器诊断,病人迷惑于各种检验指标,却忽略了对自己症状的观察,不少人甚至相信机器不相信自己的身体。其实,机器提供的指标会误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但凡找中医治病,就不要太理会那些所谓的西方现代医学指标。治疗大病的当务之急,就是听医生的话,及时反馈信息,不要错过治病时机。治疗过程中,只要能吃能睡,两便正常,身体总体感觉趋向转,就是事。不要被那些机器提供的指标所迷惑。执着于西方现代医学的指标,会因此而影响中医治疗的方案,也影响病人的信心。比如,治疗肾炎的过程中,短时的尿蛋白增加是阳气从内鼓动,驱邪于外的反应,也就是就病情出现了吉兆。当然,也不是不看西方现代医学指标,治疗过程中主要看症状,指标最后再看,不同阶段的指标变化质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图片
7、不建议大量地应用手术疗法
中医不太主张手术治疗,因为盲手术非但不能解决病人的痛苦,反而增加新的痛苦。很多时候中医的保守治疗比西方现代医学手术治疗要有价值地多。即使选择西方现代医学疗法,建议病人谨慎选择手术治疗。并不是每个病都只有手术才能解决的,也并不是手术都有利于康复的。本来没病的器官千万不要盲切除。比如慢扁桃体炎,西方现代医学经常喜欢切除扁桃体,理由是从此不会再得扁桃体了。其实,扁桃体炎根本就不是扁桃体的病,是机体的阳气不足了,阴火向上,顺肾经循经咽部,发为炎症。这是一种虚火,扶阳即能治愈,何劳手术之苦。再如,当前妇女乳腺囊肿、子宫肌瘤等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不少人听西方现代医学的话一刀切除囊肿、肌瘤,但几个月或者数年后,囊肿、肌瘤又出现了,只再次手术。大家应该想一想为什么瘤子会又长出来,而不是总想着切除。其实,病人体内产生瘤子,这是阳气不足,气血瘀滞的表现,其病变并非只是乳腺、子宫,而是整体脏腑功能失调。一刀下去虽然切除了瘤子,但病人机体产生瘤子的体质并没有改变。盲目的手术不但切除了你的正常器官,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机体的完整,会对未来的健康导致不利的影响。
8、肿瘤主张不用或者少用放疗化疗
原发肿瘤如果不是影响了生命,一般不需要手术,因为手术会导致继发肿瘤增长,而且会严重影响中医的疗效。中医临床上越是原发肿瘤越容易治愈,越是继发肿瘤越不容易康复。再如,当前治疗肿瘤,放疗化疗是现代西方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事实是放化疗不仅没有治好肿瘤,反而会导致肿瘤复发,或者,病人身体极虚。临床可以见到,经过放化疗的病人大伤元气,面色苍白,身体乏力,体重下降,精神压力增大。其结果是杀敌八千,自损一万。虽然病人的正气被放化疗损伤到非常虚的程时,中医也可以帮助提高正气,但最是不要放化疗,采用天然的中医治疗手段,也照样可以治好肿瘤。
笔者并不勉强每个人都一定要相信中医,在这里只是想提醒大家在别无选择、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妨给中医一个机会,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分希望。因此,作为病人,先要学会选择对自己的生命有益的治疗手段。
走出中医治病的误区——几个基本中医概念的解释
近数年来,我勤于临证,临床上只用中医方法,在国内外治疗了数不清的各种病症,疗效自觉尚为满意,并且经常让一些久病重病患者迅速痊愈。病家开心,为医者又何尝不感到欣慰。但中医目前在国内的现状极为萧条,大众对中医有许多误解,极大地影响了中医的威信与地位,中医成了要被取缔的对象了。为此,我搓手顿足,极为痛心。伤感之余,立志将尽自己的努力,让中医普及到全社会。虽然我知道前途茫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医工作者,我要为中医的崛起努力,我要为中医正名,我要让中医走到千家万户。
一、中医治本又治标
经常有人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何为本,何为标。简单来说,病根是本,症状是标。或者体质是本,疾病是标。实际上,中医临床不仅可以治本,更可以治标。中医治标的速度一点儿也不比任何医学差,特别是对于急性的疼痛、炎症、高热以及其他不适,如咳嗽、哮喘、腹泻、便秘、溃疡、痒疹、小便不畅等等,皆可针入症去,或者药入病退。特别是针灸,其止症状的效果极为神速,甚至于止痛效果快过吗啡。如我治疗过大量的带状疱疹病人,局部脓淋剧痛,用针灸配合中药,三五天即愈,且完全不留疤痕,其效果绝非单用止痛针或者抗病毒西药所可比。又如,失眠症,西医只会给以各种镇静剂以抑制过亢的神经活动,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伤害,且愈久服愈难治。中医辨证治疗,配合针灸,往往一剂知,两剂已,多年失眠愈于顷刻。
二、中医强调正气的作用
中医的治本,就是重视了人体正气。正气是人的生命,是治疗并预防疾病的关键。病是由邪气导致的,但治疗疾病不是但但祛邪。需知人体是活的,正气才是人体祛邪的主力。如果忽视了正气的祛邪作用,就只会考虑用药物自己去祛邪了,那就会用这个抗生素,那个清热解毒剂了。人之所以生病,其根本是正气病了。邪气不过是诱因,正气才是疾病的根本。明了此理,治病不过是治疗正气而已。所以,中医治疗肿瘤,从正气上作文章,每可收获。如果滥用寒凉,戕害正气以求治病,吾恐病未去而正先败。临床上每见专事攻邪而致病人生命垂危,叹为无奈。比如感冒,不过是个外感表证。即使不治,休息几天也自然会康复的,因为正气恢复了。如果三阴体质之人被滥用抗生素,就可能伤害正气,导致邪陷三阴,病情骤然加重。治感冒如此,治大病重病垂危病更要如此,需知顾护正气即是保命之法。
图片
三、中医相信人体的自愈力
中医强调人体正气有自我修复能力,并且临床上需要仔细倾听机体对于疾病以及治疗的呼喊。比如感冒了,正气奋起抗邪,出现恶寒、发热等症状,我们要听那是正气战斗的呐喊。再如,高血压头晕,那是正气下虚,邪气上攻的无奈。再有大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反应,中医叫瞑眩反应。其实是正邪交争,正欲进而邪不退的反应。此时千万不可见症治症,当知道,这些反应往往是正气抵抗的号角声。比如邪气在退出太阳层次时往往会发烧,或者咳嗽,这不是病,万不可见烧退烧,见咳止咳,需知这是正气祛除邪气经过人体最后一道屏障时的反应。肿瘤患者服药后会出现突然头昏神蒙反应,这是正气鼓动于内而邪透出少阴的现象。诸如此类,临床极为常见。我另一专篇谈祛邪反应,读者可以参考。所以说,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是研读人体的反应的读者。
四、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之间协调,经络气血通畅,则不生病。一处生病,则周身平衡被打乱,因此会出现各种局部以及整体的症状。比如肿瘤,病在某个局部,但全身都可能出现症状,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治病要考虑整体的平衡,不可见局部只治局部。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都不是真正的中医。头痛,可以取脚上的穴位,效果极好,常常针入而痛去,让病人叹为观止。再如呼吸不畅,其病在肺,但全身有许多器官可以影响到肺,因此,有时需要整体辨证,而不是见症治症。每每在临床上治病取穴时,病人提醒到:医生,我病的是左边,不是右边,你为什么选右边的穴位?其实,经络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有机整体。针灸治病,神奇无比,与经络理论极有关系。
五、中医不相信病理反应
中医相信奇迹,不相信常规的病理反应。所谓的西医病理学,那是死的,机械的学说,因为它忽视了正气在其中的巨大作用,所以病理学里没有奇迹的发生。但中医经常创造奇迹,病理学根本解释不了。比如,我曾治疗一例患者足踝扭伤数年,持续性疼痛,不能正常走路。针入后即嘱病人活动患侧踝部,立刻诸症全部消失。病理学如何解释局部的仍然肿胀呢?再如,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针入而痛即豁然,但其压迫神经的病理因素仍然存在,又如何用病理学解释呢。再如肾病尿毒症期病理学认为不可能逆转,但中医就可以完全恢复肾功能。肿瘤全身扩散,生命受到危胁,中医可以保命,但肿瘤的病理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此等等,我在临床上每天都能看到奇迹,久了自然觉得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这个自然的事情让病理学遇到了尴尬。
六、中医是治疗急症重症大病危病的医学
传统以来,大众都认为中医是治疗小病、慢性病、轻病的,遇到大病重病危急病,一定要找西医,因为中医不能治疗。读读李可老中医的书,大家自然会明白,中医是治疗什么的。他的书名叫《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我觉得不管是病人或者健康人,都可以找来此书读一读,不一定是要学他的学术经验,而是坚定中医治疗大病重病的信心。信心一立,万事可成。临床上我师法仲景,并参照李可之法,只用中医中药或者针灸,每每治愈一些大病重病危病急病患者。中医治疗重病危症,大量病人的康复就是最好的证明。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将在治疗大病重病方面产生巨大的市场潜力。
七、中医参天配地以治人。
中医重视自然界的阴阳寒暑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所以治病、养生都极为重视四季节气以及月相、太阳、时辰变化对气血经络脏腑的影响,并据此考虑不同的治疗思路和手段。中医有五运六气理论,就是参照天地的规律来分析人体可能发会生的疾病;又有子午流注,有灵龟八法,有飞腾八法等等,都是强调每天每时气血在十四经络中的不同流注以及开穴,其理论基础即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的复杂变化。再如曾经治疗过不少每节气交替时即发作疾病,这是明显的天人相应的例子。按其理而治之,莫不应手而瘥。一例每夜半子时而周身冰冷、神志昏糊的病人,至寅时而渐苏,以小柴胡汤燮变阴阳,数剂而瘥。针灸更是如此,只要是与节气或者时辰相关的疾病,都可按经络流注循经取其原穴,不管病症多久,多可迅速治愈。
八、中医治证为本
证是什么,是疾病的病因病理病变机制,也就是说证才是疾病的根本,症状不过是疾病的表现而已,是标象。中医就从这个根本点上入手,所以效果极好。比如,感冒了,出现无汗、头痛、身痛、咳嗽、恶寒、发热等症状。其病证即是外感风寒,因此中医只是一付麻黄汤即可完全搞定。根本不用考虑用哪味药治疗头痛,哪味药退烧,哪位药止咳。感冒如此,其他任何病症都是如此治疗。
可惜现在的不少中医变了,不会治证,倒是见症治症,见病治病的功夫很高。如此就丢失了中医的灵魂,自然也就失去了中医的疗效,最终不得不求助于西医。经常有病人在网上求诊,要求为其治疗某某病症。中医如果没有能辨出证来,就会陷入迷茫的境地,选择哪种方药,用到什么程度,使用多长时间,之后怎样变方,如此等等都需要根据每个患者具体的表现,需要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而辨证论治。
以上就诊余的时间,随想随写,并非完全,但自觉已经可以得窥中医治病的一斑。我认为,不仅是病人,即如无病之人亦有必要多了解一些中医的知识,既是建立一种观点,又是给中医一个救病救人的机会。人生在世,孰能无病。有病之时,何医可为?医生对病人负责,病人自己又如何对自己负责呢?
推荐相关书籍:
广告
明明白白学中医:看中医如何诊病
作者:张永兴,何临香
京东
广告
中医脉图学
作者:陆小左,胡广芹,李灿东
京东
广告
零起点学中医(中医启蒙丛书)
作者:任健
当当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图片
中医内治课程:
《至简经方网络班》一对一,从辨证到用经方倾囊传授!!!(点击进入)
中医外治课程:
《徒手中医》零基础也能徒手治病!!!(一对一传授)(点击进入)
中医学习导图系列:
《植入六经辩证----将六经辩证植入你的大脑》电子版思维导图 (点击进入)
自学中医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导图套装(点击进入)
阴阳一元治病大法(让复杂的中医回归至一元之道)(点击进入)
圆运动辩证大全(全身上下,微观阴阳升降、脏腑定位)导图版(点击进入)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请扫码打赏,随缘心意
图片
图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知名作家花4500元打中医祛炎针后腰疼得直不起来!果然“中医黑”又坐不住了...
知名作家花4500元打中医祛炎针后腰疼得直不起来!果然“中医黑”又坐不住了... ...
掌上医讯
不喜欢
确定
对中医不感兴趣 对中医保健不感兴趣
疫情反复,中医防疫有妙招!
疫情反复,中医防疫有妙招! ...
大医汇
不喜欢
确定
对中医不感兴趣
中医谈衰老(一)
中医谈衰老(一) ...
李时珍国医堂
不喜欢
确定
对中医不感兴趣